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ppt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ppt

ID:56380029

大小:7.21 MB

页数:138页

时间:2020-06-14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ppt_第1页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ppt_第2页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ppt_第3页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ppt_第4页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胡孔峰教授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豫南稻区:籼稻为主,其中信阳市水稻种植面积近700万亩,小苗移栽。豫北沿黄稻区:粳稻为主,近200万亩,麦茬稻长秧龄。豫中稻区:籼粳稻混种区,100多万亩。A、干旱发生频率为24%~57%。B、渍涝平均发生频率为38%,最高频率40%~80%。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2.7%和17.3%,均居全国首位。C、花期阴雨寡照出现频率为12%~42%。D、大风倒伏2009年8月28-29日罕见特大风灾,河南140万亩水稻倒伏。生产上“一炮轰”施肥管理方式,全省普

2、遍存在早衰现象。E、早衰河南省水稻生产存在问题“三多四少”1、品种问题:豫南稻区品种多、缺乏主导品种;沿黄稻区品种主导品种少。2、栽培管理粗放:(1)播种量多:秧苗素质差,苗弱;(2)田间水多:很少搁田,分蘖成穗率低;(3)基本苗少:栽插密度不够,群体不合理;(4)穗肥施用少:很少施用穗肥;(5)减灾稳产预警机制少:高产田块稳产性差。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约5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稻米消费国。依靠科技进步,我国稻谷产量由50年前的不足2t/hm增加到目前的6t/hm以上

3、,单产在世界主要产稻国中名列前茅。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平均占谷物播种面积的26.5%,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3.6%,在保证人民生活需要、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水稻育种技术的进步,从矮秆和半矮秆育种到杂交稻、超级稻育种及其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乃至世界水稻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水稻栽培科技上,中国同样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尤以高产栽培的成就更为突出。1.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1.1水稻群体合理动态结构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殷宏章等针对“大跃进”时期水稻产量的虚假现象,对作物群体

4、结构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群体结构涉及的内容、群体的发展动态、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以及合理群体的一些形态生理指标,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水稻群体合理动态结构的概念;与此同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陈永康提出了单季晚稻全生育期叶色变化的“三黄三黑”的看卣诊断技术。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栽培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1.2水稻发育特性理论水稻的发育特性,是指从营养生长转变到生殖生长所表现的特性。一个水稻品种生育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其内在的3个特性:(1)感光性:品种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2)感温性:品种受温度高低

5、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3)短日高温营养生长期(也称基本营养生长期):在最适的短日、高温条件下需经历的营养生长期。上述3个特性称为水稻品种的“三性”或“两性一期”。1962—196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生态室和丁颖等通过定光、定点和分期播种等试验,研究了全国161个代表性水稻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和短日高温营养生长期,明确了我国早、中、晚各熟制水稻品种的“三性”,为水稻的品种引种、育种、以及确定种植制度、品种搭配和制定高产栽培等提供了依据。1.3“小、壮、高”栽培途径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凌启鸿等提出了“

6、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水稻高产栽培途径,简称“小、壮、高”栽培模式。其基本要点是:在满足适宜穗数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基本苗;用群体较少的基本苗数,使个体充分分蘖形成健壮个体;用个体的增大,发展群体,达到高产必须的穗数,并形成大穗;以群体和个体的协调,提高抽穗前的物质积累和抽穗后的光合生产能力,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夺取高产。1.4水稻叶龄模式2O世纪8O年代初,凌启鸿等在继承前人有关水稻器官建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数十年的研究,创立了水稻不同品种类型的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简称水稻叶龄模式。它是将水稻品种按主茎总

7、叶数和伸长节间数进行分类,以器官相关生长为生物学依据,叶龄进程为生育诊断指标,建立高光效群体为中心的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按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对品种类型进行划分;叶龄进程与其他各器官的相关生长;高产群体动态结构的叶龄模式;叶龄模式与基本苗数的确定;肥水运筹的叶龄模式等。水稻叶龄模式曾被中央农业领导部门列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对我国水稻生产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5“稀、少、平”高产栽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蒋彭炎等根据浙江双季早、晚稻的高产形成特点,提出了“稀、少、平”的高产栽培模

8、式。其基本要点是:通过稀播,培育壮秧;通过少本插,利用分蘖成穗;通过平稳促进,减少无效分蘖,形成大穗,增加结实率和粒重。1.6水稻品种源库栽培理论与技术20世纪80年代末,曹显祖等运用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依据各品种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内因),将长江中下游现用水稻品种划分为源限制型(限制产量的主要因子为光合同化物的不足)、库限制型(限制产量的主要因子为库容量不足)和源库互作型(库、源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