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数学活动.doc

数学中的数学活动.doc

ID:58350389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6

数学中的数学活动.doc_第1页
数学中的数学活动.doc_第2页
数学中的数学活动.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数学中的数学活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数学中的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主要是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实践应用的活动,因此,数学教学需要再现研究、探索数学问题或规律的真实场景。然而目及现实中的课堂,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实施教学,而常常忽略了数学活动在课堂中的存在方式的思考,忽视了数学活动在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生疑和释疑、感受数学现实意义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重视并从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采用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完善和应用过程的形式实施教学,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且颇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对此

2、,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下面仅结合一些“探索数学规律”教学的案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一、数学活动是一种逐步完善认知的探索活动,数学教学需要有让学生亲历完善认知的探索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学生在某种探索目的或需要的支配下,对某些数学问题、现象的探讨和认识,通常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否定—肯定”的发展过程,从而对问题的认识逐步实现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由浅显到深入。数学教学也应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不断否定尚且偏颇、需要逐步完善的已有观点和肯定探索中的正确认知的发展过程中,使发现的规律或归纳的公式渐趋全面深入,臻于科学

3、合理。以《积的变化规律(一)》为例,其内容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由于这个规律是“积的变化规律”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规律,就它的探索仅需结合几个实例经过简单的观察、讨论就能轻松归纳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既简洁又有效,似乎也无可厚非!但如此教学,颇有“重结论轻过程”的缺憾,而且显得过于单调、肤浅。那么怎样设计并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联系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来实施教学呢?首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配图):有两块长方形菜地,第一块宽15米,面积为450平方米,第二块宽也是15米,长是第一块菜地的2倍,那么

4、第二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呢?问题一出,学生可以借助图形或者计算经验,迅速猜测出第二块菜地的面积。接着教师问其原因,初步形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猜想,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验证猜想的环节,引导学生依次用一个数乘几进行验证,进而初步感悟这一猜想的正确性。但验证活动到此并不能结束,因为这一猜想的证明需要采用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证明运算定律或者计算规律仅靠举例验证是不行的,还需要借助反证法予以证明,起码借组反例予以说明。因而,在此我们还需要向学生简略地介绍不完全归纳法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再让他们反思“如果

5、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会不会不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然后结合反例和举例验证的结果证实猜想的正确性,最后运用总结的规律来解决课始情境中的问题和其他实际问题。在整个探索、验证结论的环节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也初步掌握了数学方法。具体地说,一方面,学生在一次次的认知冲突中,逐步完善积的变化规律,形成科学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学生也经历和初步理解验证规律的探索过程,拓展了知识面,知道不完全归纳法的意义,初步掌握用不完全归纳法证明数学规律正确性的操作方法,提高了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数学活动是一种生疑与释疑的思维活动,数

6、学教学需要有让学生经历生疑与释疑的思维过程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数学活动中,活动者的疑问时刻充溢其间,诸如对数学现象的疑问,对结论正确性的疑问,对论证科学性的疑问,对学习材料选用的疑问,对结论适用性的疑问等。并且,疑问还始终伴随着活动者释疑的冲动和尝试。基于此,笔者以为,数学课堂也应是一个生疑、释疑的活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经历探索问题的真实过程,容易产生真切的探索体验和情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观察、探索和思维能力。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对其规律或判断方法的教学,不少教师为了免受2、5的倍数的特征需从个位进行判

7、断的负面干扰,通常径直让学生用9根小棒或同等数量的算珠摆放在不同数位上,组成一些多位数,直接将学生探索的思维触角落在各个数位上的数的特征上,然后通过计算和举例验证的方式探索出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教学,虽经济有效,但却有违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因为该内容前一课多为《2、5的倍数的特征》,其判断方法关键看个位,那么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定会从个位数字研究起,这是理所当然的!缺少了这个教学环节,便失去了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应有尊重。笔者教学该内容时,先让学生回忆2、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并举例验证“个位上是0、3、6、

8、9的数都是3的倍数”的观点。在短暂的实践中,学生发现个位上是0、3、6、9的数并非都是3的倍数,随即引起强烈的认知冲突。接着,笔者再让他们讨论其中3的倍数有怎样的特点,进而让学生感悟到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光看个位还要看其他各个数位上的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