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doc

高中历史 第1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doc

ID:56668938

大小:45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7-03

高中历史 第1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1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1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1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1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资料卡片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但九十年来所积累的今日的成绩,若和世界各先进国比较,这只能算中国交通事业之现代化的开始,距现代式的规模之形成,尚相去甚远。——历史学家白寿彝(1937年)■交通工具的更新■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轿子、马车等传统的代步丁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日趋重要,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不过,交通工具的

2、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人力车又称洋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民国时期,仅北平、天津、上海三市便各有数万辆之多。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的中国城镇家庭的自行车拥有量呈下降趋势,家庭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的出现,是中国交通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

3、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火车、轮船与飞机是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传统的马车、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邮电

4、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知识链接铁路上的“马拉火车”为将河北开平矿物局出产的烟煤运出,由中国商人出面,于1881年建成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东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闹出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火车不再陌生,铁路的修筑也出现热潮,火车成了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19世纪中叶,当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加快了通信建设的步伐。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

5、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得到进一步扩展。电信事业也得到了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加强了中央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无线电报自1906年创设以来,也获得了一些发展。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学习思考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1949年11月,中

6、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1.阐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们对民众生活的影响。2.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明显。请谈谈这方面的具体表现。秦筑长城,当时以为殃,后世赖之。铜线铁路,如其有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且为工甚巨,目前亦颇便于穷民。然欲朝廷明定条约,许其开工,则大不可。何者?商贾之生计,有力者尚可改图,民间之田庐,贪利者犹可易地

7、;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众愤所加,何所不至。彼虽曰自能派人看守防御,设其人为百姓所戕,彼能晏然不问乎?设我百姓为其人所戕,我能晏然不问乎?万事皆可从权,民心必不可失。应谕以中外一体,彼此宜各顺民情。且泰西智巧绝伦,果能别创一法,于民间田庐坟墓,毫无侵损,绘图贴说,成使闻知,百姓退无后言,朝廷便当曲许,否则断难准行。——[清]沈葆桢:《条说议铜线铁路》(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以上材料介绍的是1865—1869年中英、中美条约交涉前后,清政府官员沈葆桢对于外人铺设铁路的态度。阅读后请思考:沈葆桢在外人铺设铁路问题上持什么态度?

8、他的理由有哪些?试对此做一简要评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