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学教故事.doc

我的数学教故事.doc

ID:58452938

大小:4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5-14

我的数学教故事.doc_第1页
我的数学教故事.doc_第2页
我的数学教故事.doc_第3页
我的数学教故事.doc_第4页
我的数学教故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的数学教故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的数学教学故事我讲我的教学故事(一)2006-7-3011:37:47By:zhumiaoying我讲我的教学故事(一)今天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动手做(四)”。“动手做”是儿童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也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有利于探索和思考的能力。根据教材的编排,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基础及本课时教学目标,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一、激趣引入;二、动手操作:用两块板拼图—→用三块板拼图—→用一副七巧板拼图—→看着样品合作拼“守株待兔”图;三、开放总结。我是这样引入教学的:依次出示用七巧板拼

2、成的火箭、兔子、公鸡、房子等图形,让学生猜猜像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七嘴八舌地猜,兴趣被激发出来。我问:“这些漂亮的图形,你们可知道用什么拼出来的?”学生异口同声答:“七巧板”。这时我出示七巧板,说:“这就是七巧板,关于七巧板,你们知道些什么?”学生1:“七巧板中有5块三角形、1块正方形、1块平行四边形。”学生2:“七巧板是中国人发明的,有二千多年了,后来传到日本,日本人很喜欢玩,后来又传到很多国家。”学生3:“美国,新加坡的小朋友也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爱玩。”……按备课时的设计,学生能说出七巧板中有几块三角形,几块正方形,几块平行四边形就行了,我接着介绍

3、七巧板的来历。没想到学生知道得这么多,对七巧板这么熟悉,我惊奇地问学生:“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学生1:“我在幼儿园就知道了。”学生2:“我上网查资料时看到的。”学生3:“我表弟、表妹从外国回来时也玩,所以我知道。”……我又问:“以前玩过七巧板的同学请举手。”几乎全班学生都举起了小手。回想我七岁一年级时,连七巧板是啥样都没见过,什么也不懂,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一年级仅仅七岁的小朋友,已经懂得上网查资料,懂得根据一些现象进行简单的事情猜想了,真是了不得!看起来下面的教学不能按原先的设想进行了。我说:“同学们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聪明的小脑袋瓜,利用七

4、巧板拼摆漂亮的图形,想摆什么就摆什么,不会摆的小朋友看着课本P的图形来摆。”学生们兴奋极了,随心所欲地利用七巧板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小组里互相观赏作品时,不断听到他们发出的一声声欢呼,我也受到了感染,仿佛回到青年时代,忍不住加入了拼摆的行列,欢乐着孩子们的欢乐,兴奋着孩子们的兴奋。接着我出示课前拼好的“守株待兔”图,让学生观察,并指名讲这个故事后,提出要求:“下面同学们就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这个故事。”学生们急不可待地拼起来。拼着拼着,有的学生发现问题了:“老师,一副七巧板不够拼。”我说:“不够拼怎么办?你们自己解决。”有的学生提出:“把几

5、副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响应。刚才学生们是独立操作,各自展示的,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到了合作的必要性,主动地在小组里进行合作了,这种合作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老师强加的。接下来的场面更加热闹了,学生们拼完了“守株待兔”图,又拼出很多图形。我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幅幅拼图出自一九七岁孩子之手,学生们的想象力真的太丰富了!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图,由单独的一幅一幅图形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组合图形,真是应有尽有,令我大开眼界,这一幅幅拼图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涌动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6、,而有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学生的潜能必定会迸发出来。分包子中的数学思维昨天,我在五年级的数学测试卷上看到这样一道题:甲、乙、丙三个同学合买一斤包子,甲没有带钱,乙拿出了6两的钱,丙拿出了4两的钱。第二天,甲拿2元钱来还他们,请问:应该还给乙、丙各多少钱?这是一道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但对于没有学过数学奥林匹克的一般学生来说,这是一道难题,而且并不容易理解。怎么讲解才能让学生浅显易懂呢?我想了好久,觉得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比较好理解。于是,在讲题前,我这样问学生:

7、昨天,老师和好朋友一起去饭店吃饭,一共花了150元钱,我们都争着自己掏钱,同学们,你们说,我们怎样掏钱才合理?“实行AA制”“三人平分,每人掏50元。”接着,我又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试题上:“同学们,甲拿了2元钱来还乙丙,那说明每个同学都应该拿多少钱?”“2元!”大多数学生都喊到。“那一斤包子一共几元钱?一两包子多少钱?”“一斤包子6元,一两包子0.6元”“好,现在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乙丙原来各拿出了多少钱?甲应该各还给他们多少钱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0.6×6=3.6(元)0.6×4=2.4(元)3.6-2=1.6(元)2.4-2=0.4(元)答

8、:应该还给乙1.6元,还给丙0.4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