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5.16《前赤壁赋》教案(6)(沪教版第三册).doc

高二语文:5.16《前赤壁赋》教案(6)(沪教版第三册).doc

ID:56607958

大小:11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6-29

高二语文:5.16《前赤壁赋》教案(6)(沪教版第三册).doc_第1页
高二语文:5.16《前赤壁赋》教案(6)(沪教版第三册).doc_第2页
高二语文:5.16《前赤壁赋》教案(6)(沪教版第三册).doc_第3页
高二语文:5.16《前赤壁赋》教案(6)(沪教版第三册).doc_第4页
高二语文:5.16《前赤壁赋》教案(6)(沪教版第三册).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5.16《前赤壁赋》教案(6)(沪教版第三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2、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2、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教案是第2、第3课时)四、教学手段:课前印发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及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翻译全文,疏通文意。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注意朗读指导。)第二课时教学

2、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了解写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1、“乌台诗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绝命诗引起学生的读本文的兴趣。用心爱心专心2、苏轼曾作绝命诗(见附录),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当年苏轼因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听录音跟读播放教师自录录音构建情境用心爱心专心      二   感   悟   文   本      用心爱心专心             

3、 小 结思考讨论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悲)—→(乐)   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变与不变取与不取   变             不变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也(水)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2、悲又从何而来?    问题三: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

4、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按照苏轼的心情是如何变化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的逻辑顺序来探究      抓住线索        注重体味深刻哲理     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人) 无尽也(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物           人客: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片面) (悲)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   取           不取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

5、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结合生活体验深入思考 生生合作    用心爱心专心第三课时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质疑交流就文本中词句含义、主旨理解质疑思考 交流依靠生生合作、师生交流解决问题训练学生质疑能力,教会学生读书依学生实际和课堂及时效果灵活掌控知识小结回忆旧知加强识记讲解“赋”的基本知识(见附录)知识总结知识小结  归纳整理加强识记重点字词(见附录)1、一词多义2、通假字3、词类活用(1)名作状(2)名作动(3)意动4、特殊句式宾语前置知识总结作   业 背诵全文整理笔记加强理解和记忆 附录:1、绝命诗《狱中寄

6、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用心爱心专心 2、知识小结:关于散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

7、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3、知识小结Ⅰ一词多义(1)适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F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2)逝

8、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C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