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学习材料.教学设计.有效互动.doc

数学(心得)之学习材料.教学设计.有效互动.doc

ID:58443209

大小:45.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5-13

数学(心得)之学习材料.教学设计.有效互动.doc_第1页
数学(心得)之学习材料.教学设计.有效互动.doc_第2页
数学(心得)之学习材料.教学设计.有效互动.doc_第3页
数学(心得)之学习材料.教学设计.有效互动.doc_第4页
数学(心得)之学习材料.教学设计.有效互动.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心得)之学习材料.教学设计.有效互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数学论文之学习材料.教学设计.有效互动学习材料·教学设计·有效互动上海闸北区临汾路小学   王霞芸摘要: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盲目地追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新颖,远离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为了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许多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内涵。那么,从哪些方面去挖掘呢?此篇文章着重从学习材料中进行剖析。对于“有正反两种情况的学习材料”,教师应准备两套方案。当一套方案出现相反情况时,教师则就地取材,当没有出现相反情况时,教师则进行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只有一种固定转化方式的学习材料”,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从不同观

2、点和方法中去粗取精,最终找出正确的方法。对于“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材料”,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对于“练习题型的学习材料”,教师应尽量择取那些蕴涵丰富教育信息、折射多重教育功能的学习材料来充实教学流程。关键词:正反两种情况,设疑,固定转化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生活情景,体验。一、问题的提出《数学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定位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就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即运用数学的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为了迎合课程改革的精神

3、,有些教师盲目地追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新颖,远离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有些教师在创设情景中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一味地为了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用多种方法解题,热衷于“算法多样化”,“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就用什么方法计算”一度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一句时髦话语,忘记了在求异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到“求同”。有些教师一味地提倡让学生小组合作,认为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就有了课改意识,就是一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于是不管是难问题还是简单的问题,

4、都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合作学习到了“随手粘来,动辄合作”的地步。还有些教师设计的操作具有局限性,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受到限止,只在教师设计好的几种方案中交流,看似顺畅,可学生对新知比较生疏,更不会运用。在这些课堂上,学生忙忙碌碌,或动手操作,或合作交流,或画或跳,甚是热闹,甚至连做一道题目,也要活动一番(这种情形尤见于低年级的课堂)。而惟独缺少“独立思考”与“静心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如有一篇《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案例,案例一:1.歌谣引路。(播放录音)“同学们好,我叫小芳。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每天早晨,喊我起床的是妈妈

5、,给我买早点、冲牛奶的也是妈妈。送我上学的是爸爸,辅导我、督促我做作业的也是爸爸。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为加深印象,教师要求学生将最后一句齐读两遍)2.认识规律。出示: 6×18+6×7○6×(18+7), 20×15+20×9○20×(15+9)师:先计算左右两边的算式,再比较它们的大小,你发现什么?生:左右两边相等。师:联系上面的故事,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我发现这两个等式就是小芳唱的那首歌:“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师:真的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生:第1题中,6是我,18是爸爸,7是妈妈

6、,爱就是乘。6乘18就是我爱爸爸,6乘7就是我爱妈妈,6乘18加7的和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师:说得太精彩了!教学例题: (18+7)×6○18×6+7×6,20×(15+9)○20×15+20×9师:这两个等式是否也能用小芳唱的那首歌表示呢?生:只有第二题能用,只不过变成了“我爱爸爸和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生:第1题也能用,“爸爸和妈妈爱我,爸爸爱我,妈妈爱我。”师:好极了!3.巩固规律。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找爸爸,找妈妈,找自己”的练习。(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43+25)×2=(),8×(7+6),8×47+8

7、×53=(),3×6+6×7=()。师:找准了“爸爸,妈妈和自己”,你能写出等号后面是什么吗?4.全课总结。师:那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呢?生1:乘法分配律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等于我爱爸爸,我又爱妈妈”。生2:也可以说成“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等于爸爸爱我加上妈妈也爱我。从上面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这堂“生活味”极浓的数学课,如果去掉“爸爸、妈妈和我”这个生活的例子,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还剩什么?在这堂课上,“数学知识”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离开了歌谣的注解,学生无从表达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数学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课标》所倡

8、导的许多新理念、新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有被片面化、放大化,甚至绝对化的倾向。如果离开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又有何意义呢?如果离开知识技能目标的扎实到位,过程与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因此,当我们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时,务必要关注教学的实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