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复习进程.doc

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复习进程.doc

ID:57097234

大小:1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8-02

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复习进程.doc_第1页
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复习进程.doc_第2页
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复习进程.doc_第3页
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复习进程.doc_第4页
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复习进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复习进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精品文档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诗、词、曲,原本同宗,而且一开始都是能够伴随音乐歌唱的,后来文字才慢慢独立。词又被称为诗余,曲也是从词发展而来。元曲在宋末元初之际首先出现在我国北方,随后传至全国。元曲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元、金等少数民族的影响。语言、音乐的融合。使得原来的宋词不能很好的适合新的音律和语言。尤其是在宋末元初之际的一些曲,往往词的特点很明显,比如元好问这首《骤雨打新荷》。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双调]骤雨打新荷——元好问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洒,

2、打遍新荷。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这首曲可以说完全是首词,曲牌本来叫《小圣乐》,但因这首太出名,人们就用其中的名句‘骤雨过,琼珠乱洒,打遍新荷’,另起了个《骤雨打新荷》的名字。原来的名字倒被淡忘了。元曲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先说散曲,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正如上面所说,从词发展而来。词中也有很多写几首作为一组,表达一个内容的情况,曲中也有。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曲中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我不知术语叫什么,就是把两三个

3、曲牌连在一起写。比如《雁儿落兼得胜令》(先是《雁儿落》然后是《得胜令》)、《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先是《骂玉郎》然后是《感皇恩》最后是《采茶歌》)等。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字数,利于表达稍微多一些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套数的前身。套数的出现,给元曲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开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一件事情,比如《高祖还乡》这样的故事。可看作元杂剧前身。再说元杂剧。套数虽然能够描述一些故事,但还是不够。难以详细描写一个情节曲折、人物众多的故事,比如像《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这样的故事。这就需要并出现了篇幅更大的元杂剧。元杂剧随后又演化成了后来的戏剧。与戏曲同时的还有明

4、清的小说,这些小说的题材,包括《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在元杂剧中都已初步成型。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再提一点的,就是从元杂剧的出现,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诗-词-曲’这样的发展主线。甚至从套数开始,就有这样的倾向。‘诗言志’,诗中是带有强烈本我色彩的,抒发和表达的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词和曲(小令)也一样,虽然诗词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客观的描写,比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许。’在描写船上采莲的女子,但本我还是存在的。我们能感觉到,本我就站在岸边或者不远的船上,在那里看着这一幕。这里的本我没有站在画面正中间,但依然在画中。到了元杂

5、剧甚至某些套数中,就不一样了,作品中的本我已然很淡,淡到消失不见了。这就和后来的戏剧、小说趋于一致,作品中看不到本我。作者的本我消失了,只剩下作者的自我,默默藏在作品背后。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本我?自我?这哲学的概念,对不起,我解释不清的。先晕了。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