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2017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doc

评析2017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doc

ID:58369210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9

评析2017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doc_第1页
评析2017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doc_第2页
评析2017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doc_第3页
评析2017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评析2017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评析2017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  看到2017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老师们都会兴高采烈了,因为他们都会自豪地说:今年又押中高考作文题了。学生拿到这个题目似乎也是一阵窃喜:这个话题平日我写过啊。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个题目让我们师生皆大欢喜呢?  从材料中所给出的12个关键词,的确概括了当前社会热点的方方面面,这也是语文学科的“文以载道”精神与高考考查的关联点。平日里辅导学生写作,总要关注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特别是广场舞、共享单车、空气污染等热点问题,频频出现在模拟试题中,也在情理之中,社会热点是高考作文绕不过的坎

2、,这是不争的事实。据此就断言“讲过、练过、写过”,甚至可以将早先的范文写到高考试卷上,未免高兴得太早了。  仔细地读读材料,审审题,根据材料要求,我们就不难发现,其要求的背后有着许多内涵:  要求一: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12个关键词中的任何一个如单个列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话可说,有理可写;但如果按要求选取12个关键词中的两个或以上,就可能对有些考生来说,还是不熟悉的,乃至是陌生的。而我们平时作文训练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现在则要求考生选取两三个关键词进行串联,来呈现你所表达的对中国的

3、看法主题,这是本次考试最大的亮点。相比之下,开放性和难度都大大增强了。  怎么选,考生是要考量的。不能一味追求时尚,而要切合自身对现实的观察了解与思考。就学生而言,毕竟接触社会机会有限,认知能力不高,不可能将所列问题都看得明明白白。如果所选的组合构成的主题,自己都不能有效把握,无话可说,或者说的勉��,说不深,说不透,这就不是一个好角度。所以,本次作文首先就是一个选择组合的问题,要选择自己平时有思考的,能把握住的,有素材可以支撑观点的。因此,选择自己最能把握住的,就是最好的。  要求二: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

4、国。  文章的受众表面是阅卷教师,但“真正”的受众是外国青年。因为是写一篇“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文章。这就意味着这篇文章是写给外国青年看的,是要让外国青年通过你这篇文章,能够读懂中国。这个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样一个限制,就决定了你的受众和文风。  在华留学生,他们对中国的认知,比其他群体更容易了解中国,读懂中国。那么,在这12个关键词中,最佳所选择的就是能够切合这些青年人感兴趣的话题,而不能泛泛而谈。同时还要假设一下受众是西方国家,还是非洲国家的青年,注意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用外国青年人能够接受的视角来解释

5、中国现实、中国现象,不可只是自说自话。只有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有效果。如果考生不顾及这一点,是有可能失分的。  要求三:使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  考生勾选出三个关键词可能并不难,可是要将三个关键词进行有机整合,从中呈现联接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联接点不能是两张皮,不可太生硬。  常规的组合:一带一路,高铁,美丽乡村,移动支付。这一组合,反映的是中国当代巨大的发展变化;京剧,中华美食,长城。这一组合,反映的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广场舞,共享单车,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这一组合,反映的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出

6、现的民众素质不高等喜忧参半的问题。建议考生可以考虑在对比中立意。比如“食品安全和中华美食”,“美丽乡村和空气污染”。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比较深刻。  显然,如果考生能将这12个关键词予以分组,找出所表达的主旨思想,这不正是使得“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吗?如果学生在立意中随意找了两个或者三个,而之间又没有必要的联系,这或许成为失分的一个主要原因。  要求四:你所认识的中国。  毋庸置疑,“你所认识的中国”中的“你”显然是考生,落实在卷面上应该是第一人称“我”。这一点,学生写作中极易忽略掉“我”,最终要形成“我”的

7、认知。如果学生只写成介绍,看不到“我”的感受,这也或许可能成为失分的一个小原因。  综上所述,2017全国高考1卷作文题出的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够范。这就让我们对今年的高考作文“另眼”相看了。它既考查了学生日常的思辨力观察力,又考查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这样的作文命制才能真正地指导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喜欢2017高考作文题,但不经过一番严密的审题立意,是很难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的。  李岩,安徽太和县第一中学教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