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七年级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doc

福建省永春县七年级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doc

ID:56607354

大小:9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29

福建省永春县七年级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福建省永春县七年级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福建省永春县七年级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福建省永春县七年级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福建省永春县七年级语文《故都的秋》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郁达夫。2、知识目标:通过对文中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把握景与情的关系。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心绪,积累情感经验;教学重点:1、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以及作者的视角,进一步掌握散文景与情的关系。2、品味散文语言。教学难点: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观景,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美读法,提问法,引导法,情境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关于秋天的小令,大家能把它背出来吗?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2、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深情呢?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一)     

3、      (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

4、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3、小结    一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

5、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3用心爱心专心“景随情异”。   二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是悲凉,还是清新?(要求学生对照上面两组诗,参考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清、静、悲凉。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

6、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7、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

8、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四、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一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