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_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_省略_1986.pdf

技术创新_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_省略_1986.pdf

ID:52463242

大小:1.08 M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27

技术创新_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_省略_1986.pdf_第1页
技术创新_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_省略_1986.pdf_第2页
技术创新_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_省略_1986.pdf_第3页
技术创新_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_省略_1986.pdf_第4页
技术创新_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_省略_1986.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_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_省略_1986.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经贸论坛《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5期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基于1986-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陈丽静顾国达摘要:本文从知识产权保护及其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等方面扩展了CH模型,以资本品和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占比来衡量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利用1986-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则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同效应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同样存在负向

2、影响。关键词: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进口商品结构一、引言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技术创新高度重视,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升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就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和现有技术水平而言,引进技术再创新仍是一条重要的自主创新途径,进口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进口商品结构随之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以SITC7、SITC6和SITC5等构成的资本品进口为主。自2002年以来初级产品的比重呈小幅上升趋势,以SITC2和①SITC3构成的原料等中间投入品的

3、进口不断增加。机械设备等资本品和以原料等为主的中间投入品的进口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进口而言,先进技术的直接引进可能对提升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更为显著。然而,一方面,所有的技术都具有局限性,在“全球搜寻”先进适用技术[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9BJY072)和浙江省社科联重点研究课题(编号:2010Z38)的资助。陈丽静: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315100电子信箱:in0421clj@163.com;顾国达: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4、。①《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包括SITC0-SITC9共十类,其中SITC2表示非食用原料,SITC3表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5表示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6表示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SITC7表示机械及运输设备。-14-《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5期经贸论坛引进后必须重视“本土再开发”(Stiglitz,2000),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已成为先进技术引进的“屏障”,为维护技术创新产生的垄断优势,发达国家往往借助知识产权保护限制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使发

5、展中国家只能追赶其后;并且一旦发现侵权,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制裁尤其严厉。因此,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进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不失为一条优化中国贸易与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能级的有效路径。二、文献回顾有关技术创新对进口商品结构影响的直接研究较少,大多探讨的是进口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问题,最具代表性的是Coe和Helpman(1995)提出的国际技术溢出的基本计量模型(简称CH模型)。他们使用双边进口份额作为权重构造国外R&D存量,首次实证分析了贸易伙伴国的R&D通过进口贸易对本国技术进步产生的促进作用。Coe、Hel

6、pman和Hoffmaister(1997)和Keller(2002)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发展中国家进口机械设备和先进的中间产品可以获得被动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而促进其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此后,国外学者通过对CH模型的扩展证实了进口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LichtenbergandBrunoVanPottelsberghedelaPotter-ie,1998;WangandOlarreaga,2002;Falvey,FosterandGreenaway,2002)等。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也证明了进口是国际技术外溢的重要传导渠道,促进了中国

7、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希桦、包群、赖明勇,2004;黄先海、石东楠,2005;喻美辞、喻春娇,2006;叶灵莉、赵林海,2007)。但进口最终的技术溢出效果要受技术吸收能力的限制(郑海滨等,2006),人力资本结构和发展水平则直接决定了进口的技术溢出效果(NelsonandPhelps,1966;BenhabibandSpiegel,1994;赵伟、汪全力,2006;叶灵莉、王志江,2008),只有当人力资本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技术溢出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知识产权保护则与技术创新具有相关关系,但二者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Markus,200

8、0),而是呈现一种复杂的“U形”关系特征(ChenandPuttitanun,2005;余长林、王瑞芳,2009)。一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人均GDP相关性最大(姚利民、饶艳,2009),与技术创新也可能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