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试卷分析--第一学期.pdf

高一期末试卷分析--第一学期.pdf

ID:57367894

大小:395.32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8-12

高一期末试卷分析--第一学期.pdf_第1页
高一期末试卷分析--第一学期.pdf_第2页
高一期末试卷分析--第一学期.pdf_第3页
高一期末试卷分析--第一学期.pdf_第4页
高一期末试卷分析--第一学期.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一期末试卷分析--第一学期.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怀柔区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数学期末试卷分析一、试卷的基本情况试题结构与北京市高考试卷大体相同。全卷共20个小题,选择题8道,每题5分,共40分;填空题6道,每题5分,共30分;解答题6道,二个14分题,四个13分题,共80分。整体试卷充分体现了课标的要求,贯彻了北京高考数学说明的基本精神,在“有利于高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检测我们教与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上做了很好的探索。突出了对核心知识的重点考查,注重了解答题的通性通法,控制了解答试题时的运算量。既加大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命制了一些独特、新颖的亮点试题,如第8题,第13题,充分体现了用“死题”考知

2、识,用“活题”靠能力的命题思想。1.注重思辨。在突出对概念考察的基础上,考察学生的建模能力。如第13题,题目为一两点间距离的简化模型,某运动过程中,一动线段的中点到原点的最小距离问题。2.关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如第8题,第20题,考察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3.考查知识的交汇点。如第14题、第17题、第18题。4.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如第7题、第19题。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1.各题得分及难度分析大题一小题12345678赋分55555555均分4.824.624.234.504.144.142.543.22难度0.960.920.850.90

3、0.830.830.510.64大题二小题91011121314赋分555555均分4.223.682.963.001.781.07难度0.840.740.590.600.360.21大题三小题151617181920赋分131413131413均分7.9610.516.976.830.890.94难度0.610.750.540.530.060.072.存在主要问题通过查阅学生的答题试卷,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审题不细,概念模糊,理解能力差如第15题第三问主要是考察不是空集的问题,即A∩C≠,求a的取值范围,但算成当a≥3时,A∩C≠的比较多,错

4、误的原因就是审题不细。如第19题第一问,本题考查轨迹的概念问题,主要错在对轨迹的概念模糊,导致结果只局限在探索a与b的关系上了。第三问在限定条件下求半径取最小值时圆的方程,对确定圆的条件理解能力差,不会运用代数的方法处理几何问题,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2)计算能力差,迁移能力差3k12k11如第17题,由5,解不出k,第19题由k2+122PQa2b21a22a321,2ab30推不出624PQa2b21a22a3215a,即使推出来了,考虑不到用二次函55数求极值。(3)思路混乱,书写格

5、式不规范如第18题第一问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大部分学生知道写出xxf(x)f(x)这一条件,但没有写出另一重要条件,即函数的定义域为R,1(x)21x2遗漏了对定义域的说明。有的先写出f(x)f(x),后写出定义域为R,书写格式不符合要求。三、解决方法这些年来,每当一场考试结束,我们总会感到,数学教学我们教师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学生做了那么多的习题,可效果并不见得多么好。可见,我们需要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确实需要做一定的研究。1.加强对课程设置意图的研究如第7题,已知点A(2,3),B(3,2),直线l过点P(1,1)且与线段AB相交,则直

6、线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是313A.k或kB.k或k444433C.4kD.k444有人说这是一个超标题,在他看来这样的题只能用三角函数来解决,否则就不行了,这说明他不了解新课程的安排体系和设计要求,这个题有很多的解法,用三角函数是一种,还可用线性规划,若是从新课程的设置意图来考虑,不仿从最原始的比例系数出发,用斜率的概念,可以这样来解决。yy1设M(x,y)为线段AB上的动点,3x2,3y2,K0,0000PMxx10213(1)当MB,即当x3,y2时,KK,00PMPB31431(2)当M

7、A,即当x2,y3时,KK400PMPA21(3)当MM(1,y)时,分两种情况:10y1ⅰ.左趋,即由BM时,KK0,1PMPM111y1ⅱ.右趋,即由AM时,KK0,1PMPM1113这样由BM时,K的取值范围为[,),由AM时,K的取值范围为(,4]。1PM41PM综上,所以答案选B。这个题的目的是考察斜率的原始定义,探讨本原问题,同时渗透着极限和逼近的思想等。见Sketch.。2.加强对制约板块核心考点瓶茎问题的研究如第19题,已知圆O:x2y21和定点A(2,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