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与写作.doc

文言文教学与写作.doc

ID:58350376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6

文言文教学与写作.doc_第1页
文言文教学与写作.doc_第2页
文言文教学与写作.doc_第3页
文言文教学与写作.doc_第4页
文言文教学与写作.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教学与写作.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文言文教学与写作连城朋口中学吴雪源写作与文言文教学历来都是两块难啃的“硬骨头”。无话可说,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写作时的第一直觉。充实文章的内容,挖掘文章的深度,更是无从谈起。他们的文章往往缺少新颖、感人、典型的写作素材,但与此矛盾的是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在阅读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好的写作素材。阅读与写作本应如影相随,阅读就是为写作做好积累储备。但在实际中我们往往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其实单凭几节作文指导课是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我们应当将写作渗透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也令人堪忧,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文字、语言的障碍和时代、文化的差异,大部分学

2、生对文言文缺乏好感,加之高考涉及课内的文言文不多,只是几分的默写而已,好些学生认为,为了那几分花费大量的时间,付出“惨重的代价”实在不值得,因而更是提不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他们不知道文言文是一座丰富的矿藏,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文言文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选入教材的又是精华中之精华,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巧妙的结构,独特的写作方法让人玩味不已,优美的语言让人赞叹,潜藏的素材更是无穷无尽。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将文言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借助文言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运用素材,有效提高写作的兴趣,同时推动文言文的学习。下面从

3、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粗浅看法:一、感动人物事迹,挖掘精神品格。品读文言5作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故事行迹,挖掘他们的精神品格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许多作品,作家以他们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再现了一个个灵活光鲜的古人形象:有宽宏大度,识大体、顾大局,不畏强势的蔺相如;有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廉颇;有坚守节操,不贪功名利禄的爱国志士苏武;有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张衡;有孝行天下,感人肺腑的李密;还有……他们的精神品格、不朽风采都是绝好的素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精神风貌,然后运用到写作中。以《李贺小传》为例,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李贺诗歌创作的方法、特点以及

4、他的身世遭遇挖掘出下面一些素材并运用到相关话题中。1、话题:善于积累古人云:“厚积薄发。”娇艳的花儿,人们只看见它美丽的花朵,却很少关注它为了绽放而长期默默地汲取营养、积聚能量。人们惊讶于“诗鬼”李贺的“援笔辄就”,岂不知这也是他善于积累的结果。李贺“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用暮归”,“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其善于积累,可见一斑。2、话题:执著李贺之母“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执著于文字的李贺真的是做到了“呕心沥血”。在短短27年的生涯中,李贺将其卓越的才华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诗

5、歌创作上,骑驴觅诗,苦吟成性,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把作诗视为生命之所系。古今大凡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之人,莫不执著于自己所钟情的事业。为民写出好的作品,文人们普遍执著于炼字炼句。诗圣杜甫自白“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苦吟诗人贾岛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3、话题:瞬间与永恒5昙花只绽放于一瞬间,可昙花的美丽脱俗却永驻人们的心中;流星一瞬即逝,可流星的璀璨光芒却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回忆。生年二十七即辞世的李长吉,也因其诗歌意象的奇特、想象的天马行空而被文学史所记载。4、话题:黑暗的社会埋没人才“长吉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

6、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三国魏人李康《命运论》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更何况是在黑暗的社会之中?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苏轼……文学史上不乏这些有志之士寂寞的身影。二、再现作家,感动他们的人生轨迹文学就是人学。作家之所以能写出那么经典的作品,与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坎坷的人生历程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作家的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先从作家本人入手,了解他们的人生境况,挖掘其中的写作素材。同时又能通过知人论世,更好地解读作品。如在教授《赤壁赋》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一些苏轼的相关资料:苏轼

7、的一生充满坎坷,却在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之所以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闯过关口,高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他集于一身的儒道佛思想的分不开的。儒家的入世思想,使他有着对世界不可推卸的责任;佛家的出世思想,使他得以淡化人世间的种种苦痛;道家强调的修身养性,又使他始终关注自身发展。正是基于此,所以作者虽远谪黄州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无常的感慨,但马上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5。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有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

8、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态度,我们可以从中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