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doc

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doc

ID:56698983

大小:70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7-05

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doc_第1页
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doc_第2页
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doc_第3页
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doc_第4页
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2.了解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关系。3.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以及季节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2)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3)速度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A点近日点1月初最快B点远日点7月初最慢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时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特点特殊日期图示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

2、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春、秋分日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误区警示 昼夜现象、昼夜交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2)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3)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

3、)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2)季节变化①北半球夏至日②北半球冬至日③春、秋分日:赤道上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3.四季更替和五带(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2)四季的划分(3)五带的划分合作探究: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如图:(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2.黄赤交角及其变化的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4、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移动规律见下图:(2)黄赤交角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和速度及五带范围的影响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1.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1)纬度分布规律①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②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③变

5、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2)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以上可概括为: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移动,则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实际的昼长比理论昼长要长。2.昼夜长短的计算与判断(1)根据昼(夜)弧的长度计算昼长=,夜长=(2)根据日出、日落地方时计算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夜长=(24-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2(3)昼夜长短的判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等。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

6、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③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计算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到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如下图所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一年有一次最

7、大值(6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一年有一次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6月22日前后)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道外)一年有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最大),一次最小值(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赤道地区一年有两次最大值(春分、秋分)、两次最小值(夏至、冬至)递变规律来增去减(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