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稻的话 [追本溯源话水稻] .docx

关于水稻的话 [追本溯源话水稻] .docx

ID:52351192

大小:8.3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6

关于水稻的话 [追本溯源话水稻] .docx_第1页
关于水稻的话 [追本溯源话水稻] .docx_第2页
关于水稻的话 [追本溯源话水稻] .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关于水稻的话 [追本溯源话水稻] .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水稻的话[追本溯源话水稻]  农业的产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农业领域本身。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古代文明的兴起,使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大大加快。  亚洲稻是人类社会最初学会栽培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驯化历史十分悠久。此外,亚洲稻也是当今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所以,对亚洲稻的起源研究一直是世界农业起源研究领域中的热点。    故乡是中国    关于亚洲稻的起源地,国际学术界一直有很大的争议。20世纪70年代以前,学术界一直认为南亚是稻米起源中心,中国稻米被认为自印度传播而来,甚至在

2、我国已使用了一千多年的籼稻、粳稻之名,也分别被冠上印度稻、日本稻的叫法。尽管中国学者丁颖和周拾禄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根据当时原生稻的分布情况而提出中国栽培稻起源于本土的理论,但却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直到70年代初,因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稻作遗存,以及美国学者哈兰关于作物起源中心不一定是生物多样性中心的作物分布起源论的提出,人们才把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了中国。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栽培稻到底起源于中国何地?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又是众说纷纭。丁颖最早提出华南说,紧接着日本的渡部忠世提出云南说,后来严文明等又提出了长江下游说等。20世

3、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一大批稻作遗存的出土,亚洲稻在中国起源地的分布情况逐渐清晰起来,其发展脉络也呈现于世人面前。    分布广泛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同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亚洲稻起源地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也验证了这一点。目前,我国发现史前水稻遗存的地点已有100多处,遍布黄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大半个中国。通过对这些遗存地点所在位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史前稻作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长江下游、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及其以北以及华南等五大地区。    长江中游地区    该地区人类对水稻的利用和栽培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对水稻籽

4、实的利用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2000年之前,这也是世界上人类利用水稻的最早记录。考古发现表明,那时的水稻利用属于有人工干预痕迹的野生稻。本地区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在公元前7000-6000年间的彭头山文化诸多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水稻遗存,主要为碳化稻壳,其形状为长粒形,推测可能属于偏籼型稻。这说明当时人类对水稻的利用已相当普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同属于彭头山文化的八十档遗址中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木制农具。在稍晚的大溪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3000年)的遗址中,除了普遍发现稻谷壳、稻草和稻米等外,还发现了水稻田,表明此时人工灌溉

5、农业已经出现。至此,长江中游地区的水稻种植技术已相当成熟。以上资料表明,稻作农业在长江中游地区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历程。    长江下游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也是我国稻作起源的一个重要区域,此地区人类利用水稻的年代也十分久远,在浙江上山和小黄山遗址发现的公元前8000-7000年间的稻壳印痕、炭化稻米等水稻遗存就是最好的证明。  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公元前5000年大量成层的稻谷、稻叶和稻杆等遗存,在稻谷遗存中包括了籼稻、籼粳过渡型稻。还发现了与之相应的骨耜等农具,以及水井和干栏式建筑。在浙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出

6、土的稻谷为籼、粳混合型,籼占64%~76%,粳占36%~24%。大量研究证明,此时本地区的水稻尽管其栽培稻种的特征还没能最终形成,但其栽培程度已经有了明显提高。  到了公元前5000-3000年的马家浜、菘泽文化时期,在稻谷中普遍有籼、粳两种,证明栽培稻的两个亚种在这个地区已完全形成。另外,在江苏吴县草鞋山等遗址发现了水稻田,表明此时的长江下游地区与长江中游地区大体同步进入人工灌溉稻作农业阶段。在年代更晚的良渚文化时期,出现了石犁和耘田器等农业用具,标志着此地区稻作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史前稻作

7、农业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自长江流域传播而来的,自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大约9000~5000年)发现大量炭化稻米和稻壳印痕以及从收割到脱粒的全套农具之后,其在稻作起源研究中的地位才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有关学者甚至认为,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明显带有稻作农业生产特点的考古遗址是贾湖遗址。贾湖稻米是一种形态非常原始的栽培稻,并伴生有野生形态的炭化稻米,这证明了贾湖是淮河流域稻米利用的起点。在其后约距今7000~5500年间,在淮河中游地区陆续出土了大量炭化稻米、稻谷遗存,同时发现了有粳稻特征的定型化和大粒化现象。说

8、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在稻种的选育方面进行了最初的尝试。  正如前文所述,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淮河流域体现得尤其明显。随着气候的不断波动,本地区的稻作、稻粟混作和旱作农业的分界线存在着南北摆动现象。尽管如此,大量考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