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doc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doc

ID:57393135

大小:11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8-15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doc_第1页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doc_第2页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从左至右):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新华社记者吴平摄10月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负责人马茨·荣松教授(左一)在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今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新华社记者吴平摄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

2、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以表彰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负责人马茨·荣松介绍说,超导电性和超流性是极端低温状态下发生的两种现象。目前,超导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和粒子加速器等领域,而超流体则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物体在低温状态下的表现形式。他说,在略高于绝对零度的低温下,某些金属会让电流无阻力通过,这样的超导体材料还具备能够完全或部分屏蔽磁场的特性。换句话说,电阻变为零,外部磁场可能无法进入超导体内部。能完全屏蔽磁场的超导体被称

3、为Ⅰ类超导体。如果外部磁场过强,这种超导体的超导性能会受到破坏。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获得了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部分屏蔽磁场的超导体被称为Ⅱ类超导体,它能在强磁场中保持超导性能,正是阿布里科索夫成功地在理论上解释了这一现象。而他的研究是建立在金茨堡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阿布里科索夫和金茨堡等人让超导电性“走”出了超低温世界,而莱格特的成就是对物体在低温下的超流性进行了解释,即液态氦的粘性为何会在低温下消失。这三位获奖者都是高龄老人,他们将分享总额为130万美元的奖金。阿布里科索夫1928年生于莫斯科,1951年在莫斯科物理问题研

4、究所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国立阿贡实验室。他曾在俄罗斯的多家研究所和大学工作,涉足超导体、金属、半金属和半导体等多个研究领域。金茨堡1916年生于莫斯科,1942年在莫斯科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任莫斯科列别杰夫物理研究所理论室主任,现为俄罗斯科学院顾问。他在上世纪50年代与一些科学家率先提出了有关Ⅱ型超导体的理论。莱格特1938年生于伦敦,1964年获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教授。通常条件下导线有电阻,因而大量电能浪费在传输过程中;流体在流动过程中自身会产生阻力,因而原油在输油

5、管中流动需要外界提供动力。很多人会想到,如果电流传输、流体流动没有阻力该多好。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的成果恰恰与这两个奇妙的想法有关。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以表彰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很多宏观现象可以从微观领域中得到解释。电流是导体中电子的定向移动。电子在原子间移动时,由于电子与原子核间的电磁力的作用,会引起原子振动。这就是电阻的成因。大量原子振

6、动在宏观上表现为导体发热,到达一定程度可使导体熔化。电焊、电切割利用的就是这一原理。流体流动时产生的阻力实质上是流体分子之间存在的吸引、碰撞等相互作用造成的。要消除电流和流体传输中的阻力,就必须在微观粒子特性上想办法。1911年,荷兰科学家卡麦林·昂内斯发现,汞在4.2开氏度(零下273.15摄氏度为0开氏度,即绝对零度)时,其电阻会突然消失。他称之为“超导电性”,并因之获得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这一奇妙的现象,直到1957年科学家才作出较为成功的理论解释。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库珀和施里弗提出,超导体中存在着电子对,这些电子对可以

7、平稳地通过由失去部分电子的原子所组成的通道,不会引起原子振动,即为超导现象。这三位科学家因此而获得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科学家发现存在着两种超导体。一种称为I型超导体,主要是金属超导体。它对磁场有着屏蔽作用,也就是说磁场无法进入超导体内部。如果外部磁场过强,就会破坏超导体的超导性能。另一种称为II型超导体,主要是合金和陶瓷超导体。它允许磁场通过。科学家发现,巴丁、库珀和施里弗提出的理论只能解释I型超导体的特性,无法解释II型超导体的特性。1950年维塔利·金茨堡与苏联科学家列夫·郎道(因对凝聚态的研究成果获得1962年诺贝尔

8、物理学奖)提出一种描述超导等现象的公式,在此基础上,1957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提出了一种能够解释II型超导体特性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II型超导体中的电流形成了一个个小旋涡,如同水流中的旋涡一样,这些旋涡形成了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