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doc

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doc

ID:56783392

大小:4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7-11

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doc_第1页
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doc_第2页
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doc_第3页
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doc_第4页
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体生理解剖学第一章绪论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2.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环境。3.稳态: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4.环境表现形式:兴奋与抑制。不同类型的细胞发生兴奋是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细胞生物电活动的改变,即产生动作电位。5.神经调节: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特点:迅速、准确、短暂、局限。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的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6.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7.自身调节特点:围较小、不十分灵敏。8.正反馈:向原有活动的同一方向进一步加强。实例:血

2、液凝固,分娩,排尿反射。第三章细胞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的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运输。物质:O2,N2,CO2,乙醇,尿素,甾体类激素(类固醇激素)。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运输。(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梯度)(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饱和现象②立体构象特异性③竞争性抑制:葡萄糖,氨基酸。(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3.主动转运: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运输。4.原发性主动运输钠—钾泵:(钠泵,Na+—K+依赖式ATP酶)特点:每水解1分子

3、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2个K+移入胞。活动意义:①细胞生物电产生的主要条件之一②细胞高K+浓度是细胞许多代反应的必需的③维持细胞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溶积的相对稳定④Na+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是继发主动转运的动力⑤具有生电作用。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外两侧的电位差。特点:负外正。机制:K+外流。2.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产生机制:上升支的产生机制:Na+流。下降支的产生机制:K+外流。峰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后电位产生机制:钠泵。有骨髓神经纤维又叫跳跃式传导

4、。重要特点①全或无②可传播性。传导机制(本质)——局部电流。阈电位: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去极化:膜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超极化:膜电位负值增大的过程。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3.局部电位特征:①不表现全或无的特征②进行衰减性传导(电紧性扩布)③总和现象(时间,空间)4.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二阈强度:衡量兴奋性的指标。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阈强度:能使组织或细胞发生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肌肉收缩功能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本质:电—化学—电的过程。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递质的囊泡。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终板

5、电位本质:局部电位。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新斯的明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加强乙酰胆碱的作用。2.肌小节:细胞收缩结构和功能单位。(基本单位)。粗肌丝:肌球蛋白细肌丝:肌球Pr,原肌球Pr,肌钙Pr。其中肌球(肌凝)Pr为收缩蛋白。原肌球和肌钙Pr为调节蛋白。3.兴奋—收缩耦联: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4.从刺激神经开始到骨骼肌收缩,其中包括哪些过程:①刺激产生动作电位(AP)②AP沿神经传导(传播方式和特点)③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电—化学—电)④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⑤骨骼肌收缩。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2

6、.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血浆中溶质颗粒的数目。胶体渗透压:血浆Pr,主要是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外水平衡,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体积具有重要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容量及条节血管外的水平衡起着重要作用。3.红细胞的生成:生成部位”红骨髓,生成原料:Pr铁。辅酶:叶酸,维生素B12。4.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浆凝固的物质。化学本质:除因子IV是Ca2+外,其余均是蛋白质。凝血因子的激活:凝血因子在正常情况下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7、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有限水解而暴露或形成活性后,才具有酶的活性。血液凝固的过程:①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血液凝固途径:①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因子XII②外源性凝血途径:由血管外组织产生的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5.与血浆相比,血清中缺乏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的一些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增添了少量凝血时血小板释放的物质。6.肝素。抗凝作用(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7.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