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五个文言虚词的意义.docx

初中常见五个文言虚词的意义.docx

ID:58370720

大小:21.2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30

初中常见五个文言虚词的意义.docx_第1页
初中常见五个文言虚词的意义.docx_第2页
初中常见五个文言虚词的意义.docx_第3页
初中常见五个文言虚词的意义.docx_第4页
初中常见五个文言虚词的意义.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常见五个文言虚词的意义.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解读:文言虚词数量较少,中考考查频率较高的有:之、以、于、而、其、也、夫、则等。这些虚词在古汉语中意义和用法差别很大,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很高。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多以比较两个句子中一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形式出现题,要求选择出意义和用法相同或者不同的一项。一、理解巧妙识记法以下是常考的虚词“之、以、而、于、其”的用法和意义:(一)之1、作代词(1)代人,译为:他,他们。例: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2)代事,译为:这,它。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代物,译为: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2、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中心语间,译为:的。例: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2)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际意义,不译。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际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4)用于凑足音节,无实际意义,不译。例: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记》)(二)以1、作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翻译时视具体语境而定。(1)译为:把,拿。例: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2)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3)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4)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顺承、目的、结果等。(1)表承接关系,译为:而,或不译。例: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2)表目的关系,译为:而,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4)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三)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因果、修饰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2)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4、或不译。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3)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4)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5)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例: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四)于1、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每假借于藏书之

5、家(《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3)表示被动,译为:被。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4)表示对象,译为:对。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论语》)(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五)其1、作第三人称代词。(1)代人,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2)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代物,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4)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

6、:刻唐贤能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2、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自己的。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3、作指示代词。(1)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2)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4、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反问的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二、找规律识记法所谓的规律,来自我们平时的学习总结。现以文言虚词“之”为例找规律记忆。(一)结构助词“的”“之”的后面一般紧接着一个名词或代词,这个名词或代词肯定是某个词语或短语的中心语,让“

7、之”前面的内容与其后的名词或代词形成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之+名词(代词)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之+大观(名词)(二)助词,无义这种用法,“之”往往处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即语法上说是处于主谓之间,它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甚至只是一个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用公式表示为:名词(代词)+之+动词(形容词)例: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名词)+之+出(动词)2、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名词)+之+乱(动词)(三)代词,代事、人、物、景等“之”字作代词时,它在句子中往往是受支配的,即始终受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