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课程研究内涵及其方法论变革.pdf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课程研究内涵及其方法论变革.pdf

ID:58311505

大小:348.5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30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课程研究内涵及其方法论变革.pdf_第1页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课程研究内涵及其方法论变革.pdf_第2页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课程研究内涵及其方法论变革.pdf_第3页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课程研究内涵及其方法论变革.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课程研究内涵及其方法论变革.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9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V01.13NO.5第13卷第5期JournalofEducationalScienceofHunanNormalUniversitySep.,2014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课程研究内涵及其方法论变革桑国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摘要:文化人类学家强调,人是文化的生物,人生活在文化情境之中。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对课程研究做出新的诠释:课程研究具有文化本土性、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基于这种

2、文化的解释,文化人类学为课程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意义:1)课程研究的主题关注个人实践知识和地方性知识;2)课程研究的方法主张文化人类学范式,基于田野工作方法,开展民族志研究;3)课程研究的叙事方式转向文化解释;4)课程研究的交互主体开始显现。关键词:文化人类学;课程研究;课程改革;文化主体性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5.0069.04近年来,课程研究者逐渐意识到课程研究与文性诠释、文化主体性诠释和文化多样性诠释。化语境的不可分割性⋯。于是,基础教

3、育课程研究1.课程研究的文化本土性诠释领域兴起了以文化作为视角的研究热潮。“学校文文化本土性表明群体中的人所处环境以及他/化”、“地方性知识”、“课程文化”、“文化自觉”、“性别她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意识。课程研究的文化本差异”等术语,频繁地被课程研究者们提及。课程研土性主张将课程研究的问题域指向本土课程实践和究中对于文化现象的关照,以及对课程问题的文化学本土文化情境,关注对课程文化本土性的诠释。在这研究,可以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探讨。样一种理论关照下,我国的课程研究,应关注我国教文化

4、人类学认为人类具有重要的文化性格,人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尤其是课程变革实践、教师的课创造和发展文化,并通过文化发展和完善人类自身。程行为以及学生的课程需求。基于这种本士眭关怀,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总是依托于一定的文化模需要明确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基本内涵,把握课程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受这种文化的制约。教育过程中研究本土生成的核心路径。唯有如此,才能使课程研的不同主体会受到其所归属的文化和生活经验之影究者的关注焦点转移到本土课程发展的情境认知之响。课程问题及其研究,始终离不开课程主体(教师、中,提高对

5、本土课程问题的关注。这就要求课程学生等)以及课程研究主体对文化问题的阐述。因研究者应基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土壤,坚持实此,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课程研究,即主要应突出两践关怀,并思考外来引鉴课程理论与思想在中国本方面问题:一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诠释课程研究土课程实践中的适切性问题。问题,二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究课2.课程研究的文化主体性诠释程问题、诠释课程现象以及发现课程规律。以文化整体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文化主体性指的是主体对自身所一、课程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诠

6、释属文化的自我觉醒意识,对他者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文化人类学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内涵和方以及与他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的意识与能力。文化法赋予了新的诠释视角:对于课程研究的文化本土主体性主张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前提下,不同民族收稿日期:2014.05.10作者简介:桑国元(1975.),男,青海民和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69和群体要达成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尊重和诠释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文化间的沟课程研究的文化主体性诠释,其主要目的是促通与对话。在保持

7、一元与多元之间必要张力的同时,进课程研究活动中课程主体(学生、教师)以及课程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课程研究来适应不同文化背研究主体的主体性发展。首先,培养不同课程主体对景中的教育变革和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从而为各文自身文化特性的自觉意识,以及对其他群体文化的化成员创造和谐相处的可能和平等的学习与发展尊重与欣赏,承认、尊重文化差异,关注和理解非主机会。流文化、异己文化和弱势文化。其次,以多元文化主二、文化人类学在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义和文化整体主义作为理论引领,培养和提升课程意义研究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和

8、本土关照能力。文化相对论者和多元文化主义主张不同文化可以在特定的20世纪末期以来,文化人类学在方法论上的转社会语境中共存——文化具有主体性。这一观点也向为课程研究范式的根本转换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为文化主体性和课程研究的整合提供一个合理的理佐藤学[]曾经指出:在20世纪70—80年代的课程论解释。如果将文化主体性作为课程理论与实践研实践过程研究中,其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以究的的一个范畴,课程实践将会是一个自主、平等、行为科学为基础的量化研究转向以文化人类学和解和谐、多元的生活世界。课程研究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