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设计:锂电池的热分析.ppt

本科生毕业设计:锂电池的热分析.ppt

ID:51974229

大小:5.24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3-26

本科生毕业设计:锂电池的热分析.ppt_第1页
本科生毕业设计:锂电池的热分析.ppt_第2页
本科生毕业设计:锂电池的热分析.ppt_第3页
本科生毕业设计:锂电池的热分析.ppt_第4页
本科生毕业设计:锂电池的热分析.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锂电池的热分析.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锂电池的热分析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指导老师2015年1月10日研究背景特斯拉电动汽车热管理的重要性电池性能变差:包括有效能下降(材料发生变化)和功率下降自放电问题:自放电发生在不使用的时候,温度上升会增加自放电,对锂电池而言,自放电会导致过放电,对电池产生不可逆的破坏热失控:当温度增高时引发的变化使温度更进一步的增高,产生恶性循环,因而导致某一种破坏性的正反馈结果。锂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20~40℃温度过高会有的主要问题:温度过低会有的主要问题:温度过低也会影响到电池的性能,尤其对于需要适应各种环境的汽车电池而言,低温下的表现十分重要锂电池的结构正极:

2、钴酸锂锰酸锂负极:石墨集流体:一般用铜或者铝隔膜:高分子材料电解液:碳酸酯类溶剂负极石墨都是颗粒状,热导率非常低目前研究的现状Berrnardi等通过假设电池内温度一致描述了能量平衡。Doyle等发展了在各向同性条件下锂/高分子聚合物/植入型电池行为的微观模型集总参数模型(LumpedCapacitanceMethod)二维模型坐标系变换极坐标转换成直角坐标正方体电池模型圆柱体模型同心圆柱体模型…认为轴向没有影响模型建立层数12345678材料高分子钴酸锂铜钴酸锂高分子石墨铝石墨厚度比例14141414热导率0.31.24001.20.31.02371.0阿

3、基米德螺线二维模型参数选择重点是内热源的选择:几何尺寸选择以实际为基础,数据取整使计算简单内热源的不均匀性内热源来源:焦耳热和反应熵变热有电流流过的地方就有电极反应的地方根据已有文献,整个平均过程中两部分作用大致相同绝缘电极集流模拟过程网格结果:采样点选取:整个模型的计算时长在十分钟以内只研究平面,认为轴向没有影响,只有外边界有对流条件,其余部分认为绝热取坐标轴上的点并不影响同时取样点避开边界:在计算时并不选择最内层和最外层的点采用稳态热分析模块结果分析:温度分布温度分布特点与圆柱模型分布相似稳态温差并不大(2.52℃)热点在最内一层上结果分析:热流分布热流

4、分布热流分布特点不同材料间热流差距大方向差异明显总热流先增后减极值点与层厚有关,受边界条件影响改变几何尺寸由于过小的尺寸会影响计算造成无法网格化或者无法计算,因此不改变每层的厚度,改变层数以达到改变几何尺寸的结果温度随层数的变化:随温度上升,整体温度与温差都会上升最值温差N=8N=11N=20N=15热流总体趋势不发生大变化:先增加后减小热流的波动随几何尺寸增加而增加热流大小略有增加法向和切向热流随几何尺寸的变化改变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右图表示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电池温度(沿半径取三个采样点)随h增大的变化改变物性温差最高与最低温度温度分布随热导提高趋于平缓,温差下

5、降明显热导率如果可以提高10倍到4W/m.K是比较理想的温度变化热导率发生改变时(由于热性质相近,隔膜与电极材料放在一起考虑)热流方向变化增大电极材料及隔膜的热导率,计算径向与非径向热流的变化随着热导率增加:集流器热流大小变小集流器热流方向向法向偏移电极材料与隔膜的热流基本不发生变化如何改变常用的方法:掺杂复合材料热导率模型对于掺杂后复合材料热导率的的计算有三种模型:使用掺杂的方法达到所需的热导率需要50%以上的石墨烯,对电极材料会产生影响结论:常规的复合的方法不太现实另外的方法:改变电极材料自身的热导、高分子导热材料应用等其中ThelinearRuleof

6、Mixtures和TheinverseRuleofMixtures要求材料连续性良好,电极材料显然不符合条件电极材料复合石墨烯对热导率的影响总结影响电池热分布的三个条件: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可以影响温度大小,不影响温差与热流分布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水冷或者抽气风冷的方式,如特斯拉使用铝管冷却,管内装有冷却液材料热导率效果最好,可以有效展平温度与热流分布掺杂效果有限,而且会影响电极材料的表现电池的几何尺寸减小尺寸可以降低温度缩小温差,考虑到实际应用电池尺寸的可调性不大因此综合考虑,寻找一种新的方法提高电极材料和高分子隔膜的热导率是未来热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特斯拉电池热

7、管理系统谢谢感谢老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给予的指导感谢答辩委员会的全体老师的指导BackupSlides加入中心对流条件在中心加入表面对流换热条件中心处热流密度增加了近三倍,主要是切向热流温度分布从右图中可以看出加入中心对流条件可以降温,减小温差,但作用不明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