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时期对稻麦轮作水稻机收损失构成的影响.pdf

收获时期对稻麦轮作水稻机收损失构成的影响.pdf

ID:52246782

大小:1.90 M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25

收获时期对稻麦轮作水稻机收损失构成的影响.pdf_第1页
收获时期对稻麦轮作水稻机收损失构成的影响.pdf_第2页
收获时期对稻麦轮作水稻机收损失构成的影响.pdf_第3页
收获时期对稻麦轮作水稻机收损失构成的影响.pdf_第4页
收获时期对稻麦轮作水稻机收损失构成的影响.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收获时期对稻麦轮作水稻机收损失构成的影响.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2卷第2期362016年1月农业工程学报TransactionsoftheChineseSocietyofAgriculturalEngineering、b1.32No.2Jan.2016收获时期对稻麦轮作水稻机收损失构成的影响王桂民1,易中懿1,2-※,陈聪3,曹光乔3(1.江苏大学管理学院,镇江212000;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210014;3.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南京210014)摘要:为了研究稻麦轮作区水稻机械化收获损失构成特征及其不同收获时期的变化规律,该文在统一管理的同一水田,从全

2、田90%的谷壳变黄开始至100%谷壳变黄止共12d进行机收试验,测试水稻千粒质量、收割机夹带稻谷质量、割台碰撞掉粒数量、收获的稻谷质量等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机收损失呈一元二次方程变化规律,越靠近11月11日的最佳收获日作业,损失率越低。计算得到稻麦轮作区水稻机收适时性损失系数为0.0009,相对损失率稳定在1%左右,绝对损失率在1.00%~6.80%之间变化。干物质损失是机收总损失的最主要来源,11月9日至13日平均总损失率为1.38%,平均干物质损失率为0.42%,占水稻机收总损失的30.43%;1

3、1月4日至18日,平均总损失率为3.61%,平均干物质损失率为2.61%,占水稻机收总损失的72.30%,最佳收获期应为11月9日至11月13日,即最佳收获日左右5d。该研究可为稻麦轮作区水稻收获机械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关键词:农作物;机械化;生长;水稻;适时性;损失;机具配备doi·10.119750.issn.1002—6819.2016.02.006中图分类号:$2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6819(2016)一02—0036—07王桂民,易中懿,陈聪,曹光乔.收获时期对稻麦轮作水稻机收损失

4、构成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2):36—42.doi:10.119750.issn.1002—6819.2016.02.006http://www.tcsae.orgWangGuimin,YiZhongyi,ChenCong,CaoGuangqiao.Effectofharvestingdateonlosscomponentcharacteristicsofficemechanicalharvestedinriceandwheatrotationareaff].Transactionsoft

5、heChineseSocietyofAgdculturalEngineering(TransactionsoftheCSAE),2016,32(2):36—42.(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doi:10.11975a.issn.1002-6819.2016.02.006http://www.tcsae.org0引言近年来中国水稻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稻麦联合收割机总保有量113.43万台,水稻机收面积2395.221万hm2,但其中跨区机收面积为769.569万hm

6、2,同时中国仍有565.1万hm2水稻为人工收获,说明中国水稻机收服务仍处于供方市场[1】,必然会延长收割期造成稻谷机收适时性损失【21,应该对中国与不同区域之间水稻收获装备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其中关键之处是确定水稻机收适时性损失系数与最优适收期。水稻机收适时性损失包括稻谷干物质损失以及因机器作业产生的掉粒或夹带损失【3],其随稻谷成熟度(或不同收获日期)呈一元二次方程变化【4】。国外较早开始研究农作物适时性损失,尤其是美国已经拥有完备的主要农作物生产的适时性损失系数【51,并应用于农场经营效益分析【6】与理论研

7、究。Whitson.R.E.掣7】基于不同区域适时性损失开展农机装备的选型。Sahu.R.K.掣8】利用农作物适时性损失理论开发了农机优化配备决策支持系统。国内现有关于水稻机收损失的文献大部分集中在将收获时间固定为相同时间,通过改变机器结构或运行参收稿日期:2015.06—03修订日期:2015.12—21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农科院办(2014)216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D08801—5)。作者简介:王桂民,男,山东诸城人,博士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化。镇江江苏

8、大学管理学院,212000。Email:47149031国qq.tom※通信作者:易中懿,男,安徽金寨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发展。镇江江苏大学管理学院,212000。Email:yzy201@163.tom数测试损失率变化【9.14】;在相同作业环境下研究不同机器损失率大小差异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15-19],文献的关注重点是机器性能优劣而非水稻损失大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