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解构与重构:“非遗”的人类学关怀与“非遗”学者的使命.pdf

发掘、解构与重构:“非遗”的人类学关怀与“非遗”学者的使命.pdf

ID:58295267

大小:373.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7

发掘、解构与重构:“非遗”的人类学关怀与“非遗”学者的使命.pdf_第1页
发掘、解构与重构:“非遗”的人类学关怀与“非遗”学者的使命.pdf_第2页
发掘、解构与重构:“非遗”的人类学关怀与“非遗”学者的使命.pdf_第3页
发掘、解构与重构:“非遗”的人类学关怀与“非遗”学者的使命.pdf_第4页
发掘、解构与重构:“非遗”的人类学关怀与“非遗”学者的使命.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掘、解构与重构:“非遗”的人类学关怀与“非遗”学者的使命.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30卷第3期东疆学刊Vo1.30NO.32013年7月DongjiangJournalJu1.2013发掘、解构与重构:“非遗’’的人类学关怀与“非遗’’学者的使命孙克[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已引发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由于其研究过程注重以“他者”的视角来反观、诠释和重构文化,使其既具有对文化的人文关怀,又具有应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因此成为了“非遗”研究的基本学科起点。以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非遗”进行发掘、解构和重构,实现民众对“非遗”及其生态系统的有效认知,搭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是包括人类学在内的“非遗”学者群体应有的义务和必须承担的

2、使命。[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学;解构与重构;使命[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3)03—0022—05[收稿日期]2013—03—1O[基金项目]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yzc10033。[作者简介]孙克,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济南250000)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时代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一、发掘:“非遗”研究的认知起点产研究已引发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人类学者们已经在这个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一支“非遗”研究的认知起点在哪里?应该

3、是发举足轻重的学术力量。人类学自其诞生之日起,掘,即发掘并弄清“非遗”的存在现状及其基本生就注重以“他者”的视角来反观、诠释和重构文存样态。通过对“非遗”这一最珍贵的民间文化资化,在对“他文化”的跨文化研究中实现文化反思源的发掘整理,可以让民众、社会乃至市场充分和自我发现。l1_(。’人类学,特别是作为人类学主认知它的传承及现状,针对“非遗”达成多维价值体的文化人类学,应该成为“非遗”保护的基本学上的共识。科起点。正如著名学者童恩正先生所说,文化人首先,从人类学的学科视野来说,田野调查类学“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是“非遗”保护和发掘的基本方法。任何一个国惯

4、、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家、民族或区域的文化都有“大传统”和“小传统”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并且比较各民之分。“非遗”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大多散落在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间,相对于官方文化所代表的大传统主流文化,异点,籍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其自身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基因,却只能属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于小传统文化;加之中国传统社会“重道不重律”l_2l(。这就系统而清晰地阐述了文化人类器”,大多数“非遗”项目在史料中并无记载或者学的学科特性和学术使命,尤其令我们认识到该语焉不详,只能通过田野调

5、查进行研究。田野调学科对于“非遗”保护研究的学科功能和科学价查是“非遗”学者进行“非遗”研究的首要任务,也值。是当前“非遗”保护的起点和基础。只有深入特定·22·的文化空间,与“非遗”传人和群体进行交流,并及其所在生态系统的深层剖析,是对“非遗”为何亲身感受“非遗”赖以生存的自然和文化生境,才存在、如何存在,和它所传承区域的自然以及人能感受和了解到蕴藏在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们的生活、经济、习俗、信仰、艺术等诸方面进行而记录下这些用鲜活生命铸成的文化史诗。值得剥茧抽丝般的解读,并透彻地分析它与一定区域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类学、民俗学、考古的自然和文化结构的内在联系。

6、这种文化解构强学学者加入到“非遗”的保护中来。上述人类学等调的是对“非遗”自身文化基因及其传统生存样学科一向强调实地考察人类社会及其文化,避开式的全面审视,其关注点至少应该包括(但不仅喧嚣与浮躁,形成了严谨踏实的治学风气,可以限于)对“非遗”与自然和文化生态、“非遗”与区担负“非遗”调查发掘的重任。域生产生活、“非遗”与宗教(包括民间信仰)、“非其次,坚持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是发掘整遗”与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审视和剖析,进而明晰理“非遗”的基本理念。文化整体观是人类学最基特定“非遗”项目所蕴含的核心文化因子。本的学科理念与方法。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存在首先,我们需要解构“非遗

7、”与自然生态、文的特定自然生境和社会生境,同一生境的人们共化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文化形态总是与一定的同创造了自己有别于他人的文化和生存样式;同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这在剧烈的文化进化和时,民族、文化及其生境还是一种相互关联的综社会变迁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也是以朱利安·合系统。[3_l(因此,在对“非遗”——特别是某一斯图尔德为代表的文化生态学者所坚持的基本“非遗”项目进行调查发掘时,不应将其与自然和理论观点。每一种形态和样式的文化都有其产生文化生境割裂开来,而应该把它与特定生境的文和存在的自然、社会原因,并与其他文化形态和化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