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子的规则.doc

对对子的规则.doc

ID:58431287

大小:1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03

对对子的规则.doc_第1页
对对子的规则.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对对子的规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句型性质:句型相同的句子可以造对偶句,句型不同的句子也可以造对偶句,两句单句可以造对偶句,一句(或二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甚至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二,词语、节奏规则:对联的上下联有“词语、语义节奏对应一致的”,也有“词语、语义节奏完全不对应一致的。”对联的语音节奏是固有的,是由平仄相间和相对决定,但语意节奏是多变的。一副对联的语意节奏可以和语音节奏相同,也可以不同;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语意节奏也可以允许不同;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时,可以说是无语意节奏相对的对联。节奏上的差异更能显示对联的艺术美和汉语的文字美。对联的艺术美

2、是自然美,它包孕有对称美,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对称美的成分更多些,纯粹对称美是错误的。三,词性相对规则:(1),对联基本上要遵守相对词的词性相同原则,是名词的还要兼顾门、类划分标准,原则上词性是对仗规则的参照物。词(词组)与非词(词组)相对时,要严谨到词(词组)的组成单位的语法性质,这叫做“字面相对”。(2),由于词的语法功能与其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并不总是一致的,所以在词性相同时,还须比较其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词性与词的结构无关,因而词的结构不是对仗合格的参照物。(3)同义词的使用不是“合掌”的判定标准。“合掌

3、”是指联语的对偶意义相同。“合掌”是因为对同一(同类)事物的描写面雷同造成的。对不同事物的描写如果选择的描写面相同,称为正对(事异义同),正对也是要尽量被免的。(4),对联按名词的门类相对,掌握宽严,分为工对、邻对和宽对。此项分类与句型无关。对联(楹联、春联、喜联、挽联)原则上须用工对(但也允许有突破)。诗联在要求上低于对联。(5)句子的成分按下面的定义式(对担当句子成分的小句和结构也按此规定进行划分):定语+中心语

4、

5、状语+中心语+补语

6、定语+中心语主谓述宾中心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是修饰成分。主语和谓语相对待

7、,没有主语,也就没有谓语,反之亦然。述语和宾语相对待,没有宾语也就没有述语;定语、状语、补语可以合称为附加语,附加语和中心语相对待,没有附加语,也就没有中心语。中心语与中心语相对时,词性要求从严,附加语与附加语相对时词性要求可宽。句型不相同的句子造对偶句时,词性要求从严,即附加语的词性要与相对应的中心语的词性相同。四,例外条款:(1)“借对”及“诗、酒;人、物;金、石…等对立语相对”视为工对。(2)动词“无”与副词“不”被认为是工对,因而“无”字后面的名词与“不”字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相对被认可。(3)代名词“之”视为虚词。(4

8、)介词虽属虚词,可与属实词的动词相对、也可与副词相对。(5)疑问代词、前缀“自”与副词视为可对。五,另类对联规则:我们把满足以上四条规则的对联称之为正类对联。下面的几种对联,我们称之为另类对联。“正类”与“另类”是相待的,没有“正类”,也就没有“另类”,反之亦然。(一),限制性定语与描写性定语实行通对原则的对联。(二),副词(通常只能做状语)与动词和形容词的对仗从状语位置放宽到动词和形容词担当句子述语时的对联。(三),在名词与名词相对中,其中一些名词的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互不同的对联。(四),造句中因省略和倒置而形成的动词与形容

9、词相对的对联。处在副词和形容词后的后缀和助词与动词相对的对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

10、,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