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景谷、康定地震预测的原理、方法及其意义.pdf

鲁甸、景谷、康定地震预测的原理、方法及其意义.pdf

ID:52274574

大小:1.74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3-26

鲁甸、景谷、康定地震预测的原理、方法及其意义.pdf_第1页
鲁甸、景谷、康定地震预测的原理、方法及其意义.pdf_第2页
鲁甸、景谷、康定地震预测的原理、方法及其意义.pdf_第3页
鲁甸、景谷、康定地震预测的原理、方法及其意义.pdf_第4页
鲁甸、景谷、康定地震预测的原理、方法及其意义.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鲁甸、景谷、康定地震预测的原理、方法及其意义.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卷(Volume)39,期(Number)I,~,(SUM)144~(Pages)l-14,2015,2(February,2015)大地构造与成矿学GeotectonicaetMetallogenia鲁甸、景谷、康定地震预测的原理、方法及其意义李德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大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继中长期预测了芦山地震之后,笔者中期预测了鲁甸、景谷和康定地震。例如,鲁甸地震的预测震级为7级左右或6.5级以上(实为里氏6.5级),地点为北纬26。~29。、东经101.5。~105。(实际震中北纬27.1。,东经103-3。

2、),发震时间可能是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实际为2014年8月3日。本文总结了鲁甸、景谷、康定地震和陆内地震热流体物理综合预测的原理、方法和步骤;阐明了在开放复杂地球系统多级物质循环热构造背景下,大陆地壳非均匀流动(“热河”)过程中热能的源、汇、释过程与热灾害链及其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根据热灾害链时空结构和活动“热河”地震空区相结合进行长期和中期地震预测,与根据热流体直接和间接前兆异常开展立体监测和短『临地震预测有机结合的新思路。根据当前热灾害链的演变规律和异动“热河”地震空区分布,进一步分析了西南和华北地震的发展形势,强调华北(特别是东北)的震情极为严峻,短临地震监测

3、和预测已刻不容缓。关键词:下地壳非均匀流动;热流体撞击;地震预测:鲁甸、景谷、康定地震中图分类号:P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552(20l5)01.0001—014近年来青藏高原东缘相继发生系列强震,包括必然会出现与地震机理密切关联的前兆异常,据此2008年5月12日汶JifMs8.0级地震、2010年4月可以科学地预测地震。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笔者曾在东昆仑、汶川、玉树、通海地震区分川芦山Ms7.0级地震、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别进行了3次、5次、4次、3次野外调查,在芦山、Ms6.5级地震,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

4、6.6级鲁甸、康定地震区各进行了1次实地调查,并与50地震,2014年11月22日四川康定Ms6-3级地震。多位地震专家进行了长达3年的广泛、深入交流。这些沿着川滇菱形块体东北部边缘构造带串珠状分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下地壳层流与盆山耦合大陆动布的地震发震频率高、震源深度浅、链式灾害多、力学(李德威,1993,1995,2003;李德威和纪云龙,灾害损失重、关联研究少、预测环节弱。2000;李德威等,2009;Li,2008)、多级物质循环地球地震预测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礼系统动力学(李德威,2005,2011,2012,2014a,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搞好预2014b)、热灾害链(李德威,2011,2012,2014a,2014b)测、作好准备是成功的基础。地震是地球物质运动和陆内地震热流体撞击(李德威,1995,2008a,2010,的一种构造表现形式,自然界任何物质运动都是有2011,2012,2014a,2014b;李德威等,2014)等学术思规律的,取决于能量的源、汇、释。因此,地震活动想为指导,通过芦山、鲁甸、景谷、康定等地震的是在某种能量作用下物质发生规律性运动的结果,长期和中期预测(李德威,2008a,2010,2011,2012;收稿日期:2014.09—02;改回日期:2014—12.15项目资助:中国地

6、质调查局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121246,121201122O4o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172188)。作者简介:李德威(1962一),男,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及其在资源、灾害中的应用研究。Email:dewei89@sina.com2第39卷李德威等,2013a),进一步总结陆内地震预测的思路小苹和林云芳,1995;张小涛等,2009;张元生等,和方法,阐明地震的形成机理,强调取出灾能、变害2010;郑治真,1994;Hueta1.,2013;ZhaoandQian,为宝的重要意义。1994)。笔者曾与马宗晋、许绍燮、李砰

7、、郭增建、耿庆国、汪成民、李均之、赵玉林、钱复业、林云1地震能够预测芳、曾小苹、杨巍然、强祖基、杜乐天、徐道一、任振球、邓志辉、石绍先、付虹、张元生、曾佐勋、自从Gellereta1.(1997)在Science上发表“地震汤懋苍、高晓清、陈维升、夏雅琴、李正心、胡辉、不能预测”一文以来,主流基本认同“地震是一种自韩延本、沈宗丕、高建国、陈辉、岳中琦、池顺良、组织临界现象”,支持地震不可预测。也有一些学者罗灼礼、刘德富、顾国华、查志远、马鸿钧、丁跃对地震自组织临界提出质疑(Kn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