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课程(二)课件.ppt

德育原理课程(二)课件.ppt

ID:57123059

大小:351.5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20-08-01

德育原理课程(二)课件.ppt_第1页
德育原理课程(二)课件.ppt_第2页
德育原理课程(二)课件.ppt_第3页
德育原理课程(二)课件.ppt_第4页
德育原理课程(二)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课程(二)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德育原理第一章人的德性和学校德育第二章个体品德发展和学校德育第三章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第四章学校德育过程与原则第五章学校德育组织形式与方法第六章品德修养与学生品德评价第二章 个体品德发展和学校德育人的品德,究竟从何而来?人又如何形成品德?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探讨学校德育问题,就要涉及学生品德发展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第二节 德育与人的品德发展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一、品德及其特点(一)概念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品

2、德是一种个性心理现象,既具有明显的个体意识倾向性,也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但与一般个性心理(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性格等)不同,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在个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根本属性。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二)对品德认识的不同观点1、特质论特质理论认为,品德就是一种能够导致习惯性行为的心理特质,这种心理特质能够在不同的行为情境中,表现出稳定性和一贯性。如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始终都会“与人为善”。2、情境论情境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并不具有一致性,人们在不同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并不存在某种固定不变的

3、品格特质。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哈桑和梅等人进行的“品格教育研究”,在对8-16岁的被试进行了有关“诚实和欺骗行为”的试验后发现:儿童在特殊情境中的行为是否诚实,有赖于不诚实所获得的奖赏、被发现的概率和社会标准等因素。这说明,人们在口头上主张诚实(是道德的)与他们的实际行动没有本质的关系,一些要欺骗的人在口头上会与不欺骗的人一样或者更加反对欺骗。这也证明了学校知识性德育课程的不合理性、无效性或低效性。以上观点虽不相同,但从品德现象的整体来看,两种观点似乎并不矛盾。特质论注重品德的个体性和一致性维度;情境论

4、突出品德的实践性和有效性维度。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三)品德的特点1、社会性第一、品德并非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人在后天的活动与交往中习得的社会属性。第二、品德是社会个体的心理倾向或特征,反映个体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把握,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其直接来源。第三,品德的发展程度和方向,受制于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2、复合性第一、从品德的心理形式看,品德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的复合体,是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复合体。第二、从品德的心理内容来看,品德是功利、真、善、美等价值的复合体,是道德知识、习俗、规范、信仰

5、等的复合体。第三、从品德的发生过程来看,品德是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复合体,是道德意识、道德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复合体。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3、稳定性品德的稳定性,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行为情境时,能够依从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做出较为一致的行为反应,在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性。哈桑和梅等人在“品格教育研究”的分析中也指出,人的诚实性与行为的一致性具有正相关,普遍的趋势是:一致性高,诚实性也高;一致性低,就会有不诚实的行为表现。有人通过“跟踪研究”也发现,个人的行为在很多年里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第一节品德发

6、展概述4、层次差异性首先、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以存在于私人活动领域和公共活动领域,表现在个体身上则是私德和公德之分。其次、道德作为社会要求有着道德总原则、道德一般原则、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之分;道德作为个体现象有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动机或道德行为之分。第三、就个人的道德境界而言,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表现出来的道德风貌也有高低、优劣之分。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很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很难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5、自主性首先、就道德行为的发生而严,人所具有的某种品德是通过后天的自主学习获得的,显示出个体品德的道德价值和意义。这与动物的本能表现如蜜蜂

7、的“勤劳”有本质区别。其次、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情境时,人能在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指引下进行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行动等。如有人“知难而进”、“舍生取义”、有人“阿语奉承”、“以权谋私”。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二、品德的结构1(一)成分(要素)说关于品德的心理结构,历来有“三分法”、“二分法”、“四分法”等成分说。所谓“三分法”就是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如我国现代心理学家、教育家潘菽(1897-1988)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明确提出“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三种基本成分。

8、目前国际流行的心理学文献,大都采用这种观点。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道德原则、规范的了解和掌握,是对行为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不断得以深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