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指导脑梗死的个体化治疗.doc

课题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指导脑梗死的个体化治疗.doc

ID:56238495

大小:357.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3-23

课题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指导脑梗死的个体化治疗.doc_第1页
课题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指导脑梗死的个体化治疗.doc_第2页
课题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指导脑梗死的个体化治疗.doc_第3页
课题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指导脑梗死的个体化治疗.doc_第4页
课题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指导脑梗死的个体化治疗.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题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指导脑梗死的个体化治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题合同号课题申请号湖南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计划课题申请书(合同书)下册课题名称: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指导脑梗死的个体化治疗请日期:2016年10月100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制2016年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简介邙艮500字)阿司匹林、氯毗格雷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普遍应用,但是由于存在阿司匹林抵抗、氯毗格雷抵抗现象,部分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反应差,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出血性并发症,临床实践中需要评价个体的抗血小板药物效果,而基因检测、血药浓度监测、临床事件评估等评价方法不能很好满足临床需要,本课题立足于个体化治疗,通过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监测阿司匹林、氯毗格雷及阿司匹林联合氯毗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引起血小板聚

2、集功能变化,评价其抗血小板效果,探索是否存在阿司匹林与氯毗格雷协同效应,探索最佳药物剂量及用药种类,探讨“血小板功能监测指导抗血小板治疗”方法治疗脑梗死的优越性。—、立论依据(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并附主要参考文献)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我国脑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率髙达17.7%o缺血性脑卒中的特异性治疗措施中,“抗血小板”是最常用、最普遍的治疗措施,国内外多个指南都做了强力推荐,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急性期治疗指南中,均建议抗血小板治疗。可以说,缺血性脑卒中除了急性期静脉溶栓、动脉介入治疗外,如无

3、禁忌,均可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并且,因部分患者不能规律监测凝血功能,影响了抗凝药物的依从性及安全性,许多人采用抗血小板替代抗凝治疗。由此可见,目前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人数众多,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但是,临床工作中,由于存在阿司匹林抵抗、氯毗格雷抵抗,常常遇见即使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仍复发缺血性脑卒中,或诱发出血性疾病(如胃肠道出血、脑出血)的患者,如何安全、合理抗血小板治疗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课题组从临床需要出发,寻找经济实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评价方法,探索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阿司匹林是非选择性环

4、氧化酶(COX)抑制药,COX是花生四烯酸(AA)在合成前列腺素(PG)和血栓素A2(TXA2)过程中重要限速酶;阿司匹林通过对血小板环氧合酶-l(COX-l)不可逆地乙酰化,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TXA2),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毗格雷在肝脏内经两步代谢形成的活性代谢产物(RJ30964),不可逆地拮抗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P2Y12,阻断GPIIb/Illa受体暴露进而不能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进而影响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与氯毗格雷联合应用,是单纯的双重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还是具有协同效应,尚无一致结论。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差异。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髙达8

5、%-45%,氯毗格雷抵抗发生率约为4%・30%。研究显示,编码AA通路的PTGS1基因、决定GPIIb/IIIa活性的关键基因即GPHIa血小板抗原2(PLA2)受体基因、还有血小板内皮细胞凝集素受体1(PEAR1)基因的多态性都可能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参与氯毗格雷在肠道的吸收P-糖蛋白(P-gp)基因ABCB1(C3435T)位点多态性、细胞色素P450重要家族成员CYP2C19基因多态性(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低代谢型)、参与氯毗格雷第二步活化血清对氧磷酶PON1(Q192R)多态性,均可能影响药效,导致氯毗格雷抵抗。其他导致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还有:阿司匹林的剂量不足或患者依从性差;其它

6、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的影响;某些个体的血小板会对胶原或其它激动剂产生高反应性,抵消或超过阿司匹林的抑制血小板效应;存在于单核、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中的环氧合酶-2(COX-2)对阿司匹林不敏感,可能是阿司匹林不敏感者血栓素A2的来源之一。氯毗格雷抵抗其他可能机制有:氯毗格雷的剂量不足,吸烟,合并糖尿病,药物相互作用如某些他汀类、钙离子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利福平、红霉素等影响氯毗格雷代谢。由于阿司匹林抵抗、氯毗格雷抵抗的存在,导致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差,而盲目增加药物剂量或联合用药可能导致出血性疾病;所以,检测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进而调整用药,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目前研究发现了些导致阿司匹林抵

7、抗、氯毗格雷抵抗的基因,但是,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可能原因有:由于技术、资金等多种条件限制,基因测序技术未在临床普遍展开;由于基因存在表达、调控、转录后修饰等多因素影响,很难确定检测到单个基因改变必然导致阿司匹林抵抗、氯毗格雷抵抗;阿司匹林抵抗、氯毗格雷抵抗还有遗传因素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临床实践中,从基因层面评价抗血小板尚不可行。除了基因筛查,理论上还可以血药浓度测定来评价抗血小板药物,但是由于存在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