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几个治则小议“医道同源”.pdf

从中医几个治则小议“医道同源”.pdf

ID:58294980

大小:271.4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7

从中医几个治则小议“医道同源”.pdf_第1页
从中医几个治则小议“医道同源”.pdf_第2页
从中医几个治则小议“医道同源”.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中医几个治则小议“医道同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14Oct,23(28)·3169·从中医几个治则小议“医道同源".许伟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关键词]中医;治则;《道德经》;《内经》;医道同源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4.28.039[中图分类号]R一0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14)28—3169—03《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断,早期治疗

2、,在疾病的萌芽时施行治疗。而在《道德经·第古代齐名的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内经》作为我国第一六十四章》提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部中医理论经典和养生宝典,可称为我国第一部关于生命的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指的是在事物的起始阶段,百科全书,其形成受到先秦哲学尤其是儒、道两家直接、深刻就应该防微杜渐,防止事物的进一步变化。《道德经·第六的影响。近人对《道德经》和《内经》的关系,大多从“道”、精十三章》提出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讲的也是要洞察气学说等哲学理论或养生防病等角度加以阐释“。中医学秋毫,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发生本质改变的

3、规律,因此要注作为一门注重临床实践的学科,其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其理论重细节,注重事物出现刚刚有苗头的时候,采取积极措施更容价值及文化价值,更体现在防病治病的临床实践中。治病必易取得效果。以上两者对比,充分说明了《道德经》的“治未有法度焉,笔者试从中医治则的角度阐述《道德经》与《内经》乱”与《内经》中的“治未病”在思想上的高度契合。的相通之处。2.1.2“瘥后防复”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疾病后期1中医治则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痊愈的情况下,《内经·热论篇》提出了“病热少愈,食肉则1.1治则的概念治则,指“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千叮咛、

4、万嘱咐医家要注意病后的基本学术思想在治疗学上的体现,对治疗疾病具有根本性指调养,防止疾病的复发,可谓开了后世“瘥后防复”思想的先导意义,在任何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河。《伤寒论》在《内经》的基础上,专门有一篇《伤寒论·辨则。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谈到热病的阴阳易、劳复等1.2治则的主要内容治则是中医治疗思想所派生,临床实问题;温病大家吴瑭在《温病条辨》更是旗帜鲜明的指出“去践所验证的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治未病、协调阴阳与扶邪务尽,善后务细”_1,“病后调理,不轻于治病”。与此对正祛邪、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因势利导(包括发表攻里、越应,《道德经

5、·第六十四章》提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上引下、反佐等)、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五个方面。之。”意思是一般人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接近成功的时候败下2《内经》提出的“治则”与《道德经》相关论述的相通之处阵来,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也。反映到医生行医过程2.1“治未病”“治未病”就是要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中,就是医生常常重视急危重症,一旦疾病初获疗效,可能会的发生与发展、传变⋯。从历代医家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产生麻痹和放松的念头。因此,《道德经》反复告诫人们要具体应用情况来看,“治未病”的内涵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重“慎终如始”。《内经》提出的“瘥后防复”可谓深得《

6、道德经》在预防(治其未生);欲病救荫,防微杜渐(治其未成);适时调思想之精髓。治,防其发作(治其未发);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治其未传);2.2“以平为期”与“冲气以为和”在疾病的治疗中,中医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瘥后防复)五个方面,以下从“未病先认为通过“协调阴阳”达到“以平为期”是疾病治疗的原则和防”与“治未乱”“瘥后防复”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关系最终目的。《内经》中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宛陈则除说明《内经》“治未病”与《道德经》的相通之处。2.1.1“未病先防”与“治未乱”在《内经》中,很重视治未之”和“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衰者补之,强

7、者泻病、摄生、养生的治则要求,提示了早期治疗的原则。如之”等纠正阴阳偏盛的方法,“皆随其气,安其屈伏,无问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数”“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从而达到“阴平阳秘⋯‘以平为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期”的健康状态。而《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在“天之道,其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指高明的医生不治已病,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不是等有了病之后再治,而是治未病,即在没有病之前就要进基础上提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观点,批评“人之行预防。《素问·

8、阴阳应象大论》日:“故善治者治皮毛,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