高三语文论文“文言阅读客观题解题思路.doc

高三语文论文“文言阅读客观题解题思路.doc

ID:51795464

大小:45.9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5

高三语文论文“文言阅读客观题解题思路.doc_第1页
高三语文论文“文言阅读客观题解题思路.doc_第2页
高三语文论文“文言阅读客观题解题思路.doc_第3页
高三语文论文“文言阅读客观题解题思路.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论文“文言阅读客观题解题思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言阅读客观题解题思路文言阅读是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方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从2010年的《天津卷语文高考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高考文言阅读的设分比重比较稳定,分值在20分左右。备考复习中应熟悉掌握文言阅读的常见题型及相应的解题思路,尽可能少失分。  一般来说,文言阅读的第一题为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从高考命题人设题意图来看,考查的是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的文言实词”就是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在文中”指的就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所设定的实词往往是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或是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而学生易犯“以今律古”的错误

2、,即用后起的现代汉语的意思来解释文言实词。换句话来说,命题中的实词释义如果越接近现代汉语,就越可能理解错误。如:  2006年天津卷文言第1题A——“南迫洛阳”中的 “迫”解释为 “逼迫”,而实际的语境义为“迫近”。  2007年天津卷文言第1题A——“乐正夔一足,信乎”中的 “信”解释为 “相信”,而实际的语境义为“真实”。  2008年广东卷文言第1题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中的“振”解释为 “振作”,而实际的语境义为“赈”的通假字,意为“赈济”。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中的 “收”解释为 “收留”,而实际的语境义为“逮捕,拘留”。  D“访威风既著

3、,远近悦服”中的 “悦服”解释为“愉快”,而实际的语境义为“心悦诚服”。  2008年福建卷文言第1题A——“子何绝我之暴也”中的“暴”解释为“暴躁”,而实际的语境义为“突然”。  2009年山东卷文言第1题D——“过而击之也”中的“过”解释为“经过”,而实际的语境义为“错误”。  2009年宁夏·海南卷第1题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的“薄”解释为“削弱”,而实际的语境义为“接近,靠近”。  2009年天津卷第1题A——“君有加惠于其臣”的“加”解释为“增加”,而实际的语境义为“施加”。  2009年湖南卷第1题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的“季”解释为“季

4、节,季候”,而实际的语境义为“‘季’为排行的序位,表示排在最后。在此指秋末九月。”  当然,这种判断是一种初断,不能完全依赖,成为解题的依据。有了这种初断,还需要代入原文中去理解,看它是否符合上下文的文意,做出最终的判断。  比如:2008年北京卷文言第1题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中“欺负”解释为“压迫、侮辱”;B“略依古法,不得过法”中“过法”解释为“逾越法规”。初断这两项翻译最接近现代汉语。我们将其解释代入原文上下文的语境中,“或”指代的是“下吏”,代入原文理解为“他接待下吏,给以很多的恩惠,但纪律严明。下吏压迫侮辱延寿,他总是责备自己”。延寿是上官

5、,下吏不可能压迫欺辱,这明显不合文意。  因此对实词词义判断第一条原则为:代入法。通过与现代汉语意思的比对,初步筛选可疑的选项,再代入原文进行检验,做出准确的判断。  其次,还可以通过词性判断法。根据实词在文句中的词性,判断词义的理解。如:  2004年浙江卷文言第1题B——“君行坏堰”中的“坏”解释为“使……毁坏”,代入原文中可以看出“坏”应为形容词,理解为“毁坏” 。  2007年北京卷文言第1题A——“法弗能正也”中“正”解释为“正确”。此处的“正”紧跟能愿动词后,词性应为动词。A项翻译为形容词有误。2008年江苏卷文言第1题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中“度

6、”解释为“考虑”。此处的“度”词性应为名词,而D项的解释为动词,即可确定此项解释不正确。  2008年全国I卷文言第1题A:“部使者檄刚抚定”中“檄”解释为“文告”。此处的“檄”应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显然翻译为名词有误。  2009年福建卷文言第1题C:“县吏怪其意气”中的“怪”解释为“责怪”,此处的“怪”是文言文常见的意动用法,应翻译为“感到……奇怪”。  第三、可以借助文言文句式对称的特点,利用整齐的对偶句,实现借助已知来判断未知,即结构法原则。如:  2005年浙江卷文言第1题B项:“庭除甚芜”中“除”解释为“废除”。此处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的翻译无异,可以初步怀

7、疑;此句与“堂庑甚残”相对,根据结构对称词性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可判定此处的“除”应为名词,即为“台阶”。  2008年江西卷文言第1题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中“贿”解释为“贿赂”。此处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的翻译无异,可以初步怀疑;而“贿”与“令名”相对,可判定此处的“贿”应为名词,翻译为“财物”。  第四、可借助课文中已学过的实词含义来推导课外文言实词的解释,即知识迁移法。如:  2005年湖北卷文言第1题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为学》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中“鄙”意为“边境”,此用法学生在初中就接触和掌握了,可以很容易地

8、判定此处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