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论文-D大调卡农赏析.doc

音乐欣赏论文-D大调卡农赏析.doc

ID:56089373

大小:42.13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6

音乐欣赏论文-D大调卡农赏析.doc_第1页
音乐欣赏论文-D大调卡农赏析.doc_第2页
音乐欣赏论文-D大调卡农赏析.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音乐欣赏论文-D大调卡农赏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D大调卡农赏析“卡农”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字面意思为“典范”、“规律”等,也指古希腊的一弦琴,或指基督教弥撒中的一部分。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13世纪的民间音乐(如轮唱曲)就是以卡农的形式出现的。完整的卡农于15世纪出现,并受到一些乐派作曲家的钟爱。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个段落,出现在独立的交响作品中。《D大调卡农》(CanoninDmajor)为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JohannPachelbel)所作,是世界上最为悦耳动听的古典金曲之一。《D大调卡农》是原作《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的前半部分。它作为奥斯卡获奖影片《凡夫俗子》的配乐而广为人知,此后被世界各地音

2、乐爱好者改编成无数版本,也曾在许多经典的电影和广告中出现。作者约翰•帕赫贝尔(JohannPachelbel,1653-1706)是德国著名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他先后在许多教堂担任管风琴乐师的职位,也曾经担任过JSBach兄长的音乐教师。信奉当时新兴路德教派的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教会音乐。他的《众赞歌前奏曲》融合了北德音乐的宗教性和南德音乐的抒情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当然,他流传最广的作品还是青年时代创作的《D大调卡农》(1680-1690)。此曲以大提琴启奏,每隔八拍,加入一把小提琴拉奏。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只有两小节八个音,重复

3、达二十八次之多。几个声部的安排极为严谨,却没有给人单调赘余之感,它们此消彼长,回环往复,反而为曲子增添了哲学和艺术的光辉。本文分别从节奏、旋律、和声、曲式几个方面对此曲进行分析。《D大调卡农》创作于巴洛克时期,它本身带有巴洛克音乐的许多节奏特点。巴洛克时期的科学繁荣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对艺术的审美造成了影响。“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念广为音乐家们接受并运用于创作,巴洛克音乐中,旋律是不断扩展、连续展开的,有如万花筒一般璀璨;节奏则富有流动性,持续不断,这充分肯定了运动的永恒性。运动和变化是《D大调卡农》的灵魂,为了塑造那种动感,曲子的节奏富有流动性,一气呵成,持续不断,仿佛催人

4、直往那理想的彼岸前进。此曲采用4/4拍,即强-弱-次强-弱的规律,特别富有变化感,对抒情起到了强调作用。《D大调卡农》的节奏充满了周期性,塑造了一种空间感与立体感。大提琴始终不易的八个音,有如摇晃的钟摆,是支撑全曲的固定节拍,小提琴则演绎着明显强调重拍的节奏,力度感鲜明,也加强了声部之间的和声联系。巴洛克音乐的节奏是阶梯式的,即在节奏上采用清晰的“阶梯式力度”。《D大调卡农》中,大提琴声部的节奏周而复始,如同钟摆的运动,最容易被听众清晰地把握,有着明显的力度感和阶梯性。小提琴的节奏速度也是循序渐进,一开始较为简单,与低音声部进行有着明显的问答式呼应;到后来则大大加快,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将作

5、者心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欢快的节奏有如夏夜的花火,绽放出生命的绚烂。繁简结合的形式,使节奏的律动感的比声部线条更清晰,让人产生精神为之一振的感觉。一位外国音乐爱好者对卡农的评价是:“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直达灵魂”。卡农将会永远流传下去,因为它本身即是生命的旋律。本曲以大提琴启奏,作为和声衬托旋律。大提琴的浑厚象征着历史的基调,沉着凝重;循环往复的大提琴琴声贯穿始终,代表了不断流逝的时光是永恒前进的,它是人生中各种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最好见证。小提琴琴声为主旋律。三把小提琴在不同时刻引入,它们奏着相同的旋律,相互呼应。带着甜蜜和宁静,有如缓缓流淌的清泉萦绕心田,又像不紧不慢的

6、叙述者将故事娓娓道来。流畅优美的音符踏着阶梯渐渐升华,仿佛在将往昔的美好一一在重现在眼前。声部与声部之间互相追逐,又彼此擦身而过,好比人与人之间相遇相知的美好与生离死别的遗憾。正是这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惆怅之情,百转千回,荡涤心灵,历经数世纪而不朽。华彩会归于沉寂,铅华也终将褪尽,唯有恳切质朴的真情才能历久弥新。因此,收尾处无须华丽的落幕,轮换的声部在终点变换的旋律中,自然而然地达到统一,象征了生命的飞跃与时空的永恒。曲子创作之际,作者痛失于瘟疫中丧生的亲人,我们却很难从旋律中感受出一丝悲伤的意味。相反,此曲主旋律欢快悦耳,情感基调积极向上,充满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鼓

7、舞。在绝望悲痛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支持着他坦然面对亲人死亡,创作出如此明朗动人的乐章呢?可能这不仅仅出于他对音乐和生命的热爱,也和他的宗教信仰不无关系。  帕赫贝尔是一位教堂管风琴作曲家,在宗教极为盛行的巴洛克时代,他信奉当时新兴的教派路德宗,他的作品应该也反映了一些宗教的生死观:跨越死亡,珍爱生命。死亡不是湮灭,而是新生,是灵魂获得自由的途径。拥有这样的信念,还有什么值得畏惧和哀痛?要珍惜生命,因为逝者与我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