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研究.pdf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研究.pdf

ID:58303729

大小:98.46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15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研究.pdf_第1页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研究.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届博士论文摘要(Ⅲ)47上的1OO个台站,比较了其地脉动和地震信号的H/V谱比,得到了谱峰越明显,二者一致性越好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脉动和地震信号H/V谱比曲线的一致性和谱峰明显程度将台站分为4类,并提出了针对这4类情况测定场地卓越频率的方法,最后给出了这些台站的卓越频率。关键词地震台阵;场地效应;华北台阵;背景噪声;频率波数谱;喜马拉雅台阵;H/V谱比;卓越频率(作者电子信箱,耿冠世:g_gsh~@126.corn)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

2、地震响应研究马新欣(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图分类号:P412;文献标识码:A;doi:10.a969/j.issn.0235—4975.2015.03.011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无线电掩星技术具有全球覆盖、垂直分辨率高等优点,为电离层的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料。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基于C()SMIC(ConstellationObservingSystemforMeteorologyIonosphereandClimate)掩星电离层

3、数据,详细介绍了电离层的基本理论;阐述利用掩星技术探测电离层的基本原理;针对CoSMIC掩星数据分布特点,建立了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对电离层物理量不同区域分布差异的分析较少,对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电离层电子密度垂直分布的研究相对不足,本文对此开展了电离层分布特征的研究工作;并分析了典型震例在地震活动期间多个物理量的异常扰动变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掩星数据分析与研究方法利用CoSMIC掩星电离层F2层峰值密度(NmF2)、临界频率(foF2)、峰值高度(hmF2)、电子密度(Ne)等数据,针对掩

4、星数据在时间尺度上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使用傅里叶逼近拟合方法获取在时间尺度上连续的数据。在空间分布上,我们分别基于B样条函数和球谐函数计算模型值,获得全球空间分辨率较高的电离层数据。再以IRI(InternationalRef—ereneeIonosphere)模型计算的结果作为参考,检验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使用的方法是有效的。利用B样条函数计算的结果展开收敛速度更快,计算时间短,可以反映小区域的变化;利用球谐函数计算的结果平均残差小于B样条函数,分布更清晰平滑,可以反映全球的变化规律。因此,本论文使

5、用球谐函数计算结果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数据。2电离层分布特征研究(1)空间电离层峰值密度和临界频率存在明显的年周期变化,白天(LT12~15)峰值密度48国际地震动态2O15年和临界频率在磁纬低纬和中纬地区基本以半年周期变化为主,其幅度最大值在3、4月和9、10月(两分点)附近;夜间(LT00~03)南半球的部分地区和北半球磁纬中纬6O。~120。E地区以年周期变化为主,其幅度最大值在至点6月(北半球夏季)或12月(南半球夏季)附近;年异常和半年异常现象是中低纬地区白天NmF2和foF2分布的常规变化特征

6、;随着太阳辐射能量的增强,赤道异常空间范围扩宽。(2)空间电离层峰值高度夜间(LTO0~03)不存在明显的规律变化,变化范围基本分布在200~400km高度。白天(LT12~15)峰值高度磁纬±1O。范围不存在明显的年周期变化,变化范围基本分布在300~400km高度;南北半球磁纬10。~2O。范围,部分区域呈现相对明显的年周期变化,南北半球磁纬20。~3O。和磁纬中纬度大部分范围以年周期变化为主,变化范围基本分布在200~400km高度。随着太阳辐射能量的增强,峰值高度的变化幅度增大,尤其是在赤道和低

7、纬度地区。(3)在250~500km高度,电离层电子密度夜间存在威德尔海异常现象,最大值在300~4OOkm高度;随着太阳辐射能量的增强,300500km高度威德尔海异常区域空间范围扩宽,250~350km高度赤道异常范围扩展到中纬地区;电子密度白天(LT12~15)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夜间(LTO0~03)季节变化不明显。3典型震例分析(1)提出地震异常扰动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三例强震地震活动期间多个物理量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发生后,部分区域峰值密度相对变化幅度增大,分布在1~1.5之间,T

8、EC相关系数下降到0.6,功率谱密度变化明显;于田地震发生后,部分区域峰值密度相对变化幅度增大,分布在0.8~1.2之间,震前地磁垂直分量增强,但时间上与空间异常分布不同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玉树地震发生后,震中邻近区域峰值密度相对变化幅度增大,分布在0.6~O.8之间,多个台站地磁垂直分量差值小幅下降到0nT以下;3个震例在地震活动期间,电离层都存在扰动现象,其中汶川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地磁垂直分量同时出现扰动变化;仅从计算的震例结果来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