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提名家科技奖励项目公示表.doc

天津市提名家科技奖励项目公示表.doc

ID:58452285

大小:346.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0-05-14

天津市提名家科技奖励项目公示表.doc_第1页
天津市提名家科技奖励项目公示表.doc_第2页
天津市提名家科技奖励项目公示表.doc_第3页
天津市提名家科技奖励项目公示表.doc_第4页
天津市提名家科技奖励项目公示表.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天津市提名家科技奖励项目公示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8年度天津市提名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公示表2018年度天津市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励项目公示表序号项目名称提名单位意见项目简介客观评价知情同意证明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名(排名)行政职务和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大梯度余热能回收的高效底循环匹配理论及方法该项目针对节能减排中余热回收问题,从底循环的工质设计、循环结构和系统运行层面创新性提出高温工质匹配设计方法。提出余热的分区梯级利用思想,构建叠式循环的余热转化理论。提出了系统高效运行的全工况综合性能评

2、价理论。这些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肯定,明确指出了是“有前途的余热回收方案”、设计了“最适宜的工质”、提出了“有效的方法”。本项目属动力工程技术领域。针对内燃机等具有大温度梯度特征的余热回收,传统底循环技术存在工质高温不稳定、循环结构适应温区窄等问题。项目组围绕工质设计、循环结构和系统运行取得成果:(1)发现工质热物性与大梯度余热匹配现象,提出高温工质匹配设计方法。发现临界参数等物性与循环效率动态响应轻量化等系统性能的关联规律。提出“利用热物性主动设计匹配性工质”的筛选新方法。并设计获

3、得高效率的碳氢类高温工质和小型化的CO2动力循环模式,最终发明了CO2基碳氢的实用性高温混合工。(2)提出大温度梯度余热的分区梯级针对科学发现1:[1]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YanJerry教授把“CO2工质优化的四种循环系统”作为代表性进展予以介绍。[2]加拿大工程院院士MarcA.Rosen教授认为我们优选出的R123和R245fa具有“最高的能源效率”.[3]AppliedEnergy执行主编A.Roskilly教授认为提出的烷烃类工质是内燃机高温余热回收系统“最适宜工质”。针对科学发现2:[1

4、]美国工程院院士LorenzT.Biegle教授把我们的论文作为是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代表。本人于国鹏,是以下论文的第一作者:YuGP,ShuGQ,TianH,WeiHQ,LiuLN.Energy,2013,51(9):281-290.论文发表时,本人为舒歌群教授的博士生在读。本人同意项目完成人使用该论文专著报奖(代表作1),[1]YuGP,ShuGQ,TianH,WeiHQ,LiuLN.Energy,2013,51(9):281-290.[2]ZhangHG,WangEH,FanBY.Applied

5、Energy,2013,102(2):1504-1513.[3]WangEH,ZhangHG,ZhaoY,FanBY,WuYT,MuQH.Energy,2012,43(43):385-395.[4]ShuGQ,ZhaoJ,TianH,LiangXY,WeiHQ.Energy,2012,45(1):806-816.舒歌群(1)常务副书记、教授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本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总体负责、全面指导。对本项目的三个科学发现都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是代表作1、4、6、7、8的第一(通讯)作者。本项目主要

6、完成人中:第一完成人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负责组织管理整个项目中的6个课题,并与各课题开展密切的合作研究。其中北京工业大学张红光教授是课题二的主要完成人,王恩华为张红光教授博士生,两位完成人与项目首席保持紧密合作。田华(2)副教授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对科学发现二、三做出了主要贡献,是代表作8的第一作者。序号项目名称提名单位意见项目简介客观评价知情同意证明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名(排名)行政职务和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大梯度余热能回收的高效底循环匹

7、配理论及方法相关研究在国际权威杂志多篇论文,8篇代表作SCI他引538次,其中7篇为ESItop1%高被引论文。经严格评审,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同意提名该项目申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利用思想,构建叠式循环的余热转化理论。对余热按品位分区设计循环,实现按质用能,有效匹配大温度梯度和瞬态余热。设计了RC-ORC和TEG-ORC两种复叠循环模式,构建了最优复叠压力和最佳复叠比的设计理论。(3)提出了系统高效运行的全工况综合性能评价理论(IFLV)。从设计域、运行域和控制域出发,涵盖了系统稳态性能、动态特

8、性和控制品质的综合评价。被认为是有效的方法。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45篇,授权发明专利14项。8篇代表作SCI他引538次,其中7篇入选ESItop1%高被引论文。成果被43个国家的包括6名中外院士等800多位学者在51种国际期刊上进行了引用和评述。有力推动了余热能回收理论的发展。[2]AppliedEnergy执行主编ARoskill教授Energies主编EnricoS教授ASME内燃机执行委员会主席Jacobs教授认为提出的双朗肯复叠式循环是“有前景”“新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