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教学反思.doc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教学反思.doc

ID:56606501

大小:13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29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教学反思.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教学反思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下面,我对近期2012年11年07日(校历第10周星期三)上过的一节课《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反思如下:做为高三第一轮总复习,如果学生是重点校重点班,如果学生水平可以,如果学生会配合,找题目,做课件是很容易的事,因为复习教材就有配套,教材也是名师设计的,完全可以照搬照套,最多也是略加修改即可。但是,我的学生水平我知道(上面的三个如果全部不是

2、),教材里面的例题习题又都偏难,不适合他们用。于是,改例题,找配套练习,往往成了我备课的一大重点,可以说经常是三易其稿,改了又改。我经常在感叹,人家都说平衡班的老师好当,容易混!可是他们哪知道我们的难处,课前准备得半死,上课还要组织教学,既要考虑复习进度,又要考虑学生的掌握理解程度,适时调整节奏,课后作业有时又是一塌糊涂,往往忙得焦头烂额却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一个优秀教师决不能对教材生搬硬套,不加修改就满堂贯,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至少要懂得取舍和扬弃。对于这节课的处理,我举一两个例子,供大家参考,旨在抛砖引玉,让更多同行来关心、重视

3、平衡班教学,提高平衡班的教学质量。《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这节课的考试要求是:1.利用正、余弦定理求三角形中的边、角及其面积问题是高考考查的热点;2.常与三角恒等变换相结合,综合考查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三角形形状的判断等;3.在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中常作为工具求角和两点间的距离问题。因为是第一轮复习,《平几》和《立几》还没有复习,所以本节的重点是第1点和第2点,又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只能涉及第1点和第2点的基础。对于第1点(利用正、余弦定理求三角形中的边、角及其面积问题),教材配套的习题是:已知△ABC中,a=8,b=7,B=60°,则c=____

4、___,S△ABC=_______,此题涉及到三解形解的个数问题的讨论,考虑到又是第一课时,对平衡班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几番思考,我最终把它改为:在△ABC中,AB=7,BC=5,AC=8,则S△ABC的值为________.此题避开对解的个数的讨论,让学生初步掌握面积公式,课后调查班级部分差生,反应较好。3对于第2点(与三角恒等变换相结合,综合考查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三角形形状的判断等),教材配套的习题是:【例2】在△ABC中,acos(-A)=bcos(-B),判断△ABC的形状.变式:在△ABC中:(1)已知a-b=ccosB-ccosA

5、,判断△ABC的形状.(2)若b=asinC,c=acosB,判断△ABC的形状.该例题及变式过于简单,而且死套公式,不是考试的常考题型,鉴于此,我补充了以下2题,作为替代.(1).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长,若<0,则△ABC()(A)一定是锐角三角形;(B)一定是直角三角形;(C)一定是钝角三角形;(D)是锐角或钝角三角形.(2).(2012·漳州模拟)在三角形ABC中,若那么∠C=____.这两道题难度适中,又是常考题型,教师作适当提示,学生做完容易消化吸收.对于教材中给出的典例:(2011·辽宁高考)△ABC的三个内

6、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sinAsinB+bcos2A=(1)求;求B.3解(1)小题时,应根据正弦定理,先边化角,然后再角化边,即得;解(2)小题时,先结合余弦定理和已知条件求出cosB的表达式,再利用第(1)题的结论进行化简.该题难度不是很大,但第(2)小题的计算演变是学生的弱项,再则本题还要对角B的大小取值进行判断,估计学生会很吃力.考虑到本题的重要性,所以我在讲本题之前,先给学生做了以下两道题进行热身.(1).(2011·安徽高考)在△ABC中,a,b,c分别为内角A,B,C所对的边长,a=,b=,1+2cos(B+C)=

7、0,求边BC上的高.(2).设△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3,B=,(1)求△ABC的周长;(2)求sin2A的值.以上两题考查的知识点与典例相近,但计算简单,没有技巧,又符合高考对这部分的要求,学生较易入手。相信有了以上两道题的热身,教师再去讲教材给出的这道“典例”,相信会事半功倍.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