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3《核舟记》3.doc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3《核舟记》3.doc

ID:51900816

大小:2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8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3《核舟记》3.doc_第1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3《核舟记》3.doc_第2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3《核舟记》3.doc_第3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3《核舟记》3.doc_第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3《核舟记》3.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3《核舟记》3.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掌握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第2-4段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事物:船舱——船头——船尾——船背2、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明确:“总—分—总”结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并道出核舟的主题。第二部分(2~5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6)段: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叹收束全文。三、探究文意,体会“奇巧”[来源:gkstk.Co

2、m](一)学习第一部分(1)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淑远技艺高超的词语是:奇巧2、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4、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来源:学优高考网](二)学习第二部分(2--5)1、船舱(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什么作用?(整体——局部。先总写核舟的整体:多长多高。说明舟小,景物之多,衬托雕刻技艺惊人,即“奇巧”。“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这句也是这种作用。)(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

3、兴”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刻上它们,照应前面的“大苏泛赤壁”;使“核舟”内涵丰富。资料链接:关于苏轼游赤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文中名句。)(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从船的长短、大小;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起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来紧扣“奇巧”二字。)2、船头(1)文章重点介绍

4、了核舟的哪个部位?为什么要把它作为说明的重点?(船头。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这些内容紧扣核舟刻的“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所以作者把这一段作为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2)文章第三段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情、姿势来描写。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外貌、神情。还写三人的闲适心情。他们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体现豁达放旷特点。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遗世而独立,自

5、得其乐。)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3、船尾(1)写“舟尾横卧一楫”说明什么?(说明船在顺水漂流,与首段“泛”字相照应。)(2)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子的?居左者:仰面啸呼(动)——悠闲自在/居右者:视端容寂(静)——神情专注。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舟子形象,更生动突出了“泛舟”的主题,渲染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4、船背(

6、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三)学习第三部分(6)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工艺之精细、奇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点明中心)(四)作者为什么要先从船舱写起?(因为

7、船舱是这艘“核舟”的主体部分,从船舱写起能够突出“大苏泛赤壁”的主题。)[来源:学优高考网]四、主题探究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赞扬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颂扬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五、拓展延伸,探究文体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