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doc

高中数学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doc

ID:56676642

大小:18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7-04

高中数学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doc_第1页
高中数学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doc_第2页
高中数学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中数学选修2-1: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建立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用标准方程判定曲线是否是双曲线;2、过程与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比研究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研究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体会类比法研究相似问题的重要性,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能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培养使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许多同类问题可用一种方法解决,即类比思想的重要

2、性,这使我们研究问题时,善于归类,能有效、迅速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二、教学分析重点:1、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2、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3、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难点: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及结合实际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2中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用坐标法来研究直线和圆的方程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能力,同时通过前一节椭圆的学习,同学们对方程的推导和运用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节课通过类比的方法,老师因势利导给予必要的提示、点拨与帮助,学生可以自学掌握本节内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

3、的自我学习能力,所以教学方法采取指导学生自学法。四、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我们前面学习了圆锥曲线,圆锥曲线有几种?已经详细学习过了哪一种圆锥曲线?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2a大于

4、F1F2

5、)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它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如何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确定其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3.我们通过电脑动画来看一个拉链实验,它体现了我们学习过的哪一种圆锥曲线的特征?双曲线的定义是什么?(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2a(0<2a<

6、F1F2

7、)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

8、点F1、F2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2c.)我还想知道2a为什么不能等于或大于

9、F1F2

10、?为什么是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二)学生活动如何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呢?可否类比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来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呢?请同学们自己尝试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类比:写出焦点在轴上,中心在原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阅读课本第34页完善自己的推导过程。类比椭圆,设参量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第二、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我们来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椭圆的方程比较,有什么区别?椭圆双曲线定义方程焦点a、b、c的关系根据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如何

11、确定焦点究竟在哪个坐标轴上?(三)数学应用例1:请判断下列方程哪些表示双曲线?若是,请求出a、b、c和它的焦点坐标。(1)(2)(3)(4)(5)变式引申:已知表示双曲线,求k的取值范围。创新引申:方程表示()A.椭圆B.圆C.双曲线D.椭圆或圆或双曲线知识归纳:形如的方程所表示的曲线形状由m、n确定。若m=n>0,方程表示圆;若m>0,n>0且,方程表示椭圆;若mn<0,方程表示双曲线。例2:已知双曲线两个焦点分别为,,双曲线上一点到,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8,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分析: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定义及给出的条件,容易求出.变式思考一:已知两点F

12、1(-5,0)、F2(5,0),动点到,的距离的差等于8,求动点P的轨迹.变式思考二:已知两点F1(-5,0)、F2(5,0),动点P到,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10,求动点P的轨迹.如果动点P到,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12,点P的轨迹会出现什么情形?巩固练习: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a=3,b=4,焦点在坐标轴上;(2),经过点A(2,-5),焦点在y轴上;(3)过点。(五)回顾反思思想方法:用类比法学习新知识,用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知识体会:学习了双曲线的的标准方程及方程中a、b、c三个基本量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根据已知条件选择恰

13、当的方法求标准方程。(六)课后作业1、复习课本34-35页,巩固当天所学,将知识系统化;2、课本第37页习题2.3(1)第1、2、5题。五、教学反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