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doc

问渠那得清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doc

ID:58469483

大小:5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15

问渠那得清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doc_第1页
问渠那得清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doc_第2页
问渠那得清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doc_第3页
问渠那得清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doc_第4页
问渠那得清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问渠那得清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任燕红宁波二中315000摘要:本课穿越时空,带领学生沿着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历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关键词:化学史说课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培根有名言“读史使人明智”;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说:“对以往知识的熟知和对新鲜事物及其发展前景的敏感,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源泉”;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指出“化学教育给学生以知识,化学史教育给学生以智慧”【1】。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材中的化学史内容,挖掘历史背后的艰辛与喜悦,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化学世界。

2、下面,我以苏教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说课为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由3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并通过学习物质组成、变化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研究的方法之一——理论研究分类法;“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提出研究物质的方法之一——宏观角度实验法;“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让学生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习

3、惯,推出研究物质的另一种方法——微观结构模型法。经过前两单元的学习,教材选择了化学史中人类对原子认识的不断深入、原子结构模型的不断演变的过程来引入原子结构的内容,这样安排既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带入完全的化学微观世界,又为整个专题“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做了恰到好处的诠释。“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化学学习和研究必须进入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另一方面为学生在《化学1》后三个专题的学习中能从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角度认识某些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做准备。再在《化学2》中系统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

4、布和元素周期表等知识,体现了知识结构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了解原子的组成。难点:从氧化镁的形成推知其他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即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而形成相应的稳定结构。3、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拟订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从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到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辛与喜悦。(2)通过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等的

5、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3)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知道这类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反应初步了解镁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4)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知道同位素等概念。二、学情分析我的合作伙伴是宁波二中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及原子结构模

6、型的演变过程,且对于1-18号元素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原子结构的内容,应为水到渠成。但是有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位于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下,且属于记忆性知识,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零星回忆起部分的知识。微观世界是摸不着、看不到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学习障碍。三、教法、学法分析教材分三部分就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进行了介绍,分别是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核的组成,根据《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1》的建议,本单元共计2课时。1、主线——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之路卢瑟福带核的原子模型汤姆生“

7、葡萄干面包”式道尔顿提出原子德谟克利特猜想“原子”夸克现代科学电子云查德维克发现中子波尔轨道模型……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核的组成2、副线——经历科学家的探索之路,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3、支线——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核的组成通过情景创设、问题驱动等形式,运用模型、图表、数据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探究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阅读信息、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学习方法自主构建自身的知识网络。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教师】将一张纸不断的撕,问学生“能不能无止尽的撕下去”?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中西方古

8、代哲学家的两大命题。庄子的“一尺之槌,日取其半,永世不竭”;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那么在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持的古代,哲学家们是如何获得对原子的认识的呢?同学很快就意识到:猜想是当时最主要的方法。【设计意图】用最为简单的方式将学生引领至微观世界,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知道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之后的教学做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