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中脉诊与针灸的关系.pdf

《灵枢经》中脉诊与针灸的关系.pdf

ID:58310426

大小:177.82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25

《灵枢经》中脉诊与针灸的关系.pdf_第1页
《灵枢经》中脉诊与针灸的关系.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灵枢经》中脉诊与针灸的关系.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医药586学刊第25卷第3期207年3月中华中医药学刊CHlNESEARCHIV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01.25No.3Mar.20O7《灵枢经》中脉诊与针灸的关系饶艳秋,韩乃沂(济南市历城中医院针灸科,山东济南250100)关键词:灵枢经;脉诊;针灸中图分类号:1{2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3—0586—02脉诊是中医主要的诊察疾病的方法之一,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的重要手段。《九针十二原》作为《灵枢经》的开篇,就明确提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

2、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了在内经时代古人已认识到脉诊对针灸的重要性。纵观灵枢全文,不难从很多篇目中看到从各个方面提及脉诊在针灸辩证施治中的作用,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初步的探讨。1脉诊反映气之虚实针灸治病,有别于汤药,其关键在于“调气”。“调气”必先了解脏腑经脉气血的活动变化,即脉之虚实。然而“经脉者常不可见也”,五脏六腑也深藏于体腔,如何得知经气的虚实多少,《灵枢·经脉》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可见脉向可反映经气的虚实状况。《灵枢·终始》提出“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也”,故诊察寸口人迎两处之脉,可测知五脏六腑阴阳虚

3、实盛衰,从而了解人体阴阳是否平衡。本篇还给出了正常人的脉象标准,即“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脉诊指导针灸治则针灸的治疗原则在《灵枢·禁服》有以下论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从以上不难看出,针灸治疗大法的提出是在脉诊的基础上确定的。《灵枢·四时气》云“气口侯阴,人迎侯阳”,古人认为寸I=1脉侯阴,主内;人迎脉侯阳,主外。通过比较寸口人迎二处的脉动程度可判断阴阳盛衰及病变的经脉,进而决定补泻方法。《灵枢·终始》对此做出具体阐述:人迎脉气盛于寸口,则阳气过盛

4、而阴气不足,人迎脉盛一倍于寸口,则病在少阳,二倍则病在太阳,三倍则病在阳明,针刺应泻阳补阴经;寸口脉盛于人迎则为阴气过盛而阳气不足,寸口脉盛一倍于人迎,则病在厥阴,二倍则病在少阴,三倍则病在阳明,针刺应泻阴补阳经;其所施补泻得阴经阳经均指表里经,若寸口与人迎二脉相比较未及该经脉的盛衰标准,说明病变未传他经,故在本经施治,即“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具体指出十二经虚实症候中脉向的诊断标准,如病在肺经,若寸口脉大于人迎三倍则应泻肺经补大肠经,若寸口脉大于人迎则补肺经泻大肠经。收稿日期:2006—10—14作者简介:饶艳秋(19"/0一),女,山东济南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

5、:针刺与耳压方法治疗。3脉诊确定针灸方法不同的脉象反映不同的寒热虚实等病症,其相应采取的针刺方法也有区别。《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针刺应据人体脉象的实际情况而定针法,脉急多寒应“深内而久留之”,脉缓多热应“浅内而急发针”,脉大为多气少血,故针刺迎“微泻其气,无出其血”,脉滑阳气盛微有热,故“急发针而浅内之”,涩脉多血少气微有寒,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出针时“疾按其宥,无令血出”。《灵枢·终始》认为针刺补泻手法,必须依照脉的虚实来确定,脉象坚实有力,针刺宜深,出针时不按针孑L使邪气尽量排除。,脉象虚软无力,针刺宜浅,以养护脉气,同时出针时急按针孔以防外邪侵入。另外还指

6、出“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以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这种补泻方法可使攻邪不伤正,补正不留邪,对用针用药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因此脉象的不同,决定了针刺的深度、留针的时间长短、出针时是否按压针孔的不同。灵枢中对针刺禁忌也有不少论述,例如《灵枢·热病》载:“无刺病与脉相逆者。”脉与症相逆,多难施治。《灵枢·热病》也提到“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这就告诫我们临床上察证还须诊脉,凡脉与症相逆者,应倍加注意,不宜贸然用针。另外《灵枢·逆顺》中描述到“无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告诫医者临床中察症还须诊脉,脉症不符应慎用针,以免导致失治误治。

7、另外《灵枢·根结》提出“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说明正气极度虚衰时,不能拘于针法而采用其他治法。若脉因阳气亏虚而陷下,应“陷下则灸之”以温阳散寒,治疗阳气虚陷沉寒瘤疾之症。当正气极度衰弱时,应“勿以针刺,而调以甘药也”。这也提醒我们在临床中应根据脉症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手段才能取得最佳疗效。4脉诊判断针灸疗效内经认为针刺以“气至而有效”,可见得气与否是判断针刺疗效和预后的主要标准。一方面得气靠医患双方对针下的感觉来判断,另一方面《灵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