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doc

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doc

ID:56671083

大小:37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7-03

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doc_第1页
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doc_第2页
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doc_第3页
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doc_第4页
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容说课本课内容与1.4课紧密相联。与上一课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地带)的变化,便形成了五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投影演示.着重来分析二分二至

2、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地球的平面投影图(侧视图)上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紧密相关的.可以借助前一节课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分析说明,得出:太阳直射点移到哪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会增长。黑夜就会缩短,而另一半球则刚好相反。到了冬至、夏至日.昼、夜长短会达到最大或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直接关系,通过分析侧视图可得出:在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四季的划分这一部分浅显易懂,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分析,或结合有关

3、材料作适当补充、讲解。五带的划分在初中就已学过,教师可结合前面的知识适当地引申、拓展。本课内容不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系统性.而且综合性强,与前面几课内容联系紧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和衔接,并注重图文结合、归纳和总结。但不宜引得过深、过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弄清正午太阳高度、四季和五带等基本概念。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的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五带是如何划分的。能力目标1.能运用地球仪、三球仪科学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四季的形成。2.能够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

4、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教学方法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板图和投影片,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来引导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2.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将课文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具准备地球仪、三球仪、投影片、板图或自制图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

5、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使地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讲授新课](先让学生读图1.26自己思考、分析,教师在黑板上绘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并同时打出投影片)(教师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分析)对于北半球来说,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有规律的:夏半年(春分——秋分):昼长大于夜长冬半年(秋分——春分):夜长大于昼长北极圈以北地区夏至日有极昼,冬至日有极夜现象。南半球的情况与

6、北半球正好相反。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通过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可用投影片打出或板书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引导、分析)昼夜长短反映的是一个地方日照时间的长短,而“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不管这个地方能不能被太阳直射,都把中午12点的太阳高度作为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反映该地太阳辐射的强弱。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分析图1.26,看三幅图中的P点正午太阳高度是怎样变化的?能否找出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让学生思考、分析,教师提问、归纳)通过分析、归纳我们

7、可以发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同(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日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夏至日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就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理,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教师可利用下面这个公式作适当补充、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90°-纬度间隔。这里的纬度间隔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间相差的纬度数。比如要求

8、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该地的纬度是北纬60°,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南纬20°,那么它们的纬度间隔即为60°+20°=80°。又如所求地纬度为北纬15°,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北纬20°,那么它们的纬度间隔即为20°-15°=5°。再如求12月22日南纬5°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应是:90°-(23°26′-5°)=90°-18°26′=71°3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