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建筑.doc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建筑.doc

ID:58699288

大小:276.50 KB

页数:72页

时间:2020-10-23

上传者:赏心悦目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建筑.doc_第1页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建筑.doc_第2页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建筑.doc_第3页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建筑.doc_第4页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建筑.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建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前言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教育竞争的世纪。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一个首要的任务。而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技素质的培养,也就是要培养人才的科技素养。在学生中普及科学知识不失为提高科技素质的一个良好途径。针对中小学正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农村青年对于科技下乡的迫切需要以及厂矿、部队基层青年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对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广泛需要,以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为基本出发点,我们编纂了一批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系列科普读物。每个时代图书最大的读者群是10至20岁左右的青少年。每个时代能够影响深远的图书是那些可以满足社会需要,传播知识,具有时代特点的图书。希望我们所精心编纂的这些书籍,能够为青少年朋友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尽一份力。本丛书是我们推出的科普系列读物之一。建筑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从古老的赵州桥到显赫一时的圆明园,从伟岸的长城、金字塔到造型别致的悉尼歌剧院,无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无不成为世人永恒的话题。本丛书共分15册,介绍了建筑的基本程序、结构、室内设计、建筑中的管路设备;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民居艺术的魅力;介绍了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对于城市建设规划、道路与桥梁的设计也作了论述;还讲述了建筑的新型材料、新兴行业、智能建筑;最后还介绍了建筑工程的保护神——工程建设监理的实施过程。本套丛书内容丰富,涉及了建筑学科的方方面面,对于青少年了解这门学科、增长知识大有裨益。引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建筑,我们生长、生活的环境是由建筑和相关的各种空间构成的。建筑是一门实用艺术,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时代进步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自然也会要求建筑来适应我们的新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说,建筑师不仅设计建筑,他们也设计生活。因为优秀的建筑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适用的空间,而且还可以用他们的才智,指引我们的生活方式,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回顾建筑历史我们会发现,建筑设计是一个既古老又相对陌生的行业。早在距今2000年前便有了建筑设计和建筑师,最著名的就是为恺撒大帝服务的古罗马军事家和建筑学家和史学家维特鲁威(Vitruvius),但是当时没有明确的建筑设计概念。开始的时候,建筑设计只是由画家或雕塑家像创作图画似的把房子画出来,或是做成模型,交给工匠去“依葫芦画瓢”地建出来。直到1000多年后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明了建筑设计图的画法,才有了明确的建筑设计工作和建筑师。随着透视学、制图学、数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等图纸的一系列的科学系统的表达。长期的建筑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建屋盖房离不开设计,尤其是城市规划更是如此,建筑设计往往处于灵魂地位。这是因为建筑设计是“无中生有”,不仅走在建设过程的最前面,.zyzl.. ..而且要贯穿建设的全过程。现代观念认为,建筑学是“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已有的和新建的、自然的和人造的因素结合起来,并通过设计符合人类尺度的空间来提高城市面貌的质量。建筑师应保护和发展社会遗产,为社会创造新的形式,并保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1981年《建筑师华沙宣言》)。由此可见,建筑师的任务不仅是完成某一具体的项目工程设计,而且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肩负着提高整个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责任。社会要求建筑师拿出更好的作品,而同时也要真正理解并支持建筑师的工作,因为建筑设计具有超前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它需要考虑周全、顾及长远,并需要其他专业、学科和社会各方面的悉心合作。本书介绍了本世纪的一些著名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与思想,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是如何一代代地努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在社会变革之际,建筑大师们艰苦创业,建就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环境,所谓“时势造英雄”也。在技术信息革命的今天,我们面临着迈向21世纪的新机遇、新挑战,是否也应该像那些大师们一样,精益求精、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做一名新时代下的英雄呢?第一章现代建筑的历程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是一切上层建筑发展的基础,对建筑来说也不例外。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18世纪末的英国,它给英国带来了生产上、经济上的迅猛发展。到了19世纪,西欧和北美也先后进入了大工业时代,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接踵而至的是城市的扩张,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对建筑在功能、类型、形式上都出现了和以往不同的新的要求。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得升降机、给排水、供暖等设备逐渐成为建筑的必需,人们开始更关注生活的质量。由于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博览会在19世纪兴盛起来。那时只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才有能力举办规模盛大的博览会。因此,博览会建筑在大城市中的兴起也不足为奇。对博览会建筑的新的挑战是在跨度、高度和面积上远远超过了以往的要求,单靠旧的建筑材料、建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工业革命遍及资本主义各国的时候,带动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又为建立机器工业做好铺垫。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和各种工程项目建设等实际生产任务要求应用新兴自然科学成果,同时又提出了大量新的课题,进一步促进了自然科学向前发展。在建筑方面,结构计算、材料应力的理论和知识的积累,使新型建筑在经济坚固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创新。19世纪末出现的著名的博览建筑有1851年的伦敦世界工商业博览会上的“水晶宫”、1889年为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而举办的博览会上的机器陈列馆和埃菲尔铁塔。这几个建筑,不论在体积上、跨度上、高度上都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不能否认的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是欢欣鼓舞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其中不仅有一般的民众,还包括了一些艺术领域的上层人物,如英国的著名学者、文学家、评论家拉斯金(JohnRuskin)。他曾经在1849年《建筑七灯》中写道:“我们不需要新的建筑风格,就像没有人需要新的绘画与雕刻风格一样。”因此,19世纪后期的一批重要建筑依然带有古典或仿古典式样。例如巴黎歌剧院、美国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等著.zyzl.. ..名建筑。社会经济基础的进程和建筑的材料、结构、设备、体量和科学技术等要素联系紧密,它是建筑现象的物质基础。然而,建筑理论、思想和风格等要素的建筑现象的精神基础,同时受时间、地域、审美和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新的建筑意识方面的接受,会滞后一段时间,要逐渐进行。这就是建筑领域的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推广会受到阻力的原因。新型语言的源起是一个颇为复杂的历程。19世纪末以古典主义为主流,新造型主义和新建筑运动是这个时期的过渡现象。在建筑界进行意识革新的时候,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美术上出现的印象派等各种新流派,和传统的欧洲绘画和雕刻艺术有着天壤之别。文学上也进一步蔑视传统,脱离常规。连贯与和谐已经被抛在一边。总之,反传统的精神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一批探索求新的先驱者,有“新艺术派”、分离派、维也纳的瓦格纳、英国的麦金托什、西班牙的高迪、德国的贝伦斯、意大利的未来派、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等,合称为“新建筑运动”。这场运动本身虽然指出了新的方向,然而未能成为现代建筑的典型。但他们对于空间的新概念,却是现代建筑运动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莱特早期1893年至1909年的作品,便可说是现代建筑的开路宣言。1910年起出现了很多建筑理论和思潮,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阻挠了现代建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战后的欧洲,在政治、社会、文化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动,新古典主义已经失去了它的市场。更激进的见解纷纷涌现,但因种种原因,现代建筑运动在初期只有在荷兰和德国才比较突出。然而现代建筑运动一旦掀起序幕,则势不可挡地推广开来,最终促成了1928年在瑞士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会上郑重宣布现代建筑即将成为世界性的运动。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观点是:(1)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要和工业社会的条件与需要相适应。(2)号召建筑师注重建筑的实用功能,关心相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3)主张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中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的特质。(4)坚决抛开历史上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的束缚,按照今日的建筑逻辑,灵活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5)主张建筑师借鉴现代造型艺术和技术美学成就,创造工业时代的新风格。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现代主义的建筑大师和优秀的建筑作品,如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建的国立魏玛建筑学院(包豪斯学校);法国勒·柯布西耶在巴黎建造的萨伏伊别墅;密斯·凡德罗在巴塞罗那博览会建造的德国馆;莱特在宾夕法尼亚建造的“流水别墅”等。他们的建筑理论和口号都对这一时期的建筑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柯布西耶著有《走向新建筑》;密斯提出“少就是多”;卢斯提出“装饰是罪恶”;莱特则提出了“有机建筑”..总之,这一时期的建筑形象简洁明快,风格清新,理论上十分活跃,是西方建筑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按照日本《新建筑》1977年12月刊的划分,这一代是“20世纪的建筑大师”。.zyzl.. ..到1930年,建筑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根本上影响了现代运动的基础,涉及到空间、造型、材料、结构间的关系,并且扩展到其他领域。30年代的特色不仅在于扩展了造型的范畴,比如带有地方色彩,另一个更重要的特色是延续和改进了20年代所发展出来的建筑方法、技术和造型。新一代的建筑师强调地方性的特色,其表现为对当地色彩的应用。虽然时代性和地方性的结合,有时会导致一种假乡土性的建筑,但他们的表现手法一致,追求乡土的亲切感,因而使人产生平易近人的错觉。这一代的建筑师包括:阿尔瓦·阿尔托(AlvarAalto)、马歇尔·布鲁莱(MarcelBreuer)、露西欧·柯斯特(LucioCosta)、安尼·杰可逊(ArneJacobson)、艾菲雷德·罗斯(AlfredRoth)、前川国男、奥斯卡·尼梅耶(OscarNiemeyer)、菲利浦·约翰逊(PhilipJohnson)等。他们可以称得上是“创造世界现代建筑的人们”。1949年以后的建筑发展开始追求广泛的包容性。他们认为,任何已经建立的教条不再具有公认的约束力。因为功能和结构上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进展,为了推陈出新,第三代建筑师寻找一切可能性,表现手法逐渐扩展到对各种古典样式造型的模仿。如新的折衷主义、形式主义的出现。然而,不论是为了符合功能要求或纯粹为了装饰的目的,生动的立面处理符合了现代人的情感生活特征。如果把他们称作是“世界现代建筑的探索者”,还是符合历史进程发展的。现代建筑的这一代建筑师包括:理查·迈耶(RichardMeier)、查尔斯·摩尔(CharlesMoore)、罗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彼得·埃森曼(PeterEisenman)、约翰·波特曼(JohnPortman)等。1977年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出版了《后期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书中对“现代建筑”进行宣战,指出现代建筑片面地强调纯净的建筑语言已经陷入了绝境。1972年7月15日下午3点32分,圣路易斯城帕鲁衣特·伊戈(Pruitt-Igoe)住宅区的几栋十四层板式高层公寓被有关当局炸毁。詹克斯宣称此时此刻现代建筑已经死亡。那么,建筑应该朝什么方向上发展呢?总的说来,西方后期现代建筑思潮的总趋势是多元化,在建筑领域中,风格和形式多样化,建筑与环境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区特性。少数几个建筑大师“统治”整个建筑界方向的时代似乎不再,新的时代给我们这一代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选择。正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第二章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第一节20世纪早期的先锋19世纪,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建筑,同绘画、雕塑、音乐等纯艺术相比,它的实用性和工程性使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更紧密。工业社会里,建筑类型大大增加,需求量也有前所未有的增大,历史上曾居于领先地位的宫殿、庙宇、教堂、墓陵等宗教建筑退于次要地位,而生产性、实用性的建筑类型成为现代最重要的建筑。工业革命还带来了钢铁、水泥等性能优良的建筑材料,加上结构技术的不断创新,使现代人在建造房屋时可超越原有天然材料的限制,打破传统建造经验的约束,获得更大的自由和主动。科技的日新月异也使得建筑设备日渐齐备,建筑物的使用质量大大提高,同时建设速度也大大加快。.zyzl.. ..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利用铁和玻璃及工厂预制构件的方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造出一座庞大的新型展览馆——水晶宫。虽然拉斯金讥讽它不过是一座比过去已建的温室更大的温室而已,但是它在使人们目瞪口呆的同时,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雏形。1900年前后相继建成的巴黎世界博览会机器陈列馆、埃菲尔铁塔、L·沙里文在芝加哥兴建的高层百货大楼和水晶宫一样,都是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绘画和雕刻方面出现种种背离传统的新浪潮,同时在建筑界也出现了探索新建筑的热潮。相应于美术界的各种新潮流,建筑界也出现了“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风格派”等新的建筑观点和建筑风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5年间,最先进的国家是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美国居于领先地位,但没有发展成一种为大家所接受的风格。创新精神仅仅局限于少数出类拔萃的建筑师,具体的说,是指沙里宁和莱特。法国在战前对现代运动的贡献被两位建筑师所占,他们是贝瑞(Perret)和戈涅(Garnier)。他们的作品体现出对结构技术的始终如一的发展。可以说,英、美、法三国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较为容易地转向简朴而严谨的新风格。英国是由于未受新艺术运动的干扰,又有讲求理性的民族性格;美国是由于兴建大型办公楼的技术需求;法国则是由于19世纪结构技术的光荣传统。至于德国以及那些依赖于它的国家(如奥地利、瑞士),只有风格派的领导群众的少数人找到了了解新艺术运动羁绊的出路,对第一批先驱们的大胆创新所获得的成就热烈响应,从他们各自的创新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出为我们这个时代广泛接受的风格。著名的有奥尔布列去、霍夫曼、卢斯、贝伦斯、格罗皮乌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建筑改革发生重要影响。一方面社会动荡,促使人们容易接受新思潮和新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和严重的房荒促使建筑师中的改革派面对现实、注重经济、注重实惠。1919年,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建了新型设计学院——国立魏玛建筑学院,又称“包豪斯”。德国另一名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及其追随者也投身于战后大规模的低造价住宅实践中。法国勒·柯布西耶是激进的改革派。他出版了《走向新建筑》,激烈地批判因循守旧的复古主义思想,强烈地主张创造表现时代精神的新建筑。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作为依据,进行了一批有影响的建筑实例创作和包豪斯的教育实践,20年代后期,革新派的队伍迅速扩大,声势日益壮大。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新派建筑师在瑞士集会,成立了名为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国际组织。在当时西方社会整个文化界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下,这种名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和流派在20世纪末的西欧成熟起来,并向世界其他地区扩散。总而言之,到了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作为一种新的建筑艺术语言已经被广泛接受。现代主义建筑在50~60年代成为世界建筑舞台上的主角。由于世界各地的现代建筑有一些共同特征,风格较接近,又称为“国际式”。“第一代”的建筑大师是近代建筑的前锋,没有他们的勇敢创新,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的建筑风格也不会是.zyzl.. ..现在的模样。第二节密斯·凡·德·罗生平简介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MiesvanderRohe,1886-1969)是20世纪中期世界上最伟大的四位建筑师之一。他姓密斯,名路德维希,凡德罗是他母亲的姓。现在一般称他为密斯·凡德罗,简称密斯(图2-1)。密斯的从业道路完全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因为他从未受过任何正规的建筑学教育。他通过建筑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并成为一代大师,这在当今社会是不多见的。1886年,密斯·凡德罗出生于德国爱森(Aachen),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石匠。他先跟着父亲做学徒,又到一个建筑师那里去做绘图员,渐渐开始了他的建筑生涯。1907年,他设计了自己的第一幢房子:新巴贝尔斯格的里尔住宅(RiehlHouse)。1909年,他到著名的贝伦斯(PeterBehrens)事务所工作。这是当时最著名和最具创造力的事务所。在贝伦斯的指引下,格罗皮乌斯(1883-1969)、勒·柯布西耶(1887-1966)和密斯都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建筑大师。在事务所的工作使密斯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启迪。1913年,密斯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从此开始了他个人的建筑创作生涯和建筑探索。1926年,由于密斯领导“十一月学社”(Novembergruppe),致力于现代建筑运动,他被任命为德意志制造联盟的第一副主席。三十年代初,密斯在欧洲的声望达到高峰。1930年在格罗皮乌斯的推荐下,密斯被任命为包豪斯学校的校长。1931年他荣获了普鲁士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的称号。由于德国纳粹兴起,提倡新古典主义来炫耀民族精神,现代建筑运动遭到了压制,Bauhaus即行关闭。1937年,年已五十的密斯到美国伊利诺大学任教,从此定居美国,1944年正式成为美国公民。1958年辞职伊利诺大学建筑系主任一职,独立执业,他事业上的又一里程从这里开始。1969年夏病逝于美国。作品赏析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1929年巴塞罗那德国馆(BarcelonaPavilion)向世人所展示的是建筑自身,而没有其他的展品,完全是一个标志性建筑。展览馆座落在一个宽阔的平台上,平面处理非常简单,八根十字型断面的钢柱支撑了向外悬挑出去的钢筋混凝土屋面,而大理石和玻璃只作分隔用。最典型的是密斯关于流动空间概念的定义。房间的观念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彼此穿透、互为界定的。因为形体简单,没有任何附加装饰,所以突出了建筑材料本身的颜色、纹理和质感。密斯对材料、色彩的敏悟使建筑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图2-2、2-3、2-4)。伊利诺理工学院校舍,芝加哥,1939年至1958年密斯到伊利诺理工学院任建筑系主任,不久就接受了新校园的规划与设计任务。新校园用地为110英亩的长方形地段,包括了行政、系馆、图书馆、校友楼、小教堂、服务设施等一系列建筑。密斯采用24英尺的模数进行网格式规划设计,钢框架、玻璃和清水砖墙是建筑构成的基础。尽管整体看上去未免有一点枯燥,但每个单体还是做的十分精致和耐人回味(图2-5)。范思沃斯住宅,伊利诺普兰诺,1945年至1950年.zyzl.. ..范思沃斯住宅(FarnsworthHouse)(图2-6)座落于距芝加哥47公里的普兰诺(Plano)南郊,周围是平坦的牧野,方圆大约3.4公顷,景色极其优美。整幢建筑就像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盒子,如同水晶一样纯净。密斯的构思别具一格,他将这个盒子架离地面,由八根柱子支撑重量,两端向外悬挑。除了盥洗间、厨房和管井的服务核心外,住宅的起居、卧室等空间全部是由家具分隔的,而整片的玻璃门窗将室外葱郁的河景引入室内,几乎在室内的每一角都能感觉身处于如画的风景之中。密斯对建筑的每个细部都进行了精心的推敲,他的精益求精不仅使范思沃斯住宅成了现代建筑的经典,也使得造价严重超支。住宅的主人,一个单身女医生,最终无法忍受这种纯精神上享受的建筑和造价上的分歧,以诉诸法庭结束了和密斯的关系。1962年,伦敦的地产商彼得·帕隆博(PeterPalumbo)买下了这幢别墅,更多地是把它作为一个修身养性的场所,而不是日常生活的地方。西格拉姆大厦,纽约,1954年至1958年西格拉姆大厦是一家酿酒公司请密斯设计的在纽约曼哈顿区的豪华办公楼。主体建筑高达158米,为了避免过于庞大的体量,建筑从街道后退90英尺,让出一片带水池的小花园广场。这样,既衬托了建筑的宏伟,又给行人创造了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西格拉姆大厦可以算是纽约最精致的摩天楼之一,堪称密斯的高层的代表。尤其是选用铜作为建筑框架和窗棂的外包材料,那古朴而稳重的色调和茶色玻璃相得益彰,在一般的用钢和铝材的高层中显得格调高雅,与众不同。现代评论家对西格拉姆大厦的论调远不如当时友好,这就是“时过境迁”的道理吧(图2-7)。新国家美术馆,西柏林,1962年至1968年密斯晚年回到柏林接受这项设计任务,无疑怀有浓厚的感情因素。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就在密斯故居附近几百码的地方。博物馆是为了保存绘画与雕刻的珍品而建的,而密斯也是把它当作一个史诗般的庙宇进行设计的。巨大的展览空间没有一根内柱,8根钢柱托起出檐深远的井字梁屋盖。四周柱廊环绕,并通过玻璃幕墙和室外保持紧密的联系。在建筑结构史上,美术馆的整体钢结构平屋顶应该是一个创新。建筑造型舒展、轻盈,结构的精美获得了世人的一致好评(图2-8)。建筑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经济上十分困难,而遭到破坏的城市与建筑又急待恢复。因此新古典主义让位于经济的现代建筑就是理所应当的了。1924年德国的经济开始恢复和繁荣,现代建筑也从方案讨论阶段进入了实践阶段。密斯则积极地探求新的建筑原则和手法。他认为“我们今天的建造方法必须工业化”,“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这样,密斯成为20年代初最激进的建筑师之一。密斯在他的建筑设计中一直遵循着他的座右铭:“少就是多”(Lessismore)。他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使结构材料升华到精神领域。在对建筑构件的灵活运用与和谐组织中,密斯的设计已经精炼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创造了一种极致的精确简洁。.zyzl.. ..建筑是一个三维体,存在于空间之中。密斯对空间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崭新的概念:流动空间。在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中,他对此作出了经典示范,震动了欧洲建筑界。由大理石和玻璃自由划分的空间既分又合,既开敞又封闭,使得过去简单的空间概念变得复杂丰富而富有趣味。德国馆是密斯“流动空间”思想的代表作,也是现代建筑发展的里程碑。他在圣奥古斯丁(SaintAugustine)思想的启示下,奠定了自己的建筑创作法则,即:纪律、秩序和形式。他认为在建筑中,这就是真理。美就是真理的光辉。历史评价密斯不仅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建筑师,同时又是一位卓越的建筑教育家。二、三十年代,他是提倡现代建筑的主将,“皮包骨头”的建筑是他作品的明显特点,严谨有序的思想使他坚持“少就是多”的设计哲学。他的一生为现代建筑的进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建筑作品和设计方案多达200多项,为正统的现代建筑学派创造了时代的最强音,并奠定了密斯风格的基础。在当代世界建筑领域内,差不多到处可见密斯的影响,如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流动空间和一统空间的内部设计,简洁抽象建筑形体语言已经成为许多建筑师的基本语汇。密斯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教育家。1930-1933年他在包豪斯学校发扬了格罗皮乌斯注重实际的精神,而且把建筑教育进一步提高到理论水平,为欧洲培养了一大批强大的建筑师队伍。1938年担任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在包豪斯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的社会特点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使得大批毕业生成为美国现代建筑学派的中坚力量,并开拓了著名的第二芝加哥学派,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里程碑。密斯还是纯洁主义建筑哲学的代表。他追求简朴永恒的建筑形式,信奉“少就是多”的设计哲学。纪律、秩序和形式为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指引了方向,他的建筑哲学已经对建筑领域和城市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密斯在建筑上的成就与贡献并不能改变现代建筑日渐衰败的趋势。这是因为密斯受到本世纪中期社会经历的局限,过多的强调了理性的秩序,导致大量的现代建筑趋于单调的语法形式;再次,他轻视环境,用普遍性取代了特殊性,而他晚年由于一味追求永恒抽象的形式,使现代建筑失去了象征的符号,缺乏传统的联想来表达建筑的精神意义——所有这些极端的建筑观点终于导致了日后建筑界的非议和争论。如果要想深入分析密斯学派的弱点的形成原因,则需要从他的哲学观点上去发掘。密斯受到客观唯心论的影响,认为在可感事物之外有一种“理性”存在。他信奉柏拉图、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阿奎纳斯。他追求一种永恒理想的客观世界,忽视了客观世界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只是以静止的概念与推理的方法来设计不受时空制约的建筑。显然这样的思想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他的晚期把建筑美学与理想形式的美学思想作为主要的追求,这和他早期反对形式主义的建筑宣言是相悖的。所以,现代建筑的发展必然会偏离密斯的理性主义道路,向着时代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然而,作为现代建筑的一代大师,密斯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创作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第三节弗兰克·劳埃德·莱特.zyzl.. ..生平简介弗兰克·劳埃德·莱特(FrankLloydWright)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埃文·沙里宁(EeroSaarinen)这样赞道:“如果今天是如同文艺复兴的时代,那么莱特就是20世纪的米开朗琪罗。”(图2-9)。1867年6月8日,莱特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里奇兰中心(RichardJones)。他的父亲曾是一个巡回牧师,学习过法律、医学,最后当了乡村乐师。他的母亲是个热爱自然的乡村教师。他生长在一个充满了艺术情趣的家庭中。有两件事情深刻地影响了莱特的一生。一个是伴随他整个童年的弗劳贝尔积木,另一个是在詹姆士舅舅农场度过的生活。从这些经历中,莱特不仅初步形成了设计的原则和哲学理念,而且奠定了对待自然、对待生活的态度。1886年,莱特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土木专业方面的知识(当时该校还没有建筑系),同时在课余时间作制图员,学到了许多实际工程知识。三年后他只身独闯芝加哥,进入莱曼·希尔斯比(JosephLymanSilsbee)事务所工作。这是他作为一名建筑师的起点。他的第一个建筑是希尔沙特家庭学校。后来,由于对沙利文(L.Sullivan)的青睐,莱特转入艾德勒和沙利文事务所。莱特在此十分勤奋,大量的设计实践使他羽毛渐丰。1893年,莱特离开了沙利文事务所,和科文(CecilCorwin)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美国当时正处于工业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时候。19世纪末的芝加哥是现代摩天大楼诞生的地方。与芝加哥正在大量兴建的“美国住宅”相反,莱特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态度,认为它不能适应中西部的广阔草原。他的主要设计集中在别墅和小住宅上。他的草原式住宅体现了他的一贯主张:住宅不是陈列品,不是地位的象征,而是审美和功能统一的环境。他的理论的基本点在于创造美国自己的建筑文化。随着住宅设计的成功,莱特开始在公共建筑方面探索反映美国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创作。当时,折衷主义在美国的建筑界大行其道,20世纪的钢结构外面包上了古老的石砌外壳。建筑师为了赚钱而屈从于业主的口味,不假思索地模仿古典建筑。而莱特在这个“商业战胜了艺术”的环境下,依然保持自己的信念。在拉金公司办公楼的设计中,莱特将空间、体量、结构、功能各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并采用了很多当时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如空调系统、全套金属办公设施等。1906年莱特首次访问日本,接触到东方文化和哲学思想,更坚定了他原来的信念。他认为自己是自由精神的代表,是超越社会规约的创造者。这种对当时社会陈规旧俗的反叛精神也表现在他的建筑作品中。由于莱特在建筑上的不断创新,到了30年代他名振欧美,作品在欧洲各国巡回展出。柏林美术学院对他作出褒奖。1941年,莱特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授予的金牌。1959年因病与世长辞。作品赏析威利茨住宅,伊利诺州,1902年威利茨住宅(WillitsHouse)是莱特草原式住宅的典型代表。它座落在平坦的草地上,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林。住宅的平面为十字型,门厅、起居室和餐厅间是灵活分隔,外墙用连续的门窗,打破了旧式住宅.zyzl.. ..的封闭性。在建筑造型上,坡屋顶延伸很远,形成了深深的挑檐,在墙面上投下了大片的阴影。这种长屋檐、连排窗、水平装饰带和勒脚,形成了以横线为主的构图,给人舒展而安定的印象。这类住宅带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但突破了原先的封闭感。草原式住宅适合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区的气候和人口状况,在用地紧张、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则不太适用(图2-10)。拉金公司办公楼,纽约布法罗市,1904年拉金公司办公楼(LarkinBuilding)是一座砖墙的多层办公楼,位于工厂区内。为了避免外界的噪音和烟尘,莱特塑造了一个封闭的主体,外表高耸冷漠,内部是一个四层跑马廊围合的大办公空间,顶部为天窗采光。大楼的造型简洁有力,以清水砖墙为主,少装饰。这和当时的折衷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在拉金办公楼的处理手法上颇为新颖,这种观念对欧洲的建筑师也有很明显的影响(图2-11)。帝国饭店,日本东京,1915年1915年,莱特应邀到日本设计东京帝国饭店(ImperialHotel)。莱特在日本进行了考察之后,决定以日本国的传统感情来进行创作,而不是因循守旧。他希望用现代的工业技术使日本得到安全而完美的建造方式。日本建筑在当时遇到的最严重的挑战是抗震要求。莱特和结构工程师PaulMuller选用了一种浮筏基础和悬臂结构相结合的形式。对于建筑设计,莱特从平面到立面,从家具陈设到环境设计无不是经过精心推敲的。1923年东京发生了有史以来的大地震,城市中的大部分建筑物倒塌。东京方面来电曰:“饭店安然无恙地屹立着,就像是您的纪念碑,数以百计的无家可归者受到了维护良好的生活设施的供给。向您祝贺!”(图2-12)。流水别墅,宾夕法尼亚州匹茨堡,1936年流水别墅(KaufmannHouseontheWaterfall)在宾夕法尼亚州匹茨堡的东南郊区,是匹茨堡百货公司老板考夫曼的地产。莱特选中一个地形起伏,周围绿树成荫、溪水畅流的地点。别墅建在小溪上,莱特给他的业主创造了一个“听泉”的生活情趣。虽然工程师们一再提出否定性的意见,莱特凭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据理力争,最后总能使建筑和结构协调得更妥帖。由于莱特天才的构思和执着的追求,流水别墅获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功,它被誉为“绝顶的人造物与幽雅的天然景色的完美平衡”。(图2-13)。约翰逊制蜡公司总部(JohnsonAdministrationBuilding),威斯康星州建筑基地位于威斯康星州(Wisconsin)拉辛(IncRacine)市,主要入口后退,做成过街楼的形式。办公厅开敞,可容数百人在其中工作。莱特别出心裁地用自承重支柱,数十根白色的上大下小的混凝土柱子组成覆盖系统,上部由直径18英尺的圆盘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空隙用组成图案状的玻璃管填充,让天然光线洒进室内。这个结构和梁柱系统不同,它的形状是从美学出发的,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体验。施工之前,这个前所未有的结构体系引发了争执,莱特只好做了一根样柱进行实验。建成后,前两天参观的人达到三万人。该办公楼使得莱特名声大振(图2-14)。.zyzl.. ..“西塔里埃森”,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1938年“塔里埃森”(Taliesin)是莱特计划创办的类似包豪斯学校的艺术学校,座落在威斯康星州(Wisconsin)斯普林格林(SpringGreen),1911年建成。这是一种全日制的学校,培养全面的人才。他和学生们一起从事维持学校所必须的劳动,自力更生。为了节省开支并更好地把学校开办下去,1938年,莱特在亚利桑那州(Arizona)的斯科茨代尔(Scottsdale)附近的沙漠上于建立了冬季使用的总部,称作“西塔里埃森”(Tal-iesinWest)。西塔里埃森座落在麦克道尔山下的一个高地上,方圆800公亩,视野广阔,色彩绚丽,岩石磷峋,宛若世外桃源。由于气候炎热,少雨水,所以西塔里埃森的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本地开采的石块和水泥筑成厚重的矮墙和墩子,上面用木料和帆布遮盖。这种不拘形式,粗犷豪迈又充满野趣的建筑群,看上去就像沙漠中的植物,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图2-15)。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1959年这个美术馆(TheGuggenheimMuseum)(图2-16)从方案到建成历时16年,此时莱特已经去世。博物馆座落在纽约第五号大街上,用地约50×70米。建筑主体是一个上大下小的螺旋形建筑,内部高约30米,周围是盘旋而上的坡道。美术作品沿坡道陈列,观众边看边上(或下)。螺旋形的博物馆是莱特的得意之作,然而对于美术展览的功能要求来说,却不甚方便。建筑思想和历史评价莱特把自己的建筑称为“有机建筑”(Organicarchitec-ture)。他认为“有机”就是内在的,整体的,和环境协调的。他对柯布西耶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一说法深恶痛绝。莱特的青年时代在19世纪度过,他深爱着旧式的以农为主的社会方式。因此,他厌恶拜金主义、市侩哲学和大城市。这也是他所服务的对象相对狭窄的原因。他的作品多是富人的别墅、宗教建筑和文化建筑。但就建筑艺术领域而言,他是20世纪的浪漫主义者和田园诗人,他的作品是建筑史上的一笔财富。莱特一生从事建筑活动近70年,建成的作品有400多件,出版了几十种著作和论文集。他的影响不仅当时遍及欧洲,就是在当代的建筑潮流中,他的作品还是为人所乐于称道的。这是因为他有许多正确的预见,例如对城市集中的批评,对摩天楼的综合使用,关心中产阶级甚至工人的住房,强调因地制宜,尊重当地文化和环境等观念。他一生的建筑实践是全世界的宝贵遗产。第四节勒·柯布西耶生平简介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旗手,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从二十年代起,他不断以推出新奇的建筑观点和建筑作品以及大量未能实现的出人意料的方案设计(图2-17)。1887年柯布西耶出生在瑞士,父母都是制表业者。他曾在钟表技术学校学习,后来从事建筑。1908年,他到巴黎在著名建筑师贝瑞处工作,后来又到柏林的贝伦斯事务所工作。贝瑞以运用钢筋混凝土而著称,而贝伦斯则以工业建筑而见长。两位建筑师对柯布西耶日后的建筑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柯布西耶到地中海一带周游.zyzl.. ..参观,对古代建筑遗迹和地方民间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没有受到正规的学院派的建筑教育,首先接受的是当时美术界的立体主义思潮,所以他注定一开始就走上了新建筑道路。1917年柯布西耶移居巴黎。1920年,他和一些新派艺术家合编了《新精神》杂志。他在此刊物上发表了许多鼓吹新建筑的文章,1923年将其汇总出版,名为《走向新建筑》。这个出版物与其说是一本书,还不如说是一本宣传手册,内容激进甚至有些狂热。柯布西耶借此激烈地否定十九世纪以来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的建筑。“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就是在此时提出的。柯有西耶早期的建筑风格倾向于理性主义。他的想法有时超前到无法被当时的普通人(尤其是官方)所理解和接受。但是他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建筑向前发展。柯布西耶后期的风格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他的这种转变使他原先的拥护者和追随者迷惑,却为新一代建筑师所推崇。勒·柯布西耶贵在一生都在探索创新,所以深受后人尊敬。1965年,这位勇士去世,享年78岁。作品赏析萨伏伊别墅,巴黎,1928年至1930年萨伏伊别墅座落在巴黎附近,基地大约有12英亩。从远处看,别墅更像一个立体主义的雕塑。它的各个形体都采用了圆、长方形等简单的几何形体。建筑平面很方正,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三面有独立的柱子,中心是门厅、车库、楼梯和坡道以及仆人用房。二层是主要用房,三层为主人卧室和屋顶平台。在这个设计中,体现了柯布西耶所说的“新建筑的五个特征”:底层独立支柱;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立面。更令这个设计不同寻常的是,它的外型轮廓如此简单而内部空间又如此复杂,好像一台复杂的机器——柯布西耶所说的居住的机器(图2-18)。巴黎瑞士学生宿舍,1930年至1932年建在巴黎大学区的学生宿舍楼主体五层,底层敞开,以混凝土为结构,二层以上用钢结构和轻质墙体。南立面上,2~4层全部为玻璃墙,5层为部分实墙。北立面上是规律的小窗。在这座建筑的设计中,柯布西耶特别注意采用对比的手法,如玻璃和实墙、直线和曲墙、大和小、高和矮、材料与颜色间的对比等。这些手法使建筑物的轮廓富有变化,造型很生动。这种平直的高层加上自由的低矮群房的做法常常被后来的建筑师所效仿(图2-19)。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日内瓦,1927年1927年国际联盟为建造总部征求建筑设计方案。方案包括理事会、秘书处、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馆等用房。柯布西耶和皮埃尔·让勒亥(PierreJeanneret)合作的方案受到了革新派的热烈支持和保守派的坚决反对。他们的设计把交通、朝向、音响、通风、停车等功能问题放在首位,体形上突破了传统的格式,显得轻巧而新颖,并且符合造价要求。柯布西耶的方案通过了一选,却在最后政治家的裁决中落选。然而入选的四个方案却都在造价上不合格。这次竞赛的失利不是因为设计方案本身的重大缺陷,而是因为新的建筑风格还没有被官方所接受。马塞公寓大楼,1946年至1957年.zyzl..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面临着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出于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柯布西耶积极地探索集体住宅的设计。1946年开始,他在马塞郊区设计了一座大型公寓式住宅。建筑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7层,平面为165×24米的长方形。柯布西耶精心设计了23种户型,主要是跃层式布置,每家有单独的小楼梯通上面一层。这样每三层设一条公共走廊即可。大楼还设有商店、洗衣房、幼儿园、旅馆等公共设施,生活十分方便。通过17层的坡道可上屋顶。屋顶上设有健身房、儿童游戏场和放映设备等。在立面处理上,柯布西耶一改工业化和机器美的追求,转向粗犷而朴实的雕塑感。这种做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马塞公寓是柯布西耶思想中现代城市的理想“居住单元”。虽然没有推广开来,但仍然是一种具有创见的作品。朗香教堂,1950年至1953年朗香教堂(LaChapelledeRonchamp)是一个谜。柯布西耶在这个作品上风格的转变令人难以捉摸。小教堂座落在孚日(Vosges)山区的一个小山顶上,四周是河谷和山脉。教堂的平面非常自由,几乎全是不规则曲线。立面上的窗洞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似乎随意得很。引人注目的巨大的屋顶由东向西倾斜,边缘处向上卷曲。各个立面都相差很多,难以想象出其他立面的摸样。柯布西耶声称灵感来自“听觉器官”,人要和上帝之间“对话”。这个设计震惊了建筑界。柯布西耶的确是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更新的。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他的作品已经和早期的理性主义越来越远(图2-20、2-21)。昌迪加尔法院,印度旁遮普,1956年50年代初,印度旁遮普在昌迪加尔要建一个新的省会城市。昌迪加尔位于喜马拉雅山下的干旱平原上,近期规划15万人,以后是50万人。柯布西耶为该城作了城市规划和行政中心的建筑设计。规划采取棋盘式道路系统,政府建筑自成一区,包括了议会、省长官邸、高等法院和行政大楼,呈品字形布置。高等法院最先建成。为了达到降温的目的,建筑主体用长一百多米的钢筋混凝土顶棚罩住,剖面呈V字形,前后上翻,这样即可遮阳,又能通风。法院没有设入口,用三个高大的柱墩权作门廊。立面混凝土裸露,巨大的遮阳板给人一种压倒一切的气势。这些建筑被人们称作“野性主义”作品。这是柯布西耶的又一转变(图2-22)。历史评价勒·柯布西耶涉及的建筑活动范围广泛,远远超过了其他的三位大师。20年代初,他坚决主张从保守的学院派中解脱出来,号召向工程师学习,并带头创造了新的建筑形象,表现新时代的精神。他给近代建筑下了一个定义,至今仍有影响:支柱、天台花园、开放的平面、横窗、自由的立面。在现代建筑师中,他是第一个认真探索现代大城市规划问题的人。他站在发展潮流的前列,启发和影响了一代建筑师,对建筑和规划的现代化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50年代后期,他从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转向为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他的这种转变正反映了战后西方艺术潮流的转变,他仍然被新一代建筑师奉为旗手。柯布西耶以自己的建筑理论和实践极大地帮助本世纪初的新建筑运动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又在规划、建筑、材料、结构等方面不断进行着独特的探索和创造。柯布西耶可以说是本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建筑师之一。.zyzl.. ..第五节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生平简介1883年,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a)出生在柏林,父亲和叔父都是德国著名的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从小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年时期他在柏林和慕尼黑高等学校学习建筑。1907年至1910年在柏林著名建筑师贝伦斯事务所工作。1911年,他和梅耶尔(AdolfMeyer)合作设计了法古斯(Faguswerk)鞋楦工厂。格罗皮乌斯是建筑师中最早主张走建筑工业化道路的人之一。他认为现代建筑师要创造自己的美学章法,“通过精确的不含糊的形式,清新的对比,各种部件之间的秩序,形体和色彩的匀称与统一来创造自己的美学章法。这是社会的力量与经济所需要的”(图2-23)。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威玛筹建国立威玛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格罗皮乌斯担任校长。包豪斯的目的是将艺术和工艺结合起来,以此解决工业革命所产生的问题。格罗皮乌斯认为,“必须形成一个新的设计学派来影响本国的工业界”。学校的新方针是:1)设计强调自由创造,反对因袭模仿、墨守陈规;2)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3)强调各门艺术间的交流融合,提倡向绘画和雕塑艺术学习;4)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素质;5)学校教育和社会生产相联系。在格罗皮乌斯的主持下,一些激进派的艺术家到包豪斯任教,丰富和开阔了建筑设计的思路和手法。逐渐,在包豪斯产生了一种新的工艺美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特点是: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灵活多样。20年代格罗皮乌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包豪斯校舍。由于德国法西斯的得势,包豪斯学校被认为是俄国布尔什维克渗透的工具,处境艰难。1930年密斯·凡德罗接任格罗皮乌斯的校长职务,迁校柏林。1933年学校被迫关闭。离开包豪斯之后,格罗皮乌斯在柏林从事建筑设计和研究工作,尤其是研究居住建筑、城市建设和建筑工业化问题。希特勒上台后,格罗皮乌斯于1934年离开了德国,来到伦敦。在和英国建筑师马克斯威尔·福莱(MaxwellFry)的合作中,设计了一些中小型建筑。1937年格罗皮乌斯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任教授和建筑学系主任,从此居留美国。1945年他邀请了一些知名建筑家,共同组织了TAC——建筑师合作协会。这个机构的作品有纽约泛美航空公司大厦(1958年)、巴的摩尔的OhebShalom教堂等。他在美主要进行建筑教育活动。1969年去世,享年86岁。作品赏析模范工厂和行政大楼,1914年继法古斯工厂之后,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又合作了模范工厂和行政大楼。建筑为对称式,正面是砖墙,而侧面的圆楼梯全部是玻璃的,显得格外轻巧。这是第一间用透明材料作建筑的主题。虽然现在看上去没有什么新鲜的,可在当时却有划时代的意义(图2-24)。包豪斯校舍,1925年包豪斯校舍是学校1925年从威玛迁到德骚后新建的,包括教室、车间、办公、礼堂、宿舍等建筑,建筑面积大约一万平方米。格罗皮乌斯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出发,设计了一个不对称建筑。校舍的各部分在大.zyzl.. ..小、高低、形状和方向上都不尽相同,是一个多方向、多体量、多轴线、多入口的建筑物。这些特征在以前的公共建筑中是很罕见的。校舍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是砖墙承重,钢筋混凝土平屋顶,双层钢窗。格罗皮乌斯抛弃了雕刻、柱廊等附加的装饰,和传统的公共建筑相比,外型朴素而有变化。这是因为利用了建筑本身各个要素,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特点,在经济而周到地解决了实用功能的前提下,从建筑艺术上取得清新活泼的效果。包豪斯校舍是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图2-25)。英国平顿乡村学院,剑桥,1936年英国平顿乡村学院(VillageCollege,Impington)是在英格兰建造的第四所乡村学院,位于剑桥,由格罗皮乌斯和英国现代主义流派建筑师弗雷合作,在剑桥教育部长亨利·摩利斯的参与协作下完成。大会议厅右侧部分为两层建筑,其余均为单层。整个平面像一个反写的“之”字,入口位于“之”字形的头部,右侧即为会议厅,左侧是成人娱乐活动场所。建筑立面耐人回味,10个突出的窗户在颇具动感的弧形墙面上投下富有韵律的阴影。建筑设计注重内部功能,外观平实无华,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图2-26)。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49年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HarvardGraduateCenter,Cam-bridge,Mass)位于美国麻省哈佛大学校园北部的一块楔形用地上,由格罗皮乌斯主持下的建筑师协作组设计。研究生中心包括7栋学生宿舍和一座公共活动楼,后者设有交谊厅和餐厅。8个建筑单体散落于基地,构成了形状各异的庭院,互以走廊相连。建筑群构图自由,空间流动开敞,虚实相应,既维护了哈佛校园的空间布局风格,又有创新。研究生中心处处体现了格罗皮乌斯所追求的精致,造型简洁优雅,被国内建筑界称为“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建筑思想及历史评价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格罗皮乌斯就开始陆续提出了自己的建筑观点,他的思想从20年代到50年代在各国建筑师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认为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必须创造这个时代的新建筑。“旧社会在机器的冲击之下破碎了,新社会正在形成之中。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重要的是不断地发展,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表现方式,决不是形式地追求‘风格特征’。”1910年,他提议建立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的机构,指出用相同的材料和工厂预制件可以经济而快速地建设住宅。他的远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变为现实。建筑要进步,就必然会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格罗皮乌斯主张坚决地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进行论战。他提出“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地前进。”他形象地把这种关系比喻成“现代建筑不是老树上的分枝,而是从根上长出来新株。”在设计原则和方法上,20年代和30年代间,格罗皮乌斯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首位。他认为这才是新建筑的特点。他的观念并非一成不变。他从国际式逐渐转向注重人们精神上的满足,这也是符合第一次大战到第二次大战的时代的发展变化的。从根本上说,他从未轻视建筑的艺术性,只是功能、技术和经济要素的制约下,侧重不同.zyzl.. ..罢了。格罗皮乌斯所创建的包豪斯学校是建筑界一项具有革命精神的创举。它的活动和提倡的精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们认为这里是进步的和革命的艺术潮流的中心。包豪斯学校无疑给建筑界吹来一股强劲有力的新鲜空气,它的精神启发并影响了一代建筑师。从30年代起,格罗皮乌斯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是公认的新建筑运动的奠基人和领导人,各国的学术机构纷纷授予他学位和荣誉称号。格罗皮乌斯不愧为现代建筑史上十分重要的建筑革新家。第三章第二代现代建筑师第一节世界现代建筑的创造者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诞生了一种新的国际性的新建筑,其革命性的特点是严谨而解析化的功能主义以及为人类服务的热情。1919年,德国威玛(Weimar)建立了包豪斯设计学校,建筑师是华尔脱·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他是功能主义的最佳宣扬人。法国的勒·柯布西耶则扮演了传教者的角色,发表了许多关于现代建筑设计的论文。然而,走过现代主义的狂热进行回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尽管现代主义者着眼于社会性目标和人类实用的观点上,不幸的是,他们的作品缺乏人性的表现;尽管他们的作品具备科学性和革命性,但是缺乏个性;尽管他们的作品具备实事求是的合理性,但是缺乏了艺术上的特质。30年代的建筑已经达到了20年代所提出的目标,即趋向多样化发展,但是因为政治因素的影响,并非每个国家都有相同的结果。1931年前苏联为苏维埃宫举行的国际性设计竞赛中,入选作品没有一件是出自像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或孟德尔逊(ErichMendelsohn)之类的手笔。1933年斯大林宣布:所有的现代艺术都是“退化的中产阶级艺术”,必须加以制止。希特勒则认为,“现代艺术是布尔什维克(Bolshe-vik)的艺术”,德国政党为了体现帝国的辉煌,在建筑方面走向了装饰性的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同样,在法国和意大利,纪念性的新古典主义成为官式建筑的主流。与此同时,瑞典和芬兰成了现代建筑的先锋。新一代的建筑师沿着前辈的足迹而来,但他们并不满足与既有的风格和手法,而是试图创造一种印有自己标志的建筑—具有个性的建筑。1930年建筑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根本上影响了现代运动的基础,并且扩展到美学的领域。这个变革牵涉到建筑的空间、造型、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我们将20年代后期的建筑称为“国际式样”(InternationalStyle),而将1930年划分为第二代建筑师的崛起。1930年以后,现代建筑从德国、法国、荷兰迅速向其他地区扩张,如芬兰、瑞典、英国、捷克、意大利、西班牙、等中欧各国,更远足到巴西、美国和日本,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式建筑的发展。然而各国的气候、地理、风俗习惯等尽不相同,加强了建筑模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由于客观条件导致的,而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刺激而显现出来。第二代建筑师不是同第一代建筑师决裂,而是在延续和改进20年代的建筑手法、技术和造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地方色彩。这一代建筑师包括阿尔瓦·阿尔托、马歇尔·布鲁莱、菲利浦·约翰逊、丹下健三、埃文·沙里宁等。他们强调地方性的特色,主要表现为用当地的材料,追求一种乡土化的建筑。尽管受到了兴起的法西斯的制约,现代运动依然向前发展和完善着。第二节阿尔瓦·阿尔托.zyzl.. ..生平简介阿尔瓦·阿尔托(Alvar.Aalto)于1898年2月3日出生在芬兰中部,从小生长在乡村,自然环境的熏陶是他日后创作力的源泉。他的才华不仅局限于建筑设计,还涉及家具、纺织品、玻璃器皿等工业设计。以及居住、城市、区域设计的广阔的设计观念(图3-1)。在新建筑运动发生以前,北欧就拥有深远的建筑传统。在所有欧洲国家中最特殊的芬兰,因为是文明传播的终点,又是东西方影响力的交汇处,所以就更具民族特色。20世纪芬兰成为了独立自由的国家,民族自觉与文化的认同达到最高潮,强烈的国家意识促进了建筑界致力于追求能够代表芬兰的建筑造型。阿尔托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孕育出的建筑师。芬兰人对建筑师的尊重和公平竞争的机制使阿尔托有机会在欧洲和芬兰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他对人性的关怀、对空间、对材料的尊重使他的建筑内涵不断深入。他将传统的芬兰艺术与现代的工业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国际性的新建筑语汇,不仅符合功能主义的要求,也表现出许多人文主义的特征,开启了第二代新建筑运动崭新的一页。在他近60年的建筑生涯中,阿尔托不断地向自己的极限挑战——这正是他个性的伟大之处。作品赏析阿尔托的建筑事业开始很早,当他仍然是一名学生时,就为他的双亲在家乡设计了一幢住宅。20年代初,他首次获得一个决定性的机会,就是设计展览馆。此类设计的最大要求是创造视觉上具有戏剧化效果的空间。阿尔托则充分表现了他在此的独到之处,他的才能在巴黎世界博览会(1937年)、纽约世界商展(1939年)和威尼斯双年展(1956年)的芬兰馆的设计上表现非凡。芬兰馆,巴黎世界博览会,1937年1937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芬兰馆是一首木构架的诗篇。屋柱由四根圆木组成,屋面除了玻璃外,其余均饰以细部优美的圆木条,构成具有动人质感的墙面,四周是斑驳的树影;内部是可供展览用的中庭,天然的光线使人感到格外亲切。对于参观者而言,这座建筑尺度近人,自然清新,与流行一时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相比,更显得明快,富有吸引力(图3-2)。芬兰馆,纽约世界商展,1939年1939年的纽约世界商展的芬兰馆被限制在一个长方形的地段上,而阿尔托的设计却远远超出了地段的局限,采用了更为强烈的造型手段,更加自由的进行内部空间设计。自下而上向外倾斜的木制屏围,以自由的曲线形状围合成一个逐层出挑的内部空间,共有三层,所覆盖的构架也是倾斜的,强调了空间的连续感和韵律感,使大片的墙面更加生动。阿尔托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他发展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令人激动的几何形的内部空间(图3-3)。自从埃文·沙里宁(EeroSaarinen)从芬兰移居美国之后,阿尔托成了建筑界的新星。不到三十岁,他有四项作品在竞赛中获奖并得以付诸实现:农业合作社、土库(Turku)报业大楼、威朴里(Viipuri)地方图书馆、派米欧(Paimio)疗养院。威朴里地方图书馆,1927年至1934年.zyzl.. ..威朴里地方图书馆的设计因其反传统不妥协的现代手法惊动了神父而耽搁了相当一段时间,从一个侧面证明阿尔托的设计充满着创新与叛逆:平面大胆而简洁,尤以采光、天花、墙面、书架的处理而著称。建筑分为两部分,前面的是一层的大厅、讲堂和位于二层的会议室和讨论室,使用大扇玻璃窗面,建筑通透轻盈;后面的图书部门则使用屋顶采光,完全没有开窗洞,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阿尔托利用高差来分割空间,尤其是讲堂中讲台部分的墙面与天花做成波浪状,实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巧妙的结合,收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效果(图3-4)。肺结核疗养院,派米欧,1929年至1933年阿尔托的肺结核疗养院与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以及柯布西耶在日内瓦设计的国际联盟大厦,被尊为与现代建筑兴起息息相关的三个经典之作。疗养院为中等规模,设计出发点在于照顾病人每日的起居生活。平面略成H型,六层的病房部在入口右翼,左翼为“旅馆部”的交谊厅和餐厅,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在另一幢独立建筑物内。整体造型简洁单纯,在同时的北国建筑中无出其右,阿尔托借用欧洲早期现代建筑现成的造型语汇,投入了新建筑革命的行列。他运用了白色的外墙和水平连续窗,但并不执迷于造型,他将重点放在尝试功能单元的分化和连接,力求合理的平面设计,以及追求简洁的功能的细部处理。基提恩(SigfriedGiedion)在《空间、时间、建筑》一书中说,只有置身其间时,方能体验出此建筑物“空间、时间”的设计观念以及与土地和附近林木的密切关联(图3-5)。麦芮尔别墅,1938年至1939年阿尔托设计的“麦芮尔别墅”与赖特的落水山庄(FallingWater)、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VillaSavoie)、密斯的土根哈特住宅(TugendhatHouse)齐名,同为时代的杰作。麦芮尔别墅的成功之处在于提供了一个适当的建筑来从事悠闲的活动,反映了轻松的氛围。平面分成起居和服务两部分,伸出的长廊与浴室相连,并有一个形状自由的小游泳池。除了精心的细部设计,阿尔托的成功还在于开敞的平面、自由流动的空间、纯粹的结构体(图3-6)。苏尼拉工厂,1936年至1939年阿尔托在苏尼拉(Sunila)的工厂与住宅设计中,显示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并发展成一种有关住宅设计的完整的哲学。芬俄之战的议和,迫使芬兰政府割让开瑞利亚省,并需要重新安排约1/5人口的衣食住行。在如此仓促的建设中,阿尔托提出了“成长的住宅”(growinghouse)的概念,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种变化的、生物性的观点,是要充分利用预制技术发展通用的系统,并顺应地形、方位、景观的多样性。1940年阿尔托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在美国,他除了繁忙的研究工作,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Saynat-salo的城镇规划、Rovaniemi的城镇规划、Avesta的中心市规划、Oulu的中心市规划、Nynashaimin的城镇规划、Imatra的区域和中心市规划。贝克之家,麻省理工学院,1947年至194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任教期间,阿尔托设计了一栋学生宿舍——贝克之家(BakerHouse)。为了避免一般宿舍的单调与拥挤感,在卧室的安排、形状、容量上进行变化,并在楼梯等竖向空间上做文章。弯曲的砖.zyzl.. ..墙削减了长条形建筑的延续感,并使得在不同的角度上都可以观赏到查理士河的景色(图3-7)。大战结束后,阿尔托回到芬兰。从1948年开始,他参加了一系列的设计竞赛,并囊括了每次的首奖,令人惊异。50年代是阿尔托的黄金时代。由于缺乏钢筋混凝土等建材,国际式的白色建筑被砖砌建筑代替。此时的重要作品有:Pen-sion银行、Otaniemi工科大学的校区设计、S3yn3tsalo的镇公所、Malmi的墓园规划、Jyv3skyl3教育大学。赛娜莎罗镇公所,1950年S3yn3tsalo位于芬兰中部,是Peiyanen湖中的一个小岛。建筑物呈四合院式平面,位于一个多岩石的基地上,树木环绕。人们必须拾阶而上,到达四合院的中院才能进入建筑的各部分。办公室、图书馆、宿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趣的是议会堂的座椅设计,共分成三部分:最前部分的最舒适且有靠背,最后面的最简单且无靠背——也算是建筑师鼓励民众参与政治的小把戏。当居民走出议会场所时,首先看到的是图书馆——知识的殿堂,然后是庭院——自然世界,最后步入城市之中——现实生活。这层层的过渡关系无不体现了建筑师匠心之所在(图3-8)。60年代开始,阿尔托再次在国际上活跃起来,他的作品散布在世界各地,如瑞典Gothenburg市政厅和海关建筑,法国为路易斯·咯瑞设计的住宅、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艺术博物馆和邮电大厦、德国Wolfsburg的文化中心以及丹麦Aal-borg的艺术中心。1947年,阿尔托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艺术博士;1955年,成为法国艺术学院的院士;1957年,荣获英国皇家建筑学会金质奖章。历史评价二次世界大战前,住宅的工业化是建筑师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平价住宅生产的合理化,在德国产生了大规模的住宅区,在美国则促成了住宅预制的技术的进步。阿尔托接受了“住宅规划是社会政策的工具”的观念,但是本能的反对庞大而制度化的制造。在阿尔托的思想中,住宅比机器复杂多了,(柯布西耶曾经说“住宅是住人的机器”),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房子更多地包容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它的性质与汽车完全不一样,怎么能整体地大量建造呢?只有门窗、机械设备、构件等适合进行标准化生产,而建筑设计需要保持自由。值得一提的是阿尔托在家具方面的设计。他将区域色彩融和进机械制造的过程,用现代的表现方式来反映时代的精神,因而获得了大众由衷的喜爱。阿尔瓦·阿尔托的历史性的贡献还在于他对新、旧事物的平衡。他对照自然与人工,结合人类的行为、环境、建筑,向世人展示了民族特色和艺术、时代并非相悖。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与生活的欢愉,体验到造型、空间方面的新的感受。他的建筑不仅是实用的,而且还具有深刻的内涵与想象,所以更容易启发后者的创造力。同时也以他的作品有力地批驳了那种时代感与民族特色相互排斥的错误想法,和认为对传统只知简单套用的懒惰的做法。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阿尔托以建筑为工具,满足他的国家、新兴工业阶层,甚至全人类的需要。第三节菲利浦·约翰逊生平简介1906年7月10日,约翰逊出生于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是律师的.zyzl.. ..儿子(图3-9)。1923年,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希腊文。然而,五年后的埃及、希腊之旅及1930年的欧洲之行,激发了年轻的约翰逊对现代建筑的热情。于是,他积极主动地参加了1932年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现代建筑展览会的组织工作,热情地投入了正在兴起的现代建筑的宣传运动。此馆对新思潮的引入有着非凡的贡献,1935年分别为芝加哥学派、柯布西耶举办展览,1938年又办了阿尔托展和包豪斯展。他主动提出并与希契柯克(Henry-RusselHitchcock)合写了《国际式——从1922年以来的建筑》一书。这是第一本将欧洲大陆的新建筑系统地介绍给美国民众的书。配合书的出版,在约翰逊的策划下,博物馆曾举办了一次展览,他和希契柯克选出八个杰出的现代建筑展出,包括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密斯的巴塞罗那馆、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也欧德(J.J.P.Oud)在荷兰霍克的住宅作为代表。由于国际式对美国而言还是舶来品,美国的代表是莱特、纽楚拉(RichardJosephNeutra)、芝加哥的包曼兄弟(BowmanBrother)和傅德(RaymondHood)。国际式是20世纪20年代起源与欧洲的建筑新风格,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荷兰的欧德、法国的柯布西耶是此运动的领导人。国际式的特征是完全没有装饰,平屋顶,带形窗,钢骨架,混凝土结构。现在,“国际式”一词已经被广泛接受,几乎成了现代主义的代名词。在经历了一场不甚成功的政治运动之后,33岁的约翰逊毅然决定重新进入哈佛大学进修建筑学,并于1943年取得了硕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研究院的日子里,约翰逊往往需要做两个方案:一个是为了交卷得学分,另一个是他认为应该设计成的那种样子。也许,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妥协的精神从那时起就开始了。约翰逊的第一个实施了的设计是他在坎布里奇为自己盖的一幢住宅。1945年,他在纽约开办了自己的事务所。1954年,密斯指定约翰逊为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Building)的设计合伙人,负责主要空间四季餐厅的室内设计。其时,约翰逊已然从密斯的信徒开始转向了对现代主义的怀疑和否定。约翰逊在休斯顿圣汤姆斯大学的第一幢建筑是他旧时代的终结。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建筑潮流急剧地发生着变化。约翰逊走向了“历史主义”、“古典主义”和“功能折衷主义”。同约翰·伯吉(JohnBurgee)的长期合作,对约翰逊而言是如虎添翼。这期间,他们完成了大量的高层摩天楼和非办公楼设计。由于约翰逊出色的设计,1978年他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金奖,这是战后第一次颁给一个在世的建筑师。1979年,约翰逊获得了海特(Hgatt)基金会的普里茨凯奖(PritzkerPrize)。作品介绍玻璃屋,康涅迪克州新迦南,1949年在20世纪杰出的建筑中,约翰逊的玻璃屋(GlassHouse)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起密斯的很多手法。玻璃屋和密斯的范思沃斯住宅的最大差异在于玻璃屋与地面直接接触,而范思沃斯则有一段台阶。庄园包括了玻璃住宅、客人住宅、游泳池、水榭、地下画室和雕塑陈列室,用地为40英亩(图3-10)。加登格罗夫社区教堂(水晶教堂),加利福尼亚,1980年加登格罗夫教堂(GardenGroveCommunityChurch)位于洛杉矶南,.zyzl.. ..靠近迪斯尼乐园。教堂可容纳3000人,外墙全部是闪闪发光的反射玻璃,得名水晶教堂。建筑利用白色网格状屋架和反射玻璃构成415×207×128英尺的大空间。高质量的反射玻璃仅令8%的光线透进室内,形成一种宁静安详的气氛。圣堂中央的过道上有一个长方形喷水池,直达圣坛。约翰逊的设计满足了业主的要求,他认为这就是人间天堂的象征(图3-11)。潘索尔大厦,德克萨斯州,1976年潘索尔大厦(PennzoilPlace)是约翰逊所谓的雕塑感建筑中最成功的一例。方形地段上布置了对角穿行的步行道,两边是高36层的塔楼。塔楼平面呈梯形,中间几乎接上,形成了上下宽仅10英尺的“一线天”的壮观景象。基地的其余部分是两个直角三角平面的玻璃内庭,呈45度斜面插入塔楼,里面布置了商店、餐厅、绿化,并和城市地下街道网相连。古铜色的大厦为素有“世界摩天楼博览会”之称的休斯敦又增加了出色的一笔(图3-12)。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纽约,1984年约翰逊和伯吉在纽约曼哈顿完成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ATC·THeadquarters)被称作是对后现代方向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建筑主体分成三段,顶部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山花,中上方做了一个圆形的凹口,使大厦看上去很有古典味道;基座高达40米,中间是一个巨大的拱券;中段立面处理参照了二、三十年代的比例,和文艺复兴式建筑很类似。该建筑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和震惊。有人说是“纽约市内最有生气和最大胆的摩天楼”,也有人讥讽是“爷爷辈的座钟”(图3-13)。平板玻璃公司总部,匹茨堡,1984年平板玻璃公司总部(PPGCorporateHeadquarters)座落在宾夕法尼亚州匹茨堡。约翰逊设计了一组建筑,中央是40层的高塔,一边是13层的配楼,其余的为四个5层高的建筑。建筑群围合出一个方形广场,四周是拱廊和商店。因为业主是著名的建筑玻璃生产公司,所以在造型上考虑采用玻璃饰面。又因为周围是低矮建筑,不利于玻璃的镜面反射效果,所以用哥特式风格,主楼和配楼有长而尖的顶,并使立面呈褶皱状,一改玻璃盒子平板的传统形象,使建筑显得分外挺拔壮观(图3-14)。建筑思想和历史评价约翰逊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对建筑艺术的鉴赏力和历史观,以及敢于接受和彻底摈弃各种影响的勇气。菲利浦·约翰逊的理论极其建筑实践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他不仅跨越了现代主义诞生、发展及衰败的过程,而且经历了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尤其令他集褒贬于一身的是他不停地改变某些理论主张与设计手法。然而,不论舆论如何,不争的是约翰逊对当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深远。约翰逊从高举现代主义到背离现代主义的转变不是偶然的。他从第一代大师处学到的不仅是现代主义的手法,更重要的是现代主义的精神。密斯曾经对他说过“与其求新,不如求好”,莱特指导他体会了“第三度空间”。他对于没有个性的现代主义感到了厌倦。因此,他把建筑设计更多地是当作一种艺术创作来进行的。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只是偶然地成了一个建筑师”。“我们不能不懂历史”成为影响了一代人的口号。约翰逊不断地进行着创造,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使.zyzl.. ..自己的作品始终充满活力,走在时代的前列。也许,这才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吧。第四节马歇尔·布鲁莱生平简介马歇尔·布鲁莱(MarcelBreuer)于1902年出生在匈牙利,父亲是一位医生。布鲁莱十八岁只身前往维也纳求学。当他听闻德国成立了一个富有革命性的包豪斯学校,即转入该校。包豪斯是威玛艺术工艺学院与威玛美术学院于1919年合并而成,格罗皮乌斯任首任校长。包豪斯的目的是将艺术和工艺结合起来,以此解决工业革命所产生的问题。(图3-15)布鲁莱在包豪斯如鱼得水,在家具设计上,他所用的简明的形式、对人体形态学的研究,都使他声名大嘈。这位优异的毕业生被留校任教,23岁就成为包豪斯家具部主任,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迫关闭,布鲁莱移民伦敦,与约克(F.R.S.Yorke)合作。这一年,在Harnischmacher的威斯办顿邸寓(WeisbadenHouse)是他的处女作,特点是平屋顶、大窗面、高梁、材料对比,门廊延伸到户外。1937年,格罗皮乌斯邀请布鲁莱出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在短短的数年间,布鲁莱培育出许多杰出的学生,如贝聿铭、强汉生(JohnMacl.Johansen)、鲁道夫(PaulRudolph)。同时,格罗皮乌斯和布鲁莱在麻省剑桥成立事务所,直至1941年结束。布鲁莱最伟大之处是他对于空间的概念。他认为任何形体都离不开希腊哲学家Empedocles的土、气、火、水四个要素。“建筑作品的艺术性,存在于此基本元素形式的组合中。”1943年,布鲁莱创造了双核心式住宅(BinuclearHouse)。他认为机械化使人更渴望回到家后的休闲。所以他的住宅设计分为两个区域:起居活动空间和睡眠空间,二者以门厅连接,平面呈H形。这类形式以长岛的GellerHouse为代表。此外还有长方平面住宅,代表是康涅迪克州的Litchfield的GagarinHouse。除了住宅设计外,布鲁莱还进行了多项宗教建筑设计。如圣约翰大教堂,Benedictine修道院,圣法兰西斯教堂。作品赏析都德索尔公寓,瑞士苏黎世,1935年至1936年都德索尔公寓(DolderthalFlats)位于苏黎世东郊的坡地上,四周有树林与湖面。虽然法规与条件苛刻,布鲁莱成功地将公寓建于竖桥(Stilt)上,发挥坡地的特色,底层作门厅与车库使用。公寓外侧设有遮阳设施。布鲁莱认为,“阳光与阴影”是开敞式(openarchitecture)建筑的要素之一,并且是现代建筑的标志(图3-16)。研究生宿舍,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1954年至1957年该研究生宿舍包含了107个单元设计,由于经费紧张,布鲁莱精心设计了五种住宅类型,以避免营房式的一般建筑。住宅分为家庭式的和单身式的,每户一层,家家有花园式阳台,每排房舍均有停车棚。因为是研究生宿舍,所以每个单元都有书房。地段中央留有一个开阔的绿地,四周亲切的尺度,红砖白墙的建筑,形成了难得的邻里氛围(图3-17)。.zyzl..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法国巴黎,1953年至1958年布鲁莱、意大利的奈维尔(PierLuigiNervi)和法国的柴富斯(BernardZehrfuss)共同设计了联合国教科文总部(UNESCO),占地7.5英亩。由于工程庞大,还邀请了一大批著名的建筑师充当顾问:格罗皮乌斯、卡士达(LucioCosta)、柯布西耶、麦克利斯(Markelius)、罗吉斯(Rogers)、沙里宁(EeroSaarinen)。总部由秘书大楼、会议堂、大使楼三幢建筑物构成。秘书大楼有两个人口,实现了人车分流。三翼的交点是交通核心,办公室沿着走廊两侧分布,与会议堂通过SalledesPasPerdus厅相连。由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特殊性,该建筑在满足功能的要求之外,还融合了高度的艺术性:大胆的结构方式、褶板设计、及秘书大楼的遮阳装置都具有纪念性。艺术的创作使得空间更加有个性,如亨利·摩尔的雕塑、米罗的壁饰、柯尔德(AlexanderCalder)的活动雕塑、阿尔普(H.J.Arp)的画、毕加索的壁画和日本风格的花园。对于总部应该是国际式还是巴黎式的,一度困扰着布鲁莱。然而结果是皆大欢喜。大楼的负向空间与前方的芳登诺宫配合良好,充分发挥了直接采光、自然通风的办公大楼特色,并且从选材、用色上,都和巴黎的环境十分协调(图3-18)。圣约翰大教堂,密尼苏达州Collegeville,1953年至1961年圣约翰大教堂是布鲁莱的成功之作,它统辖着周围的景观,以现代工艺和建材表达了人类敬畏神的情怀,具有宏大的气魄。进入教堂,空间由人的尺度逐渐扩展、上升。褶板状的墙面与和天花,给人一种质朴的感受,并突出了祭坛为重点。布鲁莱再次运用“阳光与阴影”的原则,高121尺的钟塔将照射在教堂北面的阳光反射回来,走廊的光影反射使得空间产生另一向度的幻像。人工光线藏在褶板中,使整个教堂沐浴在戏剧化的光线中,却丝毫不见“庐山真面目”。教堂后侧,设一壁龛放置圣母像。与教堂同时兴建的图书馆可藏书二十万册,这200×120平方尺的阅览空间中仅有两根树状支柱,令人惊讶不已(图3-19)。惠特尼美术馆,纽约,1966年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Museum)位于纽约东部,布鲁莱创造了独特的造型与开放的雕塑庭院,这一建筑为他赢得了970年的美国建筑学会最佳设计奖。为了达到欢迎的效果,布鲁莱在入口雨蓬的设计处造型从侧面看像一只鸭子,艺廊一层层向外挑出,减小人口处的尺度。此馆是布鲁莱事务所一系列的雕塑建筑之一,他声称试图创造建筑与雕塑合一的作品。在这一点上他是成功了,但是对于使用者而言,犬牙交错的空间,裸露的灯光设施,并不那么适用(图3-20)。住宅与都市发展总部,华盛顿,1968年住宅与都市发展总部的设计思想是要表达美国当代最佳的建筑思想。它高十层,架在复合Y形柱上,两翼伸展,创造出四个强烈的户外空间。大楼前面的广场地下有三层停车场。总部的外观十分宏伟,气势磅礴,堪称现代建筑的佳作(图3-21)。IBM研究中心,法国LaGaude,Var,1961年法国的IBM研究中心为二层高的建筑物,平面为双Y型,Y形柱结构,将建筑主体架空,使周围的景色融合进来。作品的特色是柱子的形式,.zyzl.. ..每个戟状的三叉又包含了五个窗棂,造型坚固而轻盈,该单元不断重复,形成了强烈的韵律感。1971年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BocaRaton的IBM研究中心运用了同样的手法(图3-22)。历史评价布鲁莱是一位真正的功能主义者,他受到西欧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的影响,设计变得十分“人工化”。他早年的座椅设计就在形式与素材等方面体现了这一点。布鲁莱认为强调功能,不仅是物质的,也是人性与精神的;因为住宅毕竟不是“住人的机器”。建筑不应模仿自然,自然应与建筑有所区别,所以要强调建筑的直线,而不能任意扭曲。他认为建筑的价值建立在建筑物与其内部空间的特质中。布鲁莱的设计原则是:结构与平面同时发展,形式和大样一视同仁,功能、形式、结构、空间同时思考。布鲁莱认为我们不需要创造风格,“建筑既非一种学派,又非一种风格,建筑是进化的成果”。作品可以反映建筑师所受的训练和水平,但是不意味着一定能够表现建筑师的思想。许多难以掌握的因素造成了决策的艰难。如果要反映与改善人生,就要考虑建筑物的差异性,而差异性是由不同的尺度和需求冲突组成。若将众多的形式组合为一体是对秩序提出的极大的挑战。布鲁莱不同意时尚风格,他认为各类建筑应有自己的特色,差异的存在是理所应当的。第五节奥斯卡·尼梅耶生平简介奥斯卡·尼梅耶(OscarNiemeyer)于1907年出生在里约热内卢。1930年毕业于巴拿拜特学院(Barnabite)后,又进入国立艺术学校研究建筑。求学期间,尼梅耶在路西·卡士达(LucioCosta)事务所实习,但是由于尼梅耶经常固执己见,所以这一时期尼梅耶并不突出(图3-23)。1936年柯布西耶在巴西任教育部大厦设计顾问,尼梅耶追随柯布西耶工作了四周,深受其影响。1939年尼梅耶为了巴西参加纽约的世界博览会而赴美,被纽约市长赠予荣誉市民称号。同年,他担任了里约热内卢教育大厦的首席建筑师。1942年,巴西政府在BeloHorizonte郊区规划了一个新的住宅区,设计任务交给了尼梅耶。建筑群沿湖边而设,脱离了风行一时的严肃感和合理性,是尼梅耶转向“风雅”的代表作。1943年尼梅耶赴纽约出任联合国总部大厦的设计顾问。1949年他被美国艺术学院选为荣誉会员。在lbirapuera公园中,尼梅耶设计了一系列馆所:国家馆(1955年)、工业馆(1953年)、艺术馆(1954年)、农业馆(1955)。1955年尼梅耶又为国际重建柏林方案设计了一批住宅,这些住宅与SalAmerican医院一样,以V形柱将房屋脱离地面。同年三月,他创刊Modulo。1963年他获得了国际和平奖。作品赏析OBRADOBECO妇科医院,1937年OBRADOBECO妇科医院是尼梅耶兴建的第一幢建筑。医院临RodrigosdiFruetas湖畔,主体高四层,局部二层,并带有屋顶花园。建筑外观亲切朴实,经济实用。二十年后,尼梅耶在湖对岸建起了SulAmerican医院(1952年至1959年),两个时期的建筑遥遥相对,体现了尼梅耶不同时期的风格(图3-24)。教育部大厦,里约热内卢,1936年至1943年.zyzl.. ..公共建筑较一般性建筑而言更能传达现代建筑的观念,因而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教育部大厦平面为十字交叉,东西向上的低矮的二层楼,南北向上的是十四层,用于各个部门的办公空间,顶层是娱乐和餐饮设施。高层底层架离地面,为市民提供了开放的广场。这一举措对于城市景观和交通有着出乎意料的效果。尼梅耶认为,现代人渴求精神生活,各类艺术应为人类服务。在教育部大厦的周围设有很多的艺术品,包括BrunoGiorgi的雕塑,迈克斯(RobertoBurleMarx)在二层设计的花园,波蒂奈里(CandidoPortinari)的壁画等,体现了尼梅耶对艺术与建筑相结合的追求(图3-25)。荷路桑社区,1942年至1943年荷路桑社区的建筑物包括夜总会、游艇俱乐部、餐厅、小教堂。对于游乐性建筑,尼梅耶不仅考虑满足建筑的娱乐性,还注意把阳光和夜生活最缺乏的自然景观引入建筑,给人们一个全新的感受。一条婉蜒曲折的柱廊将娱乐室、餐厅和剧场联系起来,使空间生动活泼。游艇俱乐部在夜总会对岸,形体舒展,二层的休息室一直延伸到架在水面上的阳台。室内高度有所变化,在外观上打破了矩形的简单构图。圣芳济小教堂是该社区建筑中争议最多的。抛物线的屋面造型运用在现代宗教空间上是不多见的。光线从正立面的遮阳间射入,刚好落在祭坛之间。入口的华盖,一端靠在倒锥体的塔上,一端靠在巨大的薄壳上。几个壳体互相独立又有联系,在四周绿地的衬托下,格外令人注目(图3-26,27,28)。巴西新都,巴西利亚,1956年至1960年巴西内陆占全国疆域的70%,矿产丰富,牧草肥沃,但是人迹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一人。早在19世纪就有开发内陆的设想,提议在内陆中心兴建新首都。这项建设直到1956年尼梅耶任命为柯比斯泽总统的顾问后才得以展开。新都巴西利亚占地37500英亩,位于海拔3500尺的红土高原上,平面略呈三角形,两翼是交会的河道。整个项目由卡士达负责规划,JoaquiumCardozo负责结构,尼梅耶负责主要建筑设计,还有60名青年建筑师助理。在总体规划上,卡士达采用了两个相交的直线轴,象征着十字架。水平轴长8千米,安置居住区;垂直轴长3.75公里,主要安排的是纪念性的行政建筑。轴线交点处是交往中心所在,包括停车场、公共汽车站、娱乐文化中心、银行、商业街等。公路的立体交叉系统有三层,上面二层是慢车道,底层是快车道,并和城外的高速公路联系。火车站旁是工业区,机场位于城市南边。(图3-29)高密度住宅区位于水平轴两侧,每四组为一小社区,社区之间有绿地分隔。每个社区都有各自的教堂、学校、购物中心等。低密度住宅区位于高密度住宅区的外围,再向外是农业带。垂直轴上的行政建筑由尼梅耶统筹,以便达到统一的效果。等边三角形的三权广场上,总统官邸、国会议院、最高法院分别位于三角形的顶端。纪念博物馆存放巴西的珍贵的档案材料,也位于该广场上。总统官邸,又称黎明宫,是一个开发的玻璃屋,大部分空间为国家公务使用,少数空间为总统私人使用。斜坡和环道相连接,人们可以绕屋而行;露台由前后两排22根菱形柱围成,屋前的水池和玻璃立面形成.zyzl.. ..奇异的景观效果。入口处设有Ceshiatti的两件雕塑作品(图3-30)。官邸旁的小教堂,平面是两个半径不等的半圆交锁而成,立面是连续的螺旋面,入口预扬先抑,光线幽暗,但一转弯就面对着祭坛的一束光。这里想顺便一提的是尼梅耶的另外两幢出色的宗教建筑。一个是芳娣玛圣母堂(1959年),另一个是巴西利亚大教堂(1959年)。这两个建筑造型独特,令人充满激情(图3-31,32)。上、下议院被安置在一个平台上,两个半球体议院前耸立着一个H型高楼,平台下有三层,平台上为二十五层,第十一层至十三层之间为过街桥联系。尼梅耶特别关注超越机能的极限,追求清晰的结构,和简洁高雅的风格,受到了一致的首肯(图3-33)。最高法院是一个玻璃和铝的长方体。尼梅耶突破了传统庄严有余的造型,运用宽敞的曲线游廊环绕矩形平面,创造了不同层次、不同品味的过渡空间,柔化了法院形象。1960年4月21日,新都宣告完成,巴西利亚成了规划与设计的典范之一,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图腾。第六节埃文·沙里宁生平简介埃文·沙里宁(EeroSaarinen)出生于芬兰的库尔康卢密城(Kurkkonummi)的一个富有艺术气息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1873~1950),也是芬兰的知名建筑师,他的代表作有赫尔辛基火车站和芬兰国家博物馆,母亲则是一位雕刻家。小沙里宁的家庭条件得天独厚。在这种氛围下,他自幼喜爱涂鸦,对艺术领悟力很强。才12岁的时候,他参加了瑞典火柴公司举办的国际性火柴设计竞赛,获得了第一名。同年,老沙里宁参加了芝加哥论坛报大厦的国际竞赛,取得第二名的成绩。第二年,他们全家移居到美国芝加哥(图3-34)。在美国,沙里宁一家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1932年,老沙里宁接受了金斯乌德女子学校(KingsWoodSchool)的设计,集中他们全家的智慧:父亲作工程主持,母亲负责地毯和窗帘,子女设计装修和家具。1930年,小沙里宁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建筑学,1934年获得了建筑学院的硕士学位。由于他出色的成绩,他得到一笔可观的奖学金,到欧洲旅游两年。这两年的见闻,丰富了年轻人的知识,对他日后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936年,埃文在克兰布鲁克学院任教,并参加了父亲的事务所。1940年他和伊米斯(CharlesEames)合作,参加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家具竞赛,获得两个一等奖,从此成为人们瞩目的对象。小沙里宁真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在1948年的圣路易斯城的杰弗逊国家发展纪念碑的设计竞赛。父子同时参加,但是头奖给予了小沙里宁。这个构思是把纪念碑设计成一个闪闪发亮的巨大的抛物线拱门,1965年建成后,成为该城的象征之一。1950年伊利尔·沙里宁去世,小沙里宁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院士。然而,他在一次脑外科手术后去世,享年51岁。这也是美国建筑界的损失。.zyzl.. ..作品赏析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密歇根州沃伦,1950年至1956年这个汽车技术中心(GeneralMotorsTechnicalCenter,WarrenMichigan)原是老沙里宁接受的庞大的建筑群体设计,后因老沙里宁的作古而转到小沙里宁手中。为了表现通用中心是高精度的大工业企业,他运用了密斯的手法,除了在中心处的圆弧形的壳顶设计会堂,其余的都是简洁而统一的方盒子。为了打破僵硬的轮廓线,他在宽阔的湖面中放置了一个32英尺的不锈钢水塔。在立面设计上,运用了灰色搪瓷板和浅绿色的玻璃幕墙,突出了挺拔明快的现代风格(图3-35)。克瑞斯基会堂和小教堂,麻省理工学院,1950年至1955年克瑞斯基会堂呈三角形,屋顶为1/8球体的钢筋混凝土薄壳。问题出现在结构和形式的矛盾上。因为立面是垂直的玻璃,所以在壳体的支撑处产生了巨大了侧向应力,最后不得不进行额外的处理。拥有128位的克瑞斯基小教堂是和相离不远的会堂风格迥异,采用了欧洲传统城堡的做法,用圆柱形、砖墙和拱券来和会堂纯几何形体对话。不仅如此,周围的建筑都是六层高的矩形体量的房舍,似乎和这两个后来者也“没什么可说的”(图3-36)。IBM研究中心,——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1956年——纽约约克镇,1957年至1961年在罗切斯特(Rochester),业主要求建筑要能适应日后的发展,所以沙里宁将工厂和行政管理布置在九个非对称安排的单元内,这样以后的扩建就可以自由发展,而不会破坏整体感。而在约克镇的研究中心更具吸引力。长达1090尺的立面非常壮观,镜面玻璃的运用不仅减少了运营费用,而且和纯净的体型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图3-37)。杜勒斯机场,华盛顿,1958年至1962年。华盛顿郊区的杜勒斯国际航空站(DullesInternationalAirportTerminal)是第一个为喷射飞机而设计的机场,而且身处国家首都,无疑也象征了政府的形象。沙里宁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将机场设计成展翅状。65尺高的向外倾斜的立柱和向上翻卷的屋面,造就了既宏伟又轻巧的印象。毫无疑问,杜勒斯机场是沙里宁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虽然在他去世后才完成,但还是完全保持了他的创作原意,无愧是划时代的杰出建筑(图3-38)。CBS大楼,纽约,1960年至1964年在CBS大楼之前,沙里宁做过的唯一高层是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沙里宁试图将CBS大楼建成纽约最简洁的摩天大楼。该楼有38层,高491尺,采用混凝土承重墙结构体系,玻璃为镶嵌式。大楼的广场低于街道,用下沉的手法来限定空间。除此之外,大楼从上至下浑然一体,甚至取消了入口标志。这再度反映了沙里宁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第七节S·O·M(Skidmore,Owings,andMerrill)S·O·M简介S·O·M的崛起具有其时代的意义。1933年当斯奇德摩(LouisSkidmore)任芝加哥博览会的设计师时,结识了欧文思(NathanielOwings)。1936年他们开始搭档合作。1937年在纽约成立事务所,1939年任职工程公司的美里尔(JohnMerrill)加入到他们之中。十年之后,.zyzl.. ..W.S.Brown、G.Bun-shaft、R.W.Cutler和J.W.Severinghaus也加入进来。他们的事务所除了纽约、芝加哥和OakRidge的事务所外,还遍及洛杉机、波特兰和奥勒岗。S·O·M的成功秘诀在于能够充分地掌握现代的科技文明,以及不断地在形式上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它发展出一个组织的运作方法。各个设计领导人并没有上下从属的关系,而是在分组的工作中能自由的发挥专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他们带来第一件真正庞大的工作:曼哈顿规划。虽然战时的生产状况并不是那么乐观,但是这项工程所具有的都市意义,再加上之前的工作经验,使得他们有能力承担许多民间团体的设计业务,并因此和政府建立了联系。他们的设计范围,除了都市内或市郊的各种办公大楼外,包括了从厂房到纪念性教堂等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由于S·O·M经常能够成功地说服业主注意到产业之外他们对城市应负的责任,所以许多城市中S·O·M的重要建筑物都是建在广场上,广场高于街道,成为建筑物和街道间的过渡,建筑的塔状部分只占基地的25%,以便和邻近的建筑物保持适当的距离,为拥挤的都市空间带来新的视野和新的尺度。S·O·M继承的是芝加哥学派的风格。从LeverHouse开始,一般比较接近密斯的手法,如加州蒙特利尔的美国海军研究院,显示了S·O·M成功地运用了密斯于1940年在伊利诺理工学院(ⅠⅠT)用过的建筑手法,甚至比密斯的钢架建筑物更为出色。在处理室外环境方面,尽管S·O·M有专门的景园建筑师,而且已经形成了众所周知的S·O·M样式,他们仍然聘请Church,Kiley,Noguchi,Sasaki等人作设计顾问。在室内设计方面,S·O·M也非常有名,尤为著名的是它包含了艺术品的收藏——对大多数建筑师而言,说服业主按设计师的建议购买那些艺术品似乎很困难,然而S·O·M却总是很幸运。因为S·O·M的设计师在一开始就注意到各种艺术的综合,无论上墙上的壁画、还是庭院中的雕塑,均与环境浑然一体,倍添情趣。所以,我们可以说S·O·M所关注的不仅是建筑单体,而是整个环境的创造。格罗皮乌斯认为“良好的建筑应该是生活本身的投影,而包含生物、社会、技术与艺术等问题的精确知识。”如何使环境和生活达到和谐是历代建筑师的理想和目标。有人认为S·O·M的作品是“空调的梦魔”(aircondi-tionednightmare),这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认识情况息息相关。重要的是,S·O·M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城市生活的新构架,由此可能引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贡献不是直截了当的,而是通过它的工作方法和设计结果所引起的国际性的争胜求进来进行城市的建设活动。作品赏析LeverHouse,纽约,1951年至1952年如果以当今的眼光来看,高层建筑曾出不穷,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当初喧赫一时的轰动已经不复存在。不过当时的设计概念和整个的玻璃表面,已经成为后继的现代建筑办公大楼的趋势。玻璃表面因反射作用形成的映像式的景观效果,取代了实体的光影效果,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享受。建筑的贡献还在于提供了首层空间的新的处理方式,.zyzl.. ..鼓励向公众开放的都市生活。裙房有两层,占据了整个基地。首层临街,三面是柱廊,内有一个中庭。入口大厅可以作建筑和街道间的过渡空间,人们可以自由地穿过柱廊或庭院,进入建筑物的内部。高层部分在平面的投影占基地的25%,餐厅和裙房的屋顶花园相连,为寸土寸金的纽约市提供一个额外的休息场所。首层的庭院设计由中庭一直延伸到门厅,强调了整体的开敞感。玻璃幕墙采取蓝绿两种颜色,但是,玻璃幕墙所带来的眩光、热穿透与散失、能量耗费等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图3-39)。美国空军军官学院,科罗拉多州,1954年至1962年美国空军军官训练中心,座落在科罗拉多州洛矶山东麓,海拔6500英尺,占地3000英亩。建筑群包括训练设备、供应中心、医院、飞机场等。校舍顺应自然地形和功能的需要,可分为三层:上层:主要供校方及外来参观者使用,由教堂、行政大楼、交谊中心围合成一个面向中层的庭院,称荣誉庭(CourtofHonor)。上、中层用楼梯相连,又有坡道通往下层。教堂是由钢管构成,三角形的四面体中间镶着有色玻璃,一排十七个尖顶,形成一个韵律感极强的三角柱形空间,作为整个校区的象征。中层:抬高的地面连接着学生宿舍、教室和餐厅,下面是停车场。下层:交通空间。该空军军官学院采用了行军步伐的尺度,突出建筑的个性。水平线条和直角赋予人一种组织感和纪念感,对于生活其中的人而言,的确具有一种震撼力。唯一令人遗憾的是业主不愿投资在景观的美化上,造成了建筑群的壮丽的自然环境背景之间缺乏对话,显得庄严有余,人情不足。(图3-40)Lambert银行大楼,比利时布鲁塞尔,1964年该银行面临布鲁塞尔最宽的交通干道之一的Marnix大道,前面是PlaceduTrone,占据了整条街。为了避免建筑物体量过于庞大而造成压迫感,所以在临街的四面皆留出一定的空间作为缓冲,缩小了建筑面积。不同于一般高层的做法是用十字形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覆盖2~8层的建筑立面,垂直部分在楼板之间用不锈钢连接,玻璃窗退后,使整幢建筑十分结构化(图3-41)。耶鲁大学班奈克珍本图书馆,康涅迪克州纽海文,1960年至1963年耶鲁大学的班奈克图书馆,不仅可以收藏80万册书籍,还是一个研究中心。设计的主要部分是展示大厅和研究中心。另外,展示大厅的立面处理也是一大特色。简单的钢桁架形成十字星形构件,连接成栅栏状,中间镶嵌白色大理石,极富戏剧效果(图3-42)。伊利诺大学,芝加哥,1963年至1965年。伊利诺大学的规划包括办公楼、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学生中心等建筑。校园的步行系统分为两层,地面为步行道,天桥可通地下车站和多层停车场。广场的中心是一个圆形露天剧场,广场下是21个讲堂。建筑群都以清水混凝土为特征,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所有的柱子、挑梁等结构都按照结构的计算结果进行设计,并非是统一的规格。所有的建筑都是简单的长方体,在简洁中求得统一(图3-43)。.zyzl.. ..吉达国家经济银行,沙特阿拉伯,1979年至1983年建筑群座落在红海之滨,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766000平方英尺。包括27层高的三角形办公楼、6层高的圆形车库,中间以连接体相连。建筑的平面和造型是由地段形状和当地的气候特征决定的。银行的主体的立面上切入了三个巨大的直三棱锥形的空中庭院,每一个庭院有七层高,从那里可以俯视古城和红海。历史评价S·O·M建筑设计事务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声望最高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S·O·M的业务从美国国内发展到了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0年间,S·O·M成了卓越典范的国际型建筑的同义词,尤其是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20世纪后期,正统的现代主义思潮得到修正。在这场转变中,S·O·M始终站在最前沿,注重建筑美学观念的多样性、不同地区间的兼容性,由国际型建筑的确立向扩展全球业务发展。50~60年代,只有10%的业务是在美国国外,而1984年至1994年间则多达50%以上。自S·O·M成立以来,曾获得600多项奖项。在S·O·M看来,建筑设计就是在设计师、业主和环境之间寻求最有益于各方的结合点。无论是材料选择或是风格的确定,都是三者之间关系调整的结果。近十年来冷战结束,计算机、电信通讯技术发展迅速、经济衰退等原因影响了建筑业的发展。S·O·M对此作了自身的战略性调整。他们由过去的专业门类齐全,以向业主提供全面服务为主,转变为缩小规模、转变方向、注重灵活和实效上。这种格局使S·O·M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依然生机勃勃。第八节丹下健三生平简介1913年9月4日,丹下健三出生于日本大阪府。1935年他进入东京大学建筑系学习。毕业后进入前川国男建筑事务所。1946年在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任教,并于1959年获得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邀请作建筑系客座教授。1961年他创建了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在多年的创作中,丹下健三多次获得国内外的各种荣誉。1980年丹下健三被授予日本文化艺术界的最高奖——日本文化勋章(图3-44)。作品赏析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馆,1946年至1947年1946年至1947年间,丹下健三等七人小组受委托参与广岛复兴计划和规划。他们决定将原子弹爆炸地区和市中心的中岛地区做为和平公园。公园的主要入口位于南端的和平大街上,在南北中轴线上布置了原子弹爆炸纪念陈列馆、慰灵碑,轴线的最北端是爆炸后遗留下的遗迹。原子弹爆炸纪念陈列馆是丹下健三战后的第一幢建筑,用于保存原子弹爆炸后果的资料。陈列馆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架空,透过架空柱,可以将慰灵碑和遗迹一览无余。在造型上,丹下健三有意将尺度放大,配合上简洁的形体,使建筑更富有纪念性(图3-45)。东京都厅舍,东京,1952年至1957年东京都厅舍(TokyoMetropolitanGovernmentOffice)总用地4.68.zyzl.. ..公顷,建筑面积为3.14万平方米。和过去封闭的办公楼不同的是,厅舍采用了开放式平面,电梯、楼梯、卫生间和管道间集中在中心部分,并布置抗震墙形成核心,把两侧的一层和夹层部分架空。为了解决人车交叉的问题,行人入口布置在夹层,而一层为汽车路线。东京都厅舍的建设时期是日本从战后被占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的时候,民族独立感逐渐上升,所以丹下健三的设计正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期,令他可以大显身手(图3-46)。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东京,1961年至1964年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NationalGymnasiumsforTokyoOlympics)是为1964年在东京召开的1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建。建筑群由第一体育馆、第二体育馆和附属建筑构成。第一体育馆是两个相对错位的新月形构成,第二体育馆则为螺旋形,两馆遥相呼应,形成中心广场;主轴线和用地北边的明治神宫的轴线一致。两馆间用宽敞的人行道统一联系起来。由于功能和结构的巧妙的结合,外观造型新颖,内部处理独特,使该体育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致的称赞。丹下健三因此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如日本建筑学会特别奖、国际奥委会功劳奖、日本建筑业协会奖、英国皇家建筑学会金奖、美国纽约建筑联盟特别奖等(图3-47)。日本山梨和会馆,山梨,1961年至1966年日本山梨和会馆(YamanashiPressandBroadcastingCenter)位于山梨县甲府市车站北,总用地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建筑物是供报纸、广播、印刷业使用。因此功能上要求不仅要考虑到各个企业的独立性,还要考虑到他们彼此间的有机联系、合理运营。丹下健三采用了四组共16根圆筒形结构作为主要支柱。圆筒直径5米,是由楼梯、电梯、货梯、卫生间和空调机房构成。柱间距为17.15米。建筑还考虑到扩建的方便。建筑自身构成了一个可以生长和发展的立体交往空间。粗糙的混凝土质感,楼板和圆筒的交接梁也暗示了建筑的成长和变化(图3-48)。草月会馆,日本东京,1974年至1977年草月会馆(SogetsuHallandOffice)是日本插花艺术的草月流派的总部。会馆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首层是建筑的重点——草月广场。这里是草月插花艺术的展览处,它将会馆和一般市民的生活联系起来。广场充分利用地下一层的草月厅的天花形状,将地面做成三种高差,配合花台、流水、插花、摆设,形成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另外,对于透明和反射玻璃的巧妙运用,更增添了广场的宜人感(图3-49)。建筑思想和历史评价丹下健三是世界著名的日本建筑师。“我们所面临的困难课题就是如何使现代建筑在日本的现实当中生根”。这是丹下健三一生的奋斗目标。从现代和传统的调和,到通过流动的曲线和新技术来创造新的空间,他为了自己的想念努力地探索着。他的创作活动和日本战后经济复苏紧密相关,建筑创作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二战前,强烈地表现日本传统的时期;(2)二战后到1970年的大阪国际博览会,他主要以国家级的大型工程项目为主;(3)70年代后,目标转向国外,如欧美、西亚、非洲等;.zyzl.. ..(4)80年代后,再次关注日本市场。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作品中不乏传世之作。他曾经获得国内外的多项奖项和荣誉称号。此外,丹下健三也是一名优秀的城市规划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人口在职能上和空间上的重新分配,促进了产业的转化和城市结构的变化。丹下健三敏锐地注意到这一趋势,他从功能主义向结构主义发展,从组织论阶段向象征论阶段发展,从工业化社会的表现向信息化社会的表现发展。他的设想反映了新陈代谢的观念。丹下健三通过几十年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树。严谨的治学态度,精心的设计推敲,富有亲和力的创作集体,是丹下健三在建筑界确立其地位的重要原因。第九节杨廷宝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一批年青的中国建筑师,完成了许多出色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开创了我国近代建筑设计事业和建筑活动,打破了外国人对这一领域的垄断。在早期中国建筑师中首推吕彦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南京中山陵,至今仍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在20年代留学归国的青年建筑师中,廷宝是出类拔萃的一颗名星。他的作品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中国建筑发展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生平简介1901年,杨廷宝出生于河南南阳,知识分子家庭出身,自幼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1915年杨廷宝进入北京清华学校,1921年赴美留学,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他在“宾大”比梁思成早三四班,曾辅导过梁思成。在校期间,杨廷宝学习成绩优异,五次获得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的金奖。杨廷宝的水彩画十分出色,“宾大”赞赏之余,批准杨廷宝免修水彩画的基本功训练课(图3-50)。在校的建筑系学生的通病是前松后紧,临交图前加班加点、彻夜赶图,而交图之后即休整狂欢,比较散漫。杨廷宝却不然。他按进度照计划进行,发题先上板,交图不加班。在发题之初,往往只有他一人在班上作业,因而得到了各位老师的指导,学到的知识和其他同学无法相比。这样在评图时,杨廷宝的作品几乎无懈可击。这也是他多次得奖的原因之一。1926年,杨廷宝离美赴欧洲考察,1927年回国加入了基泰工程司,继关颂声、朱彬之后,成为基泰的第三位合伙人。杨廷宝作为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负责人,业务遍及全国许多城市。1940年起,他还兼任原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解放后,杨廷宝历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南京工学院副院长、建筑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理事长。1957年至1965年,他曾经两次被选为国际建筑协会副主席。1979年任江苏省副省长。杨廷宝在多年的建筑设计活动中,始终坚持着“中而新”、“中而古”的两个方向,建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1982年末因病去世。作品赏析京奉铁路沈阳总站,1927年6月京奉铁路沈阳总站位于沈阳市北,是杨廷宝回国后主持设计的第一个工程,现改名为沈阳北站。火车站大厅高25米,跨度20米,屋顶结.zyzl.. ..构用半圆拱钢屋架,两侧为平顶站房。首层安排了候车、售票、行李、小卖等功能设施,二、三层为行政用房。建筑平面布置紧凑,功能合理,突出了交通建筑的性质。在外观设计上,杨廷宝保留了类似北京前门站的中央半圆拱大厅,两侧平屋顶檐部增加了西方古典细部处理,使该站观之朴素大方又有气魄。沈阳北站是当时继北京前门、山东济南站后,由我国建筑师自己设计制造完成的国内最大的火车站(图3-51)。天津中国银行货栈,1928年中国银行货栈位于天津台儿庄路大同道口处,现改为天津百货采购供应站。货栈邻近海河,面临的难题是地基不好,为冲积工层,多流沙。结构工程师杨宽麟(基泰的第四位合伙人)采用密集短木桩基,桩顶浇筑钢筋混凝土,正立钢筋混凝土框架,解决了基础问题。货栈的用地呈菱形,四周布置仓库,中部设内院以便采光通风和搬运之便。在建筑外观上,杨廷宝根据地段限制和功能要求,采用了圆弧转角和带状扁窗的设计手法,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对后来的建筑形式有一定的影响(图3-52)。沈阳东北大学,1929年至1930年东北大学始建于1926年,位于沈阳北陵风景区内,环境优雅。杨廷宝于1929年进行了校园总体规划,并先后设计并建造了一批建筑单体:文法科课堂楼(图3-53)、图书馆(图3-54)、化学馆、运动场,还有体育馆等建筑设计因经济条件和战争因素取消修建计划。北京国立清华大学,1930年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经过多次规划筹建,一步步形成的。1930年罗家伦任校长期间,请基泰工程司主持校园总体规划。杨廷宝对清华校园内原有的大礼堂、清华学堂、体育馆、老图书馆十分尊重,注意新建筑群和原建筑之间的统一协调关系。虽然杨廷宝所做的规划设计未能实现,但他在清华校园中修建的一批校园建筑却深得人心,至今仍在绿荫下闪烁着异彩。它们包括了生物馆(1929年,图3-55)、气象台(1930年,图3-56)北京交通银行,,1930年北京交通银行座落在前门外西河沿,地处繁华商业区,与劝业场毗邻。建筑沿街四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包括了营业厅、金库、业务用房和辅助用房。整座建筑造型简洁,比例和尺度均为西洋古典式。基座用花岗石贴面,顶部则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式样的装饰和檐口处理。室内设计中多处运用天花藻井、槅扇栏杆、垂花门罩及铁门灯座等传统手法。这种中西的大胆结合,为我国当、图书馆扩建(1930年,图3-57,58)和明斋(图3-59,60)时的建筑设计构思打开了一条新路(图3-61、3-62)。南京紫金山天文台,1931年紫金山天文台第一座观象台是紫金山天文台最早的建筑,按照轴线对称布置,将行政办公用房及现象台两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杨廷宝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地形高差的不同。从底层和二层均可直接通达室外,底层为一般办公用房,二层为馆长室、会议室、档案室等用房,北边为观象台。杨廷宝在选材和细部上十分下功夫,当地开采的毛石砌筑,和民族.zyzl.. ..形式的栏杆处理,生动地表现了天文台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图3-63)。北京和平宾馆,1951年北京和平宾馆位于北京金鱼胡同和西堂子胡同之间,邻近东安市场。宾馆的兴建最初是供来京办事人员短期住宿,后因建设过程中,“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拟在北京召开,经国务院批准,将宾馆设计加以修改,供“和平会议”之用,并命名为“和平宾馆”。客房主体为板式高层建筑,群房为L型,院内保留了两棵大榆树,在入口处理上不求对称,但求合理流畅。高层下设一“过街楼”,把前后院连成一个整体,解决了用地局促、交通不便和停车等问题。和平宾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形上简洁朴素,用现代语言讲述着新时代的生活(图3-64)。建筑思想及评价时代影响建筑师的创作,而建筑师的优秀作品也必然丰富那个时代的建筑文化。杨廷宝最初受到的是严格的西方古典建筑的训练,所以他的早期作品中都带有他所处时代,所经历沧桑的特征。后来,杨廷宝开始走上探索中国风格的建筑之路,从传统建筑中,从民间建筑中汲取营养。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兄弟。在实践中,杨廷宝逐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并进一步用于指导建筑实践。50年代初的和平宾馆就是将建筑环境、功能、施工、经济和建筑艺术高度结合的力作,受到了周总理的肯定和好评,赢得了国内外建筑界的一致认可。此外,北京车站、南京民航候机楼、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建筑等多项设计中,杨廷宝一次又一次地出色完成了任务。杨廷宝的建筑设计众多,在多年的探索中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他主张建筑师要有坚实的基本功、敏锐的观察力、切合实际的严肃认真的作风。他自己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志不已。”这种涵养和他多年的经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广博的知识是分不开的。有些年轻建筑师搞了一两项工程或是发表几篇文章就沾沾自喜起来,殊不知日后的路还要漫长和艰苦许多。在科学面前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明天的收获。杨廷宝先生虽然去了,但他的作品还提醒着我们该走的路。第十节梁思成梁思成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建筑史学家,他对我国的建筑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是我国建筑界中有最高威望的老前辈之一。他为建筑事业奋斗了一生,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著作和理论思想,更为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榜样。虽然梁思成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但他的精神的火矩将由我们一代代传下去。生平简介1901年4月,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他祖籍广东,父亲是著名的戊戌变法的改革家梁启超,母亲也源于官宦人家。梁思成的童年在日本度过,十岁时同全家回到中国。也许是因为生长于国外,而中国当时又处于巨大的忧患之中,再加上父亲梁启超从小对他的教育,使得梁思成自幼形成了深刻的民族危机感和强烈的爱国情(图3-65)。回到北京后,梁思成进入汇文中学读书,15岁时进入“清华学堂中.zyzl.. ..等科”学习,开始接受“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教育。这种教育使梁思成较早地接触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开阔了眼界,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清华中等科、高等科的八年中,梁思成显示出多方面的才华。他善于钢笔画,曾担任校报美术编辑;他爱好音乐,学习了钢琴、小提琴和长笛;他擅长翻译,与同班同学共四人合译了威尔斯的《世界史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3年,梁思成毕业于清华学校,并选择了建筑作为自己的专业。1924年梁思成与未婚妻林徽因同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因当时宾大建筑系不收女生,所以林徽因进入美术系,而梁思成只用3年时间便获得了建筑学士、硕士学位。除建筑设计外,梁思成还对建筑史及古典装饰饶有兴趣,尤其在宾大博物馆展出有中国唐太宗陵墓的“六骏”之一,更引发了梁思成振兴民族的情思。那时起,考古已经从他的爱好逐渐成为他毕生的志向。1927年至1928年,梁思成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习世界建筑史。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完婚,游历欧洲后,回国创立了东北大学建筑系,梁思成任系主任,林徽因为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解散,梁思成应朱桂老(启铃,字桂莘)之邀,赴北平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开拓了我国古代建筑实测的道路,即边测绘、边考证、边整理论证。1933年至1936年,梁思成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和兼任研究员。1946年应邀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他担任系主任一职直至逝世。梁思成的学生桃李天下,现今都已成为我国建筑界的元老和主要负责人。1946年10月至1947年,梁思成任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也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梁思成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这不仅是建筑界的损失,也是全中国的损失。梁思成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然而他始终赤胆忠心,报效祖国,令人敬佩感动。建筑活动及成果1.建筑教育梁思成一生创建了两个知名的建筑系。当他1928年从美国回来后,创办了第一个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这是中国当时最早的有限的几个建筑系之一。他的教学阵容强大,包括了陈植、林徽因、童寯、蔡方荫等先生在内的建筑专家,培养了一批刘致平、张鏄、赵正之等学而有成的建筑师。东北大学建筑系因“九·一八”事变而停办。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在清华筹建了营建系,即今日的建筑系,至今仍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年轻后备军,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中国建筑学会的成立也和梁思成的积极倡导密不可分。《建筑学报》的出版筹划,也是从梁宅开始的。中国建筑师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有了自己的刊物,极大地方便了学术交流活动,并对加强同国际建筑学者的联系,开展国民外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古建研究和保护.zyzl.. ..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运用近代建筑投影制图等方法加以记录、整理、分析,积累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他的《清式营造则例》就是在实测基础上请教老工匠,再结合文献,凭借深厚的文化功底翻译而成的。梁思成认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有三大目标:首先是尊重古代传统文化,保护古代遗物;其二是认识古代建筑在工程、技术上及艺术上的成就,确认古代建筑的客观价值;第三是要创造新的,包含了中国素质、智慧及美感、适合于自己的建筑。在这三点上,梁思成都做了孜孜不倦的探索。梁思成通过实测,发表了十多篇古建研究论文,如《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平郊建筑杂录》、《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古建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给祖国留下了一份份宝贵的遗产。1931年至1945年间,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事们对15个省内的2000多项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了调查,著成了《中国建筑史》一书,这是对中国古建特征及发展历程所作的第一次系统的论述。不仅如此,梁思成还要将中国古建精华介绍到国外。《图像中国建筑史》(APictorial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是梁思成呕心沥血十余年的结晶,1948年由费正清夫人在美出版。该书震惊了美国文化界。普林斯顿大学的中国文化史教授莫特(FrederickW.Mote)、华盛顿费利尔美术博物馆馆长劳敦(ThomasLawton)、哈佛大学东方美术教授雷尔(MaxLoehr)等专家一致给予了高度赞赏,称之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作出了最宝贵的贡献”。这一著作是中国建筑学家第一次用英文撰写的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建筑简史。它以近代建筑的表现方式,分析了中国建筑结构的基本体系和各部件的名称、功能、特点,道出了时代的演变,阐明了建筑类别。这部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系统论证,是有世界影响的重要历史性文献。3.城市规划和古都保护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9月27日人民政府决定定都北平,改名北京。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此,北京作为新中国的政治中心而进入了历史发展新纪元。梁思成作为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积极投入了城市规划工作。他的主要思想如下:(1)调查原城市规划结构,发展新区为行政中心,旧城区加以加造利用,力求“古今兼顾、旧新两利”。(2)保护北京城市格局和整体风貌。具体细分,包括:保持和发展中轴线的布局特征;保持原有的道路网;控制旧城新建筑高度,避免破坏原有城市轮廓线;保护古建筑物的整体平面环境,如天安门广场上的三座门;重视古建筑的视觉保护和城市空间构图设计;注意保存城市标志物,如城门、城楼、城墙、牌楼等;强调新旧建筑形式和谐统一;提倡积极保护古城,将古建筑组织到新的城市规划中(图3-66,67,68)。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梁思成的建议若被采纳的话,北京的城市建设面貌就会大不相同。“古都风貌”寻找了这么多年,真假屋顶盖了那么多座,完好的四合院为了让路于街道或是新建筑而烟消云散..根由在.zyzl.. ..于最初的定位错误导致了恶性循环。梁思成先生在天之灵若有知,除了对于当年预言之应痛心外,能否给迷茫的后辈示以灵感或启迪?4.建筑设计梁思成曾经说过,做建筑学家最重要的基础是建筑设计和外语,而做有成就的建筑师的基础则最重要的是建筑历史和理论。梁思成虽然两方面基础都很扎实,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使他在解放前的成就主要在建筑史和理论方面,而解放后又投入到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教育工作中去。尽管梁思成的建筑设计作品不多,但每一项工程无不是“精品”,代表了当时国内建筑设计的最高水平。1929年,梁思成和童寯等人设计了吉林大学礼堂及教学楼,将新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古典装饰细部结合到一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图3-69)。30年代初建成的北京大学和地质馆和女生宿舍中,梁思成运用了现代主义手法。仁立地毯公司的装修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它表现了梁思成在现代商业建筑的设计中对高品味中国文化的追求。梁思成参加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还完成了中南海怀仁堂改建、鉴真纪念堂等方案设计。这些政治性和纪念性的设计任务,梁思成带着建筑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去完成,同样示以天下中国当代建筑师的修养与素质。为人师表历史永垂作为中国近代建筑奠基人之一的梁思成,十分重视建筑人才的培养。他把建筑归纳为“包罗万象的综合性科学艺术”,提倡在教育内容上涉及“建筑、建筑工程、都市计划、庭园、户内装饰等”。梁思成原出身“科班”,他尤为注重文、理的结合。他强调学生既要有宏观的多方面修养,又要有严格的精深训练。梁思成言传身教,教导青年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脚踏实地、理论实践相结合。先生对专业的热爱、良好的治学态度、为祖国建筑事业的献身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塑造了一批批的青年建筑师,他们也正是按照先生的期望去要求自己的。在文革时期,由于学术上的分歧,导致梁思成遭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那一段历史,会令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痛心。梁思成没能亲眼目睹动乱的结束和新建设的开始。痛定思痛,我们期望历史不再重演,让更多的“梁思成”能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新时代下的建设中去,把所有的才能和光芒释放出来,以此作为对梁思成这位先驱者和奠基者最好的缅怀。第四章第三代现代建筑师第一节世界现代建筑的探索者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随着形式制造者的第一代大师移居美国,在新大陆播下了种子;经过第二代形式精炼者的努力,终于在第三代结出丰硕的成果。概括的说,60年代以来的新生的一代,他们以其特有的叛逆性格,勇于面对社会的态度,来发展新的建筑。文丘里在1966年所发表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呼吁建筑师应面对复杂的社会,负起社会的责任。随着现代建筑的形象大师的去世,旧的形象打破了,新的形象却未建立起来。在缺乏带头人的局面下,出现了百家纷起的局势。建筑师各持己见,理论界也出现了各种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流派和新见地。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派等“你唱罢来我上场”,呈现多.zyzl.. ..元化发展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心理和战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新一代建筑师也渐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中不仅包括了年轻一代的建筑师,还包括了一些发生转变的第二代建筑师。第二代建筑师的努力主要是在造型上继续发展,并包含了与传统的融合和与自然的融洽。而第三代则追求更广泛的包容性。他们竭力推陈出新,甚至把折衷主义又请了出来。但无论如何,这种包含了历史的经验、用现代手法表现的建筑还是很有价值的。第二节路易·康生平简介1901年2月20日,路易·康(LouisKahn)出生在波罗的海东岸爱沙尼亚的萨列玛岛。康是一个犹太家庭的“姓”。路易·康的父亲是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母亲则出身于有名的门德尔松家族,是一名有才华的竖琴手。路易·康自幼处于这样的文化熏陶下,憧憬着成为一名艺术家。1906年时全家移民美国。1920年路易·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学习建筑学。当时的U.Penn.的体制模仿巴黎美术学校,学生们受到严格的古典美学和造型训练。因此,古典建筑在康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康毕业时,欧洲新建筑运动已经兴起。然而,不久的经济大萧条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动荡。康没有简单地追随现代运动,而是不断地探索自己的路(图4-1)。1924年,康在费城丁·莫里特事务所,从事有关费拉德尔菲亚城150周年纪念的规划设计工作。1928年他游历欧洲,深深地被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所打动。1935年路易·康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通过30年的摸索和彷徨,康终于迎来了事业中的转折点。1947年他到耶鲁大学建筑系任教。50年代初建成的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使康一举成名。他的建筑力求既体现现代精神,又兼顾历史环境。这时路易·康已经年过半百。从此,康的作品遍及美国、南亚次大陆,为世人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1957年他转入他的母校任教。宾大历经了30年的衰微后,由于路易·康这位学术和精神领袖的到来,渐渐恢复了美国第一流建筑学院的地位。1960年后,他获得了一连串的荣誉和奖章,并在欧美举办了巡回展览。虽然路易·康在晚年大受赞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事务所在经济上十分窘迫。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却得不到回报,路易·康为此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活动奔波,74岁高龄的他终于支撑不住,因心脏病卒死于途中。作品赏析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1950年至1953年在纽黑文(NewHaven)大学城中,原先的建筑一般是古老灰黯的石材建筑,从哥特式、维多利亚式到折衷式,历史气氛十分浓厚。路易·康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沿教堂街的立面处理上,耶鲁大学美术馆(YaleArtGallery)从色彩、表面质感和线面划分上尽量和原有建筑保持一致;在室内和面向室外展坪、绿地的另一面上,路易·康运用了玻璃和钢、流动空间和结构外露等现代手法。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体现了他多年的探索(图4-2)。理查德医学实验楼,1957年至1964年.zyzl.. ..理查德医学实验楼(RichardsMedicalLab)位于U.Penn.校园内,包括医学和植物微生物实验室两部分。实验楼的基本概念是将目的空间和服务空间分离,同时把如何综合处理这一群体作为主旨。塔楼的每一边有两根柱子,柱上连接着两根预制钢筋混凝土大梁,形成井字性楼盖承重体系。水平的服务管线暴露在室内。建筑外观相当朴素,立面上使用清水砖墙和玻璃,色彩上和相邻的医学院建筑十分和谐。造型上高低错落的塔楼使它和校园内的哥特复兴和维多利亚式建筑比较协调。在整个建筑设计中,路易·康将一个房间作为开端,再研究它的外延,以求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理查德医学实验楼被誉为现代建筑艺术的又一杰作(图4-3)。肯贝尔美术馆,1966年至1972年肯贝尔美术馆(KimbellArtMuseum)座落于德克萨斯州福特沃斯(FortWorth)的一个公园内,基地的东、北两边是城市道路,西边地形较高。路易·康利用地势,将东面的土层削去一层,开辟为车行入口。西边则做成花园式行人入口。观众通过平缓的台阶形坡道抵达人行入口广场。美术馆的室内空间是以100×23英尺的标准结构单元组成的,每个标准单元的摆线形拱壳由四根柱子支撑,壳的中央留有纵长的采光缝,光线通过反光罩,均匀而柔和地照明室内(图4-4)。埃克斯特学院图书馆与学生食堂,1965年至1971年1965年费利普·埃克斯特学院以一块校长住宅用地,委托路易·康设计供400名学生使用的图书馆和食堂,周围的建筑多是新乔治亚式住宅。路易·康将入口大厅设在建筑物的中央,混凝土结构的大采光井,壁上开着圆形的洞口,透过洞口,可以看到藏书。他把藏书部分放在中庭内侧,阅览室则放在靠窗的一侧。这样塑造了一种适宜的阅读空间和藏书空间。建筑物造型幽雅简洁,几乎没有装饰。路易·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妥帖的学习环境(图4-5)。建筑思想和历史评价路易·康是一名有着精深理论修养的建筑艺术家。他信奉叔本华、海德哥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并把它作为理解、分析世界的主要工具。他认为一座建筑在纸面或实体形态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着存在与表达的愿望。这是一种绝对的精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康称之为“静谧”(Silence)的状态。一切事物的存在皆遵从于“序”(order),称之为“光明”(Light)的状态。先于物质的意志所规定的“形式”(Form)是什么,而“设计”是怎么。“形式”不会因人而异,而“设计”才属于设计人。建筑师的创作就是要把这种“意志”带到现实世界中来。康的理论有一点老庄哲学的味道,听上去不好理解。他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上的,是主观唯心的认识论。所以在致力于客观现象的探索时,经常会受到理论上的困惑。虽然他的理念上存在着缺陷,但他的思想和作品中对人的精神的关注,对建筑的生命和个性的关注,却是对狭隘的功能主义的有力批评,开辟了新的建筑创作道路。人们把路易·康称为20世纪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他的建筑在意境上有着强烈的传统气氛,而在物质上却使用了现代建筑的手法。作为十人小组成员之一,他倡导对建筑艺术的认识的新思路,推动了建筑界对现代运动的背离。他与历史连贯的概念,影响了后来的历史主义、古典主义和文脉主义流.zyzl.. ..派。他否定现代运动中的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强调尊重建筑师的个人创作风格,无形中也预示了多元化时代的来临。路易·康的作品在外观上比较严肃,在室内却温馨亲切。如果我们可以把文艺复兴以来的资产阶级在各领域中的革命概括为人道主义思想的扩延和深化,那么路易·康对建筑艺术的人道主义进程的推动中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第三节贝聿铭生平简介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在中国广东。1935年,年轻的贝聿铭离开上海赴美留学。他原本攻读土木工程,后来多亏当时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威廉·埃默森(WilliamEmerson)发现了他的建筑方面的才能,鼓励他转学建筑。194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学士学位,并获阿尔法罗西奖,美国建筑师协会奖和麻省理工学院旅行奖学金。1945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任教,第二年获建筑学硕士学位。1955年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由于他的出色的建筑作品,他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如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美国文学艺术科学院建筑金奖、法国建筑科学院大奖、普利茨克(Pritzker)奖等。贝聿铭无疑是中国人的骄傲。他至今仍旧活跃在世界建筑舞台(图4-6)。作品赏析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博尔德,1966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CenterForAtmo-sphericResearch)位于科罗拉多州(Colorado)丹佛市的博尔德(Boulder),主要为50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服务。设计中包括或干单元,适应科学家的分组和避免干扰的要求。每组研究人员的主要负责人的办公室在顶层,通过螺旋形楼梯与组内其他成员联系。贝聿铭所采用的布局经济紧凑,强调垂直交通,所以符合了科研工作的要求。在建筑外观上处理的难题是和作为背景的落矶山脉相协调。如何既和环境的尺度相适应,又不是和自然对抗是处理的重点。贝聿铭从周围的印第安人遗址受到启发,结合当地光线强烈、温差大的特点,将研究中心设计为雕塑感十足的建筑物,开窗小,实墙面积大,建筑的色彩和质感与山岩浑然一体(图4-7)。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1978年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NationalGalleryofArt-EastBuilding)是原国家美术馆西馆的扩建。两馆均位于华盛顿中心绿地的北侧,中心绿地沿东西方向延伸,被一条鲜明的轴线所贯穿。原国家美术馆布局严谨,轴线强烈。而相隔一街的东馆用地呈梯形,条件十分苛刻。口聿铭就在此苛刻的条件下,构思出了天才的对策。他将老馆的东西轴线延长,穿过东馆梯形用地的底边并继续前进,与梯形平行于宾夕法尼亚大街的斜边相交于一点,由该点在轴线的另一侧作一斜边,得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由梯形底部直角的顶点再作一斜线,使其和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之一平行,使与梯形的两边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对公众开放的展览厅,直角三角形是研究中心和图书馆,供艺术家使用。东馆和老馆相比,取胜的有两点,第一是体量简洁得体,第二是空间。贝聿铭将建筑和展览完美地结合起来,公众和评论家们赞不绝口。1979年他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金奖(图4-8、4-9)。达拉斯市政厅,德州达拉斯,1978年.zyzl.. ..达拉斯市政厅(DallasMunicipalAdministrationCenter)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它和半地下车库、和步行广场构成了公共中心。市政厅北立面长171米,由地面开始向北倾斜34°,最大挑出20.7米,从倾斜的北窗中可清楚地看到达拉斯壮观的城市景观。倾斜的外墙是靠14道钢筋混凝土承重墙和屋面标高处的后张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形大梁来承担倾覆荷载。从人的心理安全角度出发,墙面似乎是由三个竖直方向的楼梯间来支撑的。从市政厅向北延伸130米,形成了达拉斯的步行广场,布置了树木、水池、小品等,和倾斜的市政厅紧密结合,成为该市的象征(图4-10)。达拉斯音乐厅,德州达拉斯,1984年达拉斯音乐厅(DallasConcertHall)是达拉斯艺术区的组成建筑之一。音乐厅可容纳2200人,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在平面构图上,音乐厅的一个特点就是观众厅和乐队演奏厅被组织在一个矩形空间之,与其他部分相对旋转了一定的角度,矩形的长边面对达拉斯艺术博物馆。在外观上,由于玻璃幕墙在柱网内外的游走穿插和曲直变化,建筑轮廓的起伏跌宕,使音乐厅既具有几何意味,又有雕塑性。主入口的处理运用了二度空间的手法,使观众能通过“画框”看到富有戏剧性的休息厅,既增加了层次感,又给建筑赋予鲜明的个性(图4-11)。卢佛宫扩建工程,巴黎,1984年巴黎卢佛宫(GrandLouvre)是举世闻名的一个艺术宫殿,从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它所收藏的艺术珍品来说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实际情况是原先的建筑本身并不适合展览和研究工作的需要。密特朗总统亲自过问并负责卢佛宫的扩建工程。法国文化部为此访问国际上著名的博物馆时,15个博物馆中有14个推荐了贝聿铭。三个月后,贝聿铭提出了著名的“金字塔”方案。虽然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密特朗的全力支持,方案得以进行。巴黎人最终接受了并深深地喜爱此“金字塔”。贝聿铭的方案的关键在于将新建的空间完全置于地下,玻璃的金字塔覆盖了主入口,并为地下各层带来自然光线和活力。扩建部分包括了商店、餐厅、影剧院、图书馆、后勤等设施,将卢佛宫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地解决了功能和交通问题。卢佛宫前的金字塔现在已经成为巴黎的又一景观(图4-12)。香山饭店,,1982年北京香山饭店座落在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公园内,周围古树参天,叶映粉墙,石破绿水,景色天成。如此特殊环境中的香山饭店,最重要的不是解决功能问题,而是决定建筑的风格问题。贝聿铭经过苦心研究,决定引入中国园林建筑和民居院落的性格,用来体现现代化建筑中的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旅馆分成五个部分,中心部分是一个带有采光玻璃顶棚的中庭,是主要的公共活动部分,将室内外结合在一起。穿过中庭,是一个绝对中国味的庭院,四周环绕的是低层客房和单廊。造型处理上,白色的抹灰和灰砖线脚传达了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氛。贝聿铭在建筑群中多次运用某些象征性的符号,如正菱形的侧窗、壁灯、灰砖装修等,在室内外取得了很好的协调效果。该建筑获得1983年美国建筑师协会颁发的优秀建筑创作奖(图4-13)。.zyzl.. ..摇滚乐名人遗物收藏博物馆,美国,1986年至1995年摇滚乐名人遗物收藏博物馆(TheRockandRoblHallofFameandMuseum)座落在克利夫兰市(Cleveland),耗资9200万美元,建筑面积139000平方米。贝聿铭大胆地运用几何形体构成,两个由塔腰悬挑出的展览空间体现了一种摇滚乐的爆炸性的能量。伸向北面的不规则梯形象一个巨大的扩音器,这是一个座落于三层的可容纳250人的剧场。另一个行似放在支柱上的圆墩则为展厅。建筑南面有一个近6000平方米的娱乐广场。广场层的主入口和门廊覆盖在一个巨大的三角形的玻璃斜顶下。《华盛顿邮报》评论到:“饰以漂亮的白色的不甚和谐的几何形体加上贝聿铭的玻璃和钢的三角形象征,这个建筑物是壮丽而且令人难忘的。”但是该建筑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比如展览空间过小(目前只能接待2500人)、扩建困难等。建筑思想和历史评价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成。他更关注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尤其在城市住宅方面,他对时代需求、城市更新和建筑形式综合起来考虑,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取得了成功。贝聿铭虽然从师格罗皮乌斯,但他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将最终导致建筑形式的多样化。他理论不是僵化的,而是不断发展进化的理性主义。更为难得的是贝聿铭对全局观念的把握。作为一个建筑师,他设计的应该不仅是建筑单体,而是整体环境中的一部分。贝聿铭则要求自己的建筑还能够带动起整个城市结构的同步自我更新。当然,贝聿铭的作品众多,其中也有合作人的心血。他的事务所是一个“能够解决建筑设计中全部问题的天才的真诚而内行的联合体”。这种集思广益的运行方式使每个人以及这个集体都能最大地发挥自己。和同时期的建筑师相比,贝聿铭被认为是美国最好的五个建筑师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以自己作品的艺术魁力征服了广大公众。贝聿铭的作品像纪念碑一样,将他记载到史册上。第四节山崎实生平简介1912年山崎实出生在美国西雅图,父母是日本来美的移民。山崎实的英文名字是MinoruYamasaki(米诺儒·雅马萨奇)。他就读于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建筑学院,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由于经济萧条,很难找建筑方面的工作,所以一边业余帮人干活,一边在纽约大学选修硕士课程。两年后找到了第一份在事务所里的工作。直至自己开业为止,山崎实在多个事务所中踏踏实实地做了很多的工程,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认为建筑学的学生应尽早地做些实际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图纸以外其他重要的很多东西。1949年他建立了自己的事务所,1986年去世(图4-14)。作品赏析圣路易市机场候机楼,密苏里州,1951年至1956年圣路易市机场候机楼(SaintLouisAirportTerminal)有三个相连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十字形拱壳。薄壳轻盈地覆盖着大跨空间,拱边微向外尖出,拱壳之间形成了楔形的天窗。山崎实在此是希望人们联想起纽约原有的中央火车站的十字拱顶,因而产生“城市入口”的印象。建.zyzl.. ..筑室内外素洁明亮,结构自身的曲线给候机楼带来了优美的韵律感。这项工程给山崎实带来了知名度(图4-15)。威恩州立大学会议中心,底特律市,1955年威恩州立大学麦克格雷戈尔会议中心,(McGregorMemorialCommunityConferenceCenterWayneStateUniversity)是美国麦克格雷戈尔基金会赠款而建,供校方和社会团体使用,用地为63×70米。会议楼高两层,平面为矩形,东西向对称,入口在南北中轴线上。楼面和屋顶用钢筋混凝土折板,断面形成一个个的倒置三角形,两端也处理成船头的形状。不论从室外还是室内,它看上去都像镶嵌了一道晶棱似的花边。这种丰富而细腻的装饰效果深受公众的喜爱。尤其是山崎实将L形的庭院做成日式水池,更增添了建筑典雅的内涵。《建筑论坛》形容这个会议中心“如此优美雅致,洒满阳光,好似梦中的宫殿”(图4-16)。国际农业展览会美国馆,印度,1959年这座美国农业展览馆(UnitedStatesPavilion)是出于政治因素而仓促决定兴建的。1959年4月委托山崎实设计,当年12月竣工。展览场地曲折零碎,所以山崎实因地制宜,将游廊、空地、水池、建筑交替组合,形成一系列多变的空间序列。山崎实为了使展览馆表现出亲切友善的态度,而不是以势压人,他在建筑形体上增加了一些印度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部件。最引人注目的是水池游廊上的金色葱头形圆顶,特定的形象和特定的色彩不禁使人联想到泰姬玛哈尔,联想到印度的传统文化。这种做法,表达出对东道国的尊重和善意(图4-17)。达兰机场候机楼,沙特阿拉伯,1959年至1961年航空站是现代生活产生的建筑类型。在达兰机场候机楼(DhahranAirTerminal)设计上,山崎实运用了一种独特的结构体系,由一个柱子支托一片屋顶形成的结构单元。柱子从下到上逐渐增大断面,在最上面成为支撑屋面板的4根斜肋。从远处看,宛若一朵方形的喇叭花。柱网间距12米,相邻的柱子和两道肋之间形成了Ⅱ形拱券。墙板上的阿拉伯式图案更突出了地域气氛。建筑落成后,国王认为它是到那时为止唯一有阿拉伯特色的新建筑,因此候机楼的形象还印到了纸币上(图4-18)。世界贸易中心,纽约,1962年至1976年世界贸易中心(WorldTradeCenter)位于纽约市曼哈顿,是供美国和世界各地的进出口公司、轮船公司、货运公司、银行等外贸机构使用,还包括了一批服务设施如购物中心、旅馆、餐厅等。中心用地7.6万平方米,建筑物除了两座110层的高层外,还有一座海关大楼,一座旅馆楼,两座商业建筑。六幢建筑围合出一个内院广场。广场下是商场、停车场、地下铁道车站等设施。双塔高层并肩而立,温文尔雅。塔楼层高3.65米,顶层距地43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大楼的外表用银白色铝板覆盖,细长的玻璃窗深深地嵌在密置的柱间,从远处看,玻璃表面好像消失了,大楼像是一个金属实体,密集的银色柱线直冲云霄。山崎实最关注的还是中间的那块广场。他在此布置了直径27米的圆形喷水池,巨大的球形雕塑,绿化,座椅,花坛等,希望借此塑造一个“沙漠中的绿洲”。在今天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无疑仍然是吸引人的,也是最高的建筑物(图4-19)。.zyzl.. ..建筑思想和历史评价山崎实的名声不如埃文·沙里宁、路易·康等同时代的建筑师。然而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却十分欢迎他的建筑风格。山崎实在50年代对当时盛行的现代主义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现代建筑过于夸大建筑的基本性质,如功能、经济和独创性;过分尊重建筑界的大师名人;过分轻视历史。他主张现代建筑创作不要拒绝历史上的优点。他不仅试图将西方古代同现代结合起来,还试图将东方建筑的特性融入进西方建筑之中。他的目标是用人本主义建筑哲学(philosophyofhumanisminarchitecture),改善今天的建筑环境,提高人的精神品质。他的风格在当时被称为典雅风格。当今建筑呈现的是多元化的趋势,山崎实是属于非主流的建筑派别。他自己虽然获得了成功,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对其他人影响不大。这可能是因为山崎实自己身为日本移民的后裔,对两种文化都有所了解,是一个跨文化圈的人,这样独特的文化背景不是人人都可以效仿得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风格与时代始终差了半步。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已经不再适合美国社会的需要。山崎实试图突破现代建筑的框框,向历史学习。他属于较早实践者,因此在开始受到局限在现代主义思路中的建筑同行的非难。当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的时候,山崎实的倾向古典传统的风格和后现代主义的反古典主义相比,似乎又太严肃和正经了。山崎实所经历的是社会文化巨变的时代。不过,尽管现代舞大行其道,古典芭蕾还是会有人喜爱的。第五节保罗·鲁道夫生平简介1918年,保罗·鲁道夫(PaulRudolph)出生在肯塔基州的Elktori,他的父亲是一名传教士。他才6岁时,就决心长大了要建一座漂亮的教堂。赖特的Rosenbaum屋令他着迷,1940年鲁道夫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服完军役,他终于在1947年重回哈佛,得到了建筑硕士学位(图4-20)。当时的建筑界深受格罗皮乌斯(Gropius)的影响。1947年开始,鲁道夫和R.S.Twitchell合伙,在佛罗里达的Sarasota成立了事务所。开始鲁道夫追随格罗皮乌斯,走的是“国际式”路线。1950年的喜利宾馆(HealyGuestHouse,Sarasota)这是他的成名作,使他开始有别与一般建筑师。该建筑虽然只有一层,按“国际式”的方法“浮”在地上,用钢缆悬挂。1954年,鲁道夫获得巴西圣保罗“最卓越的青年建筑师奖”。1958年,他被委任为耶鲁大学的建筑系主任。同年,他获得了美国文学艺术学院的Brunner奖,被公认为“扩展了作为艺术的建筑的领域”。1997年8月8日于纽约逝世。作品赏析1952年,鲁道夫和R.S.Twitchell分道扬镳,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他并不赞同格罗皮乌斯倡导的集体制,认为建筑师是个人的努力尝试,“..愈少人居于你左右,愈能使你的设计有个性..”,从此开始了他个人的建筑创作。1955年,鲁道夫在波士顿设计了MaryCooperJewettArtsCenter,(Wellesley大学)。1959年完成了Sarasota高级中学。此学校设计首次充分表现了鲁道夫的天才之所在。这是一座表.zyzl.. ..现结构的建筑,加上大幅的遮阳板,构成了阴与影的美妙结合,在佛罗里达州的阳光下赏心悦目(图4-21)。1960年,鲁道夫设计了耶鲁大学的已婚学生宿舍。1959年至1963年,鲁道夫设计了有1500个停车位的新港市立停车场。1963年至1968年,他在路德岛完成BeneficentChurch公寓大厦,该公寓外观造型曾被世界很多地方的人追随。1958年至1964年,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建筑系及艺术系大楼是他的又一轰动之作。从造型上看,建筑是由四个“塔”构成的。从平面上看,室内高差与高度参差不齐,每间房子都以不同的标高出现。进门的楼梯并不十分宽敞,但一旦踏入大堂,立刻会被那个广阔而崇高的空间所振奋。虽然批评家给予了很多的意见,包括某些使用上的不合理:美术室的朝向冲南、雕刻室则太矮等等,建筑系及艺术系大楼仍可算是一个成功的空间的构想(图4-22)。1963年至1966年,鲁道夫完成了东南麻省理工学院的设计。建筑的雕塑感很强,平面是以螺旋形向上发展(图4-23)。1967年他在Urbana的伊里诺大学完成了基督教科学中心。从总图上可以一瞥大师的胆识与表现力(图4-24)。1962年至1964年,他在纽约长岛完成的安度实验室(EndoLaboratory)又是别具风格。实验室是鲁道夫用半圆和方形进行组合,两条古典式的大石阶一直通向大堂,设计中注重对比关系的运用。同时还注意了环境,四周树木浓密(图4-25)。1962年至1966年,鲁道夫的老人院大楼(CrawfordManox,NewHaven)风格独特——每层阳台横直交错,从立面上形成一道奇特的视觉享受(图4-26)。1936年至1966年的纽约咸美顿Colgate大学的创造艺术中心,从剖面上足可以推断出入口大堂的高度和气势,令人不由肃然起敬(图4-27)。值得一提的是鲁道夫的个人事务所,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创作精神和空间组织力。他的事务所设在大厦的顶层。一踏出电梯,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鲁道夫在空间上大作文章,使一个最平凡的顶层设计拥有了不平凡的意境:(1)门廊有意做成高耸的空间感;(2)各层高低不同,空间层次增加;(3)有直接的浮桥;(4)有直接的大面积的阳光射入。能把仅有一层的旧房子改建成有四个空间层次的写字间,加上个性化的室内设计,鲁道夫的事务所具有迷人的魅力(图4-28)。钢笔线条图赏析鲁道夫不仅在设计方面富有创造性,他的钢笔线条透视图的表现,也是自成一派。他细致的风格,黑、白、灰色调的层次的调配,不愧是近代建筑透视图的典范(图4-29、4-30)。建筑思想鲁道夫对于“形式服从功能”的建筑理论是持相反意见的。他认为建筑的设计,先考虑造型的创作和考虑功能是同样重要的。鲁道夫还强烈地反对因袭,这是他的设计命脉。他的立场是:“我们似乎什么都有了,包括了一切工业化的产品,尽量适应了‘国际式’设计的需要。但我们极少人知道应怎样运用我们的财富。驾车进入曼哈顿,仿佛揭开了.zyzl.. ..产品目录。..结构方法把我们的灵活思想扼杀,机械设备又摧毁了我们的计划,把我们的建筑变成瑞士的奶酪一样。”第六节西萨·佩里生平简介1926年10月12日,西萨·佩里出生于阿根廷北部山区的图库曼(Tucuman)。1949年毕业于图库曼大学建筑系。他进入当地的一个政府组织任设计主任。1952年移居美国,进入伊利诺大学建筑系深造,取得硕士学位。旋即进入了埃文·沙里宁事务所,成为沙里宁的助手和学生。在那段时间内,他参加了肯尼迪机场候机厅、林肯中心剧场、耶鲁大学斯太尔斯和摩尔斯学院等重要的建筑设计。耳染目濡,沙里宁的设计原则和手法深深影响了西萨·佩里的建筑观。1964年他参加了以洛杉矶为本部的DMJM事务所,担任设计部主任。在这个现代大型设计组织里,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规模的复杂工程。比如夕照山公园的城市核心住宅区规划设计。该设计获得了《进步建筑》杂志的最高奖(图4-31)。1968年,西萨·佩里成为格伦事务所的主要合伙人。佩里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城国际设计竞赛中一举夺标,独占鳌头。从此他跻身于世界建筑大师的行列。他被称为“美国的第三代建筑师”,并多次获奖。1977年至1984年他受聘为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此后仍在该校授业。1977年,他第一次单独成立了自己的纽黑文西萨·佩里事务所。这一时期是他创作风格的又一转变过程。他的作品即表现出对传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又表现出对社会文化趋向人性意识的强烈共鸣。西萨·佩里由“高技派”转变为“高技-高情派”,由“银色派”转变为“银灰色派”。1986年他荣获两项美国建筑师协会年度奖,在他60岁的时候,登上了美国建筑师最高荣誉的奖坛。作品赏析太平洋设计中心,洛杉矶,1971年至1975年,(1984年至1988年扩建)太平洋设计中心(PacificDesignCenter)是佩里在洛杉矶的标志物,远看上去,就像是由小房子构成的海洋中的一个蓝色的远洋巨轮——蓝鲸。为了室内陈设展览的缘故,建筑物的表面是没有开窗的玻璃压模品,大多数玻璃表面不透明,因而反射丰富而强烈。内部空间也十分丰富,有类似中世纪街道的步行廓,有上部呈拱顶状的展室,有圆柱形的悬挑自动扶梯..这个设计超出了一般市民的接受度,一直到现在,它和环境的关系还会引起争议(图4-32)。美国驻日大使馆,东京,1972年这个美国驻日大使馆(U.S.Embassy)在设计中受到了种种特殊的限制。比如,美国国务院规定了建筑的进深和步廊的位置,特别坚固的防震结构,希望原有的凸起的场地尽量开放等。佩里在此运用了“脊椎原理”,建筑物用线型组织,依然获得了通顺的流线和生长的可能。建筑布局与主入口大街成斜角,使得建筑在拥挤混乱的城市中仍旧拥有一份优雅与清新(图4-33)。彩虹步行街与冬季庭院,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城,1975年位于尼亚加拉瀑布城(NiagaraFalls)的冬季庭院(Wintergarden).zyzl.. ..的形式来自于联合国总部大厦的中央大厅,交叉的支柱、三角形支撑板架、窗框架等组合在一起,充分显示了结构所能达到的美妙的视觉效果。庭院(RainbowCenterMall)的设计中,西萨·佩里发挥了他非凡的想象。47×53米的空间中用高架走道、混凝土巨柱造成了壮观的气氛。阳光通过全玻璃外壳照进来,使内部空间也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图4-34)。双年展住宅,意大利威尼斯,1976年双年展住宅(BiennaleHouse)是佩里应邀在题为“郊区向城市的转变”的展览所作的非现实主义研究。围绕着墙体以及墙体之间,树木生长,汽车增多,人来人往。在这个研究中,佩里讲述了一个故事——建筑的生长过程,娱乐空间被建筑置换转移的过程(图4-35)。莱斯大学赫林馆莱斯大学(RiceUniversity)具有学院派严整规则的古典平面,建筑表现为倾向于哥特式的集仿主义,形成了古色古香的“莱斯风格”。佩里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与环境协调,而又表现出时代感。佩里的总体规划强调了校园原有的主轴线,并完善了校园的构图和空间。在赫林馆(HerringHall)的立面处理上,他运用当代轻质钢架砖墙的建造方式,采用了橙红色的“莱斯砖”,白色的石灰岩,平板玻璃和琉璃瓦,既与传统风格协调,又表现出它和传统的承重墙的区别。在这个具有强烈个性的校园中,佩里的新建筑重新解释了传统,显示了他丰富的设计语汇和实力。更重要的是,赫林馆不仅是一个在那个环境下的成功的作品,它更可以成为具有相似情况下的新建、扩建问题的启示性的典范(图4-36)。建筑思想和历史评价作为建筑师,西萨·佩里认为建筑的美感产生与每个工程项目自身的独特性,如周围环境、主要功能、施工技术等。从始至终,建筑师应明确创作的主题,并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西萨·佩里把设计程序看得高于一切,并当作是设计哲理的主要内容。他要求将严密的方法和敏锐精心的设计构思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统观全局,佩里的理性和浪漫主义的双重性有其发展的特点。在科学与艺术、逻辑和想象的天平上,二者的矛盾已经不再明显,而是互相渗透。西萨·佩里的原则是力求排除主观因素,最大限度地符合各种客观要求,并满足社会对建筑的要求。美国的实用主义强调“实用就是真理”。这种精神促使人们顺应潮流,不断地创新,不会执着于一种先入为主并一成不变的观念。这也是西萨·佩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他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追求他自己的文脉表现方式,并吸收其他流派的优点来丰富自己的设计的原因。他的创作是动态的,前进式的,因而也是领导建筑潮流的。西萨·佩里是美国建筑学会会员、美国文学与艺术学会会员、美国全国设计院院士。他是第一个获得康涅狄格州艺术奖的建筑师。1989年,他的事务所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建筑企业奖。1991年被美国建筑学会选为健在的最有影响的十大建筑师。西萨·佩里设计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冬季庭院也被选为自1980年以来的美国十佳建筑。佩里在美国当代建筑师中无疑是最具有进取精神的一个。、创新是佩里的设计哲学,也是他在生活哲学。这才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诀”。第七节詹姆士·斯特林生平简介.zyzl.. ..詹姆士·斯特林于1926年出生在英国格拉斯哥(Glasgow),一岁的时候随父母搬到利物浦。他最初接触设计是在QuarryBank中学。1943年到1945年,他曾经在利物浦艺术学校进行了短期学习。战后,斯特林才在利物浦大学完成了他的建筑教育。1950年,斯特林访问了法国和L·柯布西耶的项目。从50年代起,斯特林卷入了伦敦的建筑舞台。1960年斯特林被耶鲁大学请去任客座评论家。他是被邀请的在美国的学校建筑系中执教的首批英国建筑师之一。随着斯特林在国际上的名声的扩大,他所得到的机会也越来越多。1992年6月25日去世(图4-37)。作品赏析莱斯特大学工程馆,1959年至1963年莱斯特大学工程馆(leicesterUniversityEngineeringBuilding)包括一个大型单层厂房和一个高层塔楼,塔楼中布置了办公、实验、讲堂等设施。因为塔楼的使用房间和交通空间的性质相对稳定,所以在外形上采取了两种体形连接的方式,而把车间做成一个不透明的大库房,室内空间可进行多种变化。工程馆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置于塔楼下端的讲堂,建筑的主入口就设在大讲堂斜坡的下面。一条斜坡道直通向二层的入口和一个螺旋楼梯间,这样可以直接进入大礼堂。塔楼的交通厅的面积随楼层的增加而减少,这样正好符合了越往高层人流越少的情况(图4-38)。老人之家,伦敦勃莱克希兹,1960年至1964年老人之家(OldPeople'sHome)正好处在周围的多层住宅的视线范围之内,所以私密性的保障就成了斯特林关心的一件事情。他将整个建筑环绕着一个庭院呈弯折形,西、南向较低,使阳光照射充足。建筑为双排设计,因此互相连接的走廊就成了空间组织的关键。根据适当的情况,走廊曲折蜿蜒,或收或放,形成大大小小不同性质的空间,尽量满足了老人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建筑外观上采用砖墙和玻璃,显得既温馨亲切,又表现出时代精神(图4-39)。剑桥大学历史系馆,1964年至1967年剑桥大学历史系馆(CambridgeUniversityHistoryFacultyBuilding)包括一个300人的阅览室、讲堂、办公用房等空间。从总图上看,历史系馆必须安排多个入口来满足穿越校园的不同的人流方向。L形的高层将小办公室安排在最高层,小会议室和公共用房按照进深的大小由下而上安排。在L的环抱的中心部分,是一个逐渐收缩的楔形体,直插入L形的两翼。建筑看上去像一个闪闪发光的玻璃城堡,和校园的其他建筑似乎没有刻意地进行对话。但是在晚上的时候,灯火通明的历史系馆晶莹剔透,仿佛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除了设计本身外,就设计图纸而言也是很成功的。斯特林的轴测透视图被选入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收藏品,编入了精品绘画选中(图4-40)。国立美术馆新楼和实验剧场,斯图加特,1977年至1984年斯图加特在大战中曾经历过轰炸,所以在重建中,不仅保留了旧建筑,而且在新建筑的组织和尺度上和它们呼应。相邻的老美术馆(1837年)是新古典主义设计,平面呈U字形,入口前有一个半圆形环道,在前庭中心处有一个古代的骑马人像。为了表达对传统建筑的尊敬,国立.zyzl.. ..美术馆新楼和实验剧场也是U字形平面,在入口前有一个圆形庭院,在老馆骑马人的位置上布置了出租车亭。庭院中陈列着精美的雕塑,门洞口竖立着半截陶立克柱式,有着起拱的窗洞和大片绿色攀缘植物的弧面墙上,一跑大台阶将人们的视线向上吸引,穿过一个门洞进入后面的平台。在新剧场的一翼,重现了老馆的尺度和材料。竞赛要求有一个公共步行道横穿用地,以体现民主要求。斯特林就势让人们环绕圆形庭院而过,使过客既可以欣赏庭院中的展览,又不会影响美术馆的正常使用。事实证明,这个环道深受市民的喜爱(图4-41、4-42)。赖斯大学建筑系扩建,休斯顿,1979年至1981年赖斯大学建筑系扩建中,显示了斯特林对环境的尊重。新建筑呈L形,和安德森厅的北翼连接,形成一个三面围合的封闭空间。庭院的封闭性和私密性和中心广场与西面的大片绿地形成对比。两层高的交通廊和中心展览大厅自然地将新建筑和原有建筑连成一体。新入口设在东北角,直接通向通廊,并能折向原来的入口。新建筑的立面设计保持了和现有校园建筑的一致的风格。砖墙的砌筑和开窗处理均参考了原有的建筑的手法。不经意的话,人们会以为它已经存在多年了,但仔细看一下,锥形的采光顶和大面积的玻璃,简化的线脚和符号,又表明了它20世纪80年代的性格(图4-43)。建筑思想和历史评价有人将斯特林归为“粗野主义”,到50年代中期他又转向了地方主义。斯特林宣称自己是功能主义,但是他“在设计上调动了包括传统的、古老的、新型的,只要符合功能、造价和社会接受性等要求的一切可用的手段。”他对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的科学、精确考虑,对文化、历史做综合的研究,创造性地运用一切可以加以创新的手法,使他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表现力。斯特林的道路和英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是分不开的。和美国相比,英国在经济上并不十分富裕,在历史文化传统上也相当保守,这种实用主义对斯特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斯特林在现代主义和传统的乡土建筑流派间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虽然斯特林的作品中肯定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可是只有从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中才能正确地、客观地进行评判。斯特林在现代建筑的源流中居有独一无二的个人地位,其含义超越了他的作品,而是在方法论上。他是属于20世纪建筑界的后一代,但他是对国际式风格提出建设性批评的战后的第一代。他的作品向人们显示了通向未来的多种选择。斯特林的设计效果,来自对材料和建筑构件的组合的直觉力。同样的材料,他的作品显得格外的精致和过目难忘。斯特林建筑的复杂和令人吃惊的形状,使他的作品成为自本世纪20年代柯布西耶的别墅之后建筑中的精品之一。第八节黑川纪章生平简介黑川纪章(KishoKurokawa)是日本知名建筑师。1934年4月他出生在日本名古屋。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建筑师,1946年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耳濡目染,黑川纪章从小就受到了有关的严格训练。1957年,黑川纪章从京都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系毕业后,进入在东京大学的丹下健三的事务所工作。1959年他获得了东京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五年后又获得.zyzl.. ..了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自从1961年独立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与都市设计事务所之后,黑川纪章就走上了创作的独特的道路。他的作品遍及欧洲、美洲、中国、东南亚等国家。曾获得日本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奖、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日本艺术学院大奖、索菲亚第五届国际建筑双年展大奖。同时,他还是日本建筑师协会会员,美国、英国、法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在芝加哥还成立了以黑川纪章命名的建筑艺术博物馆。1986年以来,他被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聘为荣誉教授(图4-44)。作品赏析埼玉现代美术馆,埼玉县浦和市,1978年至1982年埼玉现代美术馆(SaitamaPrefecturalMuseumofModernArt)位于埼玉县浦和市的北浦公园内,主要用来陈列装饰织物、家具、绘画和雕塑。根据城市公园法,建筑占地面积比不能超过5%,高度限制在15米以内。需要保留的还包括林荫道和古银杏树。为了满足要求,黑川纪章在地面上设了三层展览空间,包括博物馆藏品展、专题展览和常设展览。为了使各展览空间不封闭和孤立起来,他设计了一个高20米,并且直达地下层的中庭,所有的展览室、报告厅、餐厅、图书馆、楼梯间等空间都直接和这个空间相联系。该美术馆为黑川纪章赢得了1983年的房屋建筑学会奖(图4-45)。六本木王子饭店,东京,1982年至1984年六本木王子饭店(RoppongiPrinceHotel)座落在东京都港区距离六本木车站不远的小巷内,邻近东京铁塔,宿客以西方人居多。总建筑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王子饭店是黑川纪章运用共生思想的典型范例。他将西方的建筑元素和日本江户时代的传统色彩融合在一起。在造型上,黑川纪章主要运用水平线条,形成强烈的韵律感。建筑为合院式布置,客房为单廊式,环绕中庭的游泳池由内凹双凸曲线构成,形成自由变化而又有对称的室内空间。建筑的室内设计也以条纹布置,形成饶有趣味的情调(图4-46)。名古屋美术馆,爱知县,1984年至1987年名古屋美术馆(NagoyaCityArtMuseum)座落在爱知县名古屋市中区白川公园内,为市民提供鉴赏和研究艺术的场所,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基地为三角形,南北向狭长。由于公园区对建筑有严格的要求,黑川纪章将美术馆设计为三层建筑物,其中一层沉入地下,减少了建筑体量,和公园的景色更好地协调起来。主入口广场上布置了活动雕塑和下沉式庭院,从下沉式庭院可直接进入地下层的美术藏品展和档案馆。在南入口则布置了水池和室外展。建筑内部设计了一个上下贯通的中庭,为观众的参观又增添了新的视点(图4-47)。广岛现代美术馆,广岛,1984年至1988年广岛现代美术馆(HiroshimaCityMuseumofContemporaryArt)座落在广岛县广岛市南区比治山艺术公园内,它的宗旨是促进当代艺术。(“当代”是指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时期)。黑川纪章设计了占地29公顷的比治山艺术公园和广岛现代美术馆的总平面。他将图书馆、自然博物馆、地方历史博物馆、雕塑广场、露天剧场等建筑以村落的方式进行布置。美术馆建在山脊上,平面略呈马蹄形。60%的建筑面积布置在地下,半室外和过渡空间加强了艺术公园的整体性和共生关系。象征了蘑.zyzl.. ..菇云的圆形广场设在博物馆的中央,而展览部分的平面好似基因重组,表达了一种再生的愿望。历史符号的抽象运用,使人联想到原子弹、西方城市和日本传统。在立面处理上,黑川纪章别出心裁地在材料上自下而上由石块过渡到铝材,表现了建筑的演变和与自然的共生。这项设计获得了1989年索菲亚第五届世界建筑双展金奖,和1990年的日本建筑学会奖(图4-48)。中日青年交流中心,,1986年至1990北京中日青年交流中心(Chinese-JapaneseYouthCenter)是黑川纪章事务所和北京建筑设计院合作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中日青年的友好关系和科、教、文、体方面的合作。交流中心包括宾馆、剧场、国际会议大厅、展览馆、图书馆、室内游泳池、研修中心等综合设施。设计构思源于“天圆地方”的中国宇宙观。这种形态不仅是传统符号,也是现代的纯几何形,因而具有双重信码的特征。椭圆形平面的室内游泳池采用了空间框架结构和不锈钢屋面,“友谊之桥”则使用了钢框架结构和防蚀钢板。现代高科技的运用,和独特的造型给交流中心赋予了强烈的个性(图4-49)。建筑思想和历史评价黑川纪章是新陈代谢运动的创始人之一。1960年东京国际设计会议上,由于丹下健三的影响,黑川纪章和菊竹清训、川添登等人提出了“新陈代谢论”。这个理论是将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再生过程引入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向机器时代宣战、宣告生命时代的到来。新陈代谢运动涉及广泛,主要主张用过渡空间来连接各个单元,使其成生活的主轴。共生思想是黑川纪章的理论的核心部分。他反对理性普遍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应当培植自身的技术体系来创造特有的生活方式,探求共同的平衡点,将当代文化的发展归结为从机器时代向生命时代的发展,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发展。技术与传统、人与技术的共生是黑川纪章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他认为,今天的社会是一个隐形技术的时代,是信息社会的时代和生命原理的时代。高科技已经不能再反映真正的时代精神,取而代之的是生命形象,如新陈代谢、生长、内在秩序、开放结构等。当人类步入信息社会,起支配作用的是信息、文化、艺术的创造力,生命时代由此而生。生命时代是关系时代,是人类与信息、文化、传统、环境等环节的关系。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以及外部的变化而变化,是不确定因素的时代。生命的动态变化和新陈代谢的过程,是其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因素结合并和它所处环境互相适应的过程。其中的规则是维持动态平衡的原则。总而言之,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吸收了日本传统文化和自然哲学的内涵,又借鉴了当代西方哲学的最新思想,将生命与建筑相连。黑川纪章在建筑创作和城市规划中始终遵循的命题是:用最新的材料、最先进的技术表达传统的思想、哲学、美学、信仰和生活方式,将不同的文化的同一性和当代建筑结合起来,而且这种表达能够被世人所理解。作为建筑师,他能够如此深入地讨论文化和生命的意义,十分难得。由于他的理论探索和出众的创造才华,使他列入当代世界建筑大师的行列之中。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代日本建筑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将在新的世纪被进一步理解和公认。.zyzl.. ..第九节约翰·波特曼生平简介约翰·波特曼(JohnPortman)是当代美国著名建筑师。他的理论和作品,特别是在旅游建筑和商业建筑方面影响很大。他有别于其他建筑师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是建筑师,而且是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负责人,既是设计者,又是投资者,被称为开发者建筑师(DeveloperArchitect)(图4-50)。1924年波特曼出生在美国的南卡罗莱那州的威尔哈拉,后移居到亚特兰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服役于美国海军。1950年,波特曼就读于美国乔治亚工学院(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毕业后,他进入史蒂文斯和威基苏设计事务所(StevensandWilkilsoCo.)工作了三年,完成了几幢重要工程从初步设计到施工图的任务。1953~1956年他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随后,波特曼和结构专家爱德华(GriffithEdward)合办了爱德华和波特曼公司。他最早着手经营的是一幢医学办公楼。他的设计在《进步建筑》杂志举办的年度设计比赛上获奖,但是在推销上却遭到了失败。波特曼吸取了教训,在亚特兰大百货商场的实践中,终于获得了成功。从此,波特曼设计了一大批等著名公共建筑。他利用房地产事业为建筑设计机构提供业务委托,并从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眼光出发,使他的建筑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二者相互促进。作品赏析桃树中心,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总工程费达540亿的美国亚特兰大的桃树中心(PeachtreeCenter)是,美国最富有想象力的都市开发计划。它最初只是一个商品交易中心,后来逐步建设发展成亚特兰大市的市中心。整个中心的建筑物环绕在桃树街周围,其中包括商品交易中心、桃树中心办公大楼、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桃树中心综合办公大楼、桃树广场旅馆、停车场、爱波尔商品中心(图4-51)。海亚特摄政旅馆海亚特摄政旅馆引起了全世界建筑师的注意。旅馆中央有一个罕见的室内空间,各边长120英尺,环绕着22层连通旅馆客房的挑台走廊。电梯有曲面的玻璃窗户,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主要空间。还有一个电梯可以通到屋顶旋转餐厅,载着客人直穿过屋顶,眺望都市风光(图4-52)。桃树广场旅馆高70层的桃树广场旅馆与海亚特摄政旅馆的布置相反。波特曼没有采用客房包围有顶的大庭院的手法,而是将客房集中布置成一个塔楼,插入一个七层高的公共大厅中央。塔楼和大厅屋顶相交的下面,没有房间,只有塔楼的承重柱子和中央电梯井通到大厅底层,屹立在一个很大的倒影水池中。在柱与柱之间,伸展出一个个船形小岛,使人们在水中既可以休憩,又可以观赏其他人的活动(图4-53)。好运旅馆,洛杉矶波拿文彻好运旅馆由五个圆筒体建筑有机组合而成,共有1500套客房,还包括了餐厅、舞厅、宴会厅、游泳池、会场、商场、露天花园等现代设施。中间圆筒状建筑的底部是一个六层的大空间中庭,将四周的四个圆筒状.zyzl.. ..建筑有机地联系起来,中庭的顶部是玻璃天棚。波特曼的五个圆筒的造型在城市景观中非常突出,尤其是玻璃幕墙和玻璃轿厢电梯的组合,使好运旅馆与众不同(图4-54)。海亚特摄政旅馆,旧金山波特曼在旧金山海亚特摄政旅馆接近三角形的不利的基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采用了三角形阶梯形的设计方案。底层是进厅和餐厅,二层以上围在中庭四周的都是客房。中庭中安置了一个巨大的空圆形的雕塑,并点缀上绿化和玻璃电梯,组成了一个富有趣味的大空间。餐厅和咖啡厅设在中庭中,旅客在进餐时既可以欣赏雕塑,又可以观看上上下下的玻璃电梯。在立面上,波特曼使用了阶梯形造型,横向线条和垂直线条互相交叉,形成了渐变的韵律感(图4-55)。建筑理论和历史评价在波特曼的求学时代,美国建筑大师莱特的有机理论对他的影响很大。当时莱特在乔治亚工学院当客座讲师。莱特把建筑看作是一种综合守则,应对各方面的生活起定型作用,并指出方向。波特曼的言行中反映了莱特的观点,即建筑的使命是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他仔细研究了组织体系和结构,以及莱特的有机统一思想。波特曼认为,建筑师必须寻找理解和感受建筑的共同基础。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应该反映出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巴西利亚的规划的失败之处就在于缺少人情味。波特曼将他的建筑和规划和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的成功很大意义上是因为他创造出了人们需要并喜爱的生活空间和环境。波特曼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建筑师,而且是一个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这是他最不同寻常的地方。直到目前为止,真正能称得上是开发者建筑师的也许只有约翰·波特曼一人。一个建筑师如果不能拥有部分的所有权,那么对实现自己设计梦想的计划就无法拥有充分的控制权。所以,开发者建筑师也要比一般建筑师能力更广泛。他们既要用一个开发者的眼光来进行设计,又要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验证其经济性,使它本身的设计哲学和现实的经济条件符合。波特曼认为,建筑师应该掌握并参与建筑决策的以下方面:(1)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发展现状;(2)房地产市场和设计、成本对市场销售的影响;(3)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4)总建设成本和建筑物成本比重;(5)长期收入和消费方案;(6)金融市场和筹集资金的方法;(7)建成后的建筑物的出租和使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波特曼实行的是“一条龙”式的服务,真正从城市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民需求出发。他把设计才能和房地产事业上要承担的风险结合起来——这是他的勇气和魅力之所在。他的成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建筑设计和房地产商之间不能经常有这样的合作呢?当代社会谁应该来当这个协调者呢?——也许希望就在我们中间。第十节“白派”建筑师纽约五——“白色派”.zyzl.. ..在70年代初,纽约有一个被称为“纽约五”的学术团体,也就是著名的“白色派”(Whites)他们是: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Graves)、彼得·埃森曼(PeterEisenman)、约翰·海杜克(JohnHejduk)、理查德·迈耶(RichardMeier)、查理斯·格瓦思梅(CharlesGwathmey)。他们都喜爱柯布西耶早期的由内及外的白色建筑。“NewYorkFive”发扬了早期现代派轻巧明快、平整光滑的外观,挺拔流畅的线面关系,而且在设计中增加了语言学和构造学的手法,创造一种错综迷离、穿插复合的空间。他们常用的手法是透明和不透明面的对比。建筑物内外上下交错、空间宽敞,通过大面积玻璃和框架在立面上展示出来。“”和“外”的对立代表了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对立。并列和从属关系同时存在,在语言中被称作“二项对立”法。彼得·埃森曼生平简介彼得·埃森曼(PeterEisenman)于1932年8月12日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纽霍克。1951年进入康耐尔大学学习建筑。他的毕业论文十分出色,获得了查尔斯·桑(CharlesG.Sands)纪念奖。1955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毕业后,随工兵部去亚洲服兵役。1959年他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得建筑学科学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曾经参加了格罗皮乌斯领导的协和建筑设计事务所(TAC)。196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设计理论,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和设计理论博士学位。在剑桥任教四年后,转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66年获古根海姆奖学金(GuggenheimFellowship)和卡拉汉姆基金会奖学金(GrahamFoundationFellowship)。1974年参加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联合举办的“五个建筑师”展览会,“纽约五”因此巩固。他是“纽约五”中最激进和最善辩的一分子。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师,他的作品曾获得各种奖项,并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作巡回展。过去,他被公认为“结构主义”建筑大师,现在被誉为“解构主义大师。”作品赏析柏林社会公寓柏林社会公寓的建立在前柏林墙和Charlie检查站旁。它不仅仅是为了缓和柏林日趋紧张的住房需求,也是为了能纪念发生在柏林墙周围的历史事件。埃森曼不但要达到柏林住宅建筑苛严的功能要求和经济指标,而且还要将文脉和符号联系起来。在这个公寓设计中,他借用各色网格来隐喻外界——绿色条纹代表附近的古建,偏转一些角度的白、红、灰色条纹代表着柏林墙,墨卡托网格则代表世界——含义丰富,但似乎只有埃森曼能理解(图4-56)。法兰克福生物中心1987年在法兰克福生物中心的处理上,埃森曼引入了生物学的概念,使建筑功能的首要地位发生了动摇。他采取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四种基本结构作为建筑的平面形式,而且用DNA控制生物遗传的复制、转录、翻译三种基本过程来组织空间布局。在DNA模型中,实验室的设计是为了创造一个保护研究者远离外界危险的安全的环境。采暖、通风、空调的运用有助于减少实验室中的有害物质的扩散(图4-57)。卡耐基麦伦研究中心.zyzl.. ..在研究所设计中,埃森曼引入了计算机领域的设计模型——布林立方体(BooleanCube)。他借用它的斜向对称、等距连结和密度均匀的特点,创造了介于柏拉图的纯净形式与非欧几里德结构无尽形式两者之间的建筑空间。每个建筑单体由两组立方体构成,他借用错位去追求内和外空间相协的踪迹,在理性和随意性之间创造新的空间概念(图4-58)。建筑思想和历史评价埃森曼是一个应用神秘主义语法的大师。他刻意借鉴语法结构的理论来研究建筑,借助更深层和更抽象的“结构关系”进行表达。埃森曼强调建筑形式可以作为一系列的符号来看待。他认为建筑中存在着两种形式结构:“实际的形式结构”和潜在的可被意识到的“深层结构”。他反对“形式追随功能”,认为形式的产生是建筑师对形式逻辑认识的结果。形式逻辑可以导致形式关系的产生。这比功能的需求还要重要。埃森曼把他的建筑比作白色卡纸做的模型,纸张是传统用来携带信息的载体。他的目标是讨论并着手解决当前建筑设计和建筑发展中遇到的最典型、最重要的和最广泛的冲突。这些冲突包括:公众兴趣和建筑师个人志趣间的矛盾;美学要求和社会需要间的差异;专业的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间的差异;文化进展和经济环境增长的紧张性间的分歧;新建筑和已存在的有价值的旧环境间的矛盾;技术能动力和文化渴望间的差别;思想理论和实践行动间的差别。他借“卡纸板”来象征把形式作为一种标记或符号考虑,它最终可能产生形式信息。作为建筑师,埃森曼的代表作有俄亥俄州立大学视觉艺术中心,1993年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国家荣誉奖;柏林社会公寓被前西德政府选作柏林城750周年的纪念邮票的图案;在东京的两座解构主义办公大楼于1991年获得了美国建筑学会的国家荣誉奖。除了建筑设计外,埃森曼还致力于建筑教育工作,先后涉足于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埃森曼的另一个特点是著述颇丰,经常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哲理观点,代表作有《卡式住宅》、《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他的理论较为晦涩,但其对西方建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中国理论界的现状是跟着西方走。懒惰和逃避才是我们应勇敢面对的自我。迈克尔·格雷夫斯生平简介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Graves)1934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首府印第安那波利斯。1958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1959年在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而后在意大利美利坚学院获罗马奖和布鲁诺奖金。1962年起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开设格雷夫斯建筑设计事务所,并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从60年代起,他多次获奖,逐渐为学术界所熟识。他以教育家的身份成为文丘里(RobertVenturi)之后,美国“今天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美学家和而高瞻远瞩的建筑理论家之一。”1972年,格雷夫斯和纽约的另外四个人志同道合,组成了“NewYorkFive”,即“白派”(Whites)。作品赏析.zyzl.. ..汉索曼住宅,印第安那,1967年汉索曼住宅(HanselmannHouse)是为一对夫妇和四个小孩设计的住宅。它由两个正方体组成,前面的是延伸的入口,是开放性的;第二个是居住用的,具有民宅的私密。人们通过三个层次进入住宅。首先,一个钢管弯成的门架是入口的第一个层次;从门架穿过的楼梯是第二个层次,通过架起的天桥,人们经过工作室,可直达真正的入口——家。双层高的起居室和楼梯,大空间的上下穿插,表现了“纽约五”的共同特征。这个住宅颇有创意,获得了美国建筑协会颁发的两个奖项(图4-59)。根文办公室室内装修,新泽西普林斯顿,1972年根文办公室(GunwynVentures)原是一座19世纪的建筑,二至四层作为办公室用。格雷夫斯把三、四层的结构进行重建,在二、三层的楼板上开了三个小天井。办公室采用了开放式平面,一幅他绘制的壁画挂在一天井的一侧,成为视线的焦点。色彩上以黄、橙色为主,间以蓝、绿色。对空心玻璃砖隔断的运用使室内显得辉煌灿烂。格雷夫斯因此获得了美国建协的国家荣誉奖(图4-60)。波特兰大厦,波特兰,1980年文森·斯科利在对波特兰大厦的评论中认为该建筑通盘考虑了地理文脉,它是属于波特兰的。建筑物平面呈正方形,主体高15层,交通枢纽核心在平面的中央。建筑形体简单、用材朴素、施工方便、造价低廉。建筑的正门十分显眼,通长的反光玻璃象征了大都市的性质。传统的三段法立面处理,基座用绿色的骑楼形式,显示了波特兰的多雨气候和绿草如茵的地面。在色彩方面,继承了古建筑常用的色彩,辅以方倚柱上面的浮雕,使人联想起对波特兰城市的旧建筑的怀想。波特兰大厦是格雷夫斯试图用符号和抽象方法来表达传统的尝试(图4-61)。建筑思想和历史评价格雷夫斯最初倾向于立体主义、构成主义,偏爱钢管、框架、螺旋楼梯、混凝土坡道、凉台等手法,还有一个独特的特征是用一幅自己绘制的壁画来结束一系列的空间。他像其他的现代建筑一样,不太顾及到周围的建筑环境因素。到了70年代,格雷夫斯开始脱离了“正统的现代派建筑”方向。他认为,要尊重当地建筑自身的传统。格雷夫斯考虑用建筑的原型来表达“最伟大、最持久的人类传统。”他从现代建筑致力于在不同国度和时代中寻找永恒,转变为在人类传统和大自然之间寻找和谐。格雷夫斯承认建筑内在的性质反映了建筑的原始含义,除此之外都是标志性、象征性和附加的东西。他的作品通常包含了某种暗示,他企图用符号学的方法来创造建筑形象,让人们领略建筑之外的意义。他认为建筑是一种语言,是传达意义的一种工具。如同语言有通俗语言和诗化语言一样,建筑中也有两种语言:表述功能、结构和经济等因素的“通俗语言”和对应与建筑外观、社会风俗习惯的“诗化语言”。因此他在设计中广泛应用隐喻象征手法和夸张等戏剧性处理。60年代末,西方在建筑设计上考虑比喻和含义上的推理。格雷夫斯对引喻的态度十分严肃,他的作品多次获奖,不是因为作品的哗众取宠,而是他对于特定的建筑和环境表现出来的更全面的理解和深层次的认.zyzl.. ..识。理查德·迈耶生平简介理查德·迈耶1934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Newark),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师,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康乃尔大学学习建筑。毕业后迈耶用6个月的时间游历欧洲——包括希腊、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芬兰等地。他像前辈的大师一样,以朝圣般的心情去探寻文化根源,捕捉古老的灵感源泉。他曾跟史蒂芬·格瑞(StevenGreen)学画,崇拜库宁(DeKooning),热衷抽象表现派画风,而后又潜心研究立体画派的“拼贴画”(Collage)。这对他后来的很多作品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959年至1963年先后在S·O·M事务所和M·布鲁莱事务所工作。1964年在纽约独立开业。他早期的作品是一些私人和公共住宅,开始引起公共注意是1969年参加纽约五人建筑展。此后,迈耶一直坚持白色建筑风格,被称为“白色派”。他多次获AIA奖,有许多作品十分成功。1977年被哈佛大学就耶鲁大学聘用为客座教授。1997年迈耶被授予美国建筑师协会(AIA)金奖。作品赏析乌尔姆展览馆及会议厅(TheUlmExhibitionandAssemblyBuilding)会议厅是典型的迈耶风格。和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的是,它建于大教堂的边缘。迈耶将主体建筑设计成3×3方格网,三面环绕成一系列弧线。餐厅和主体分开,由天桥相连。建筑底层的透空使得人们可以自由穿行。从广场上看,大教堂依然是空间的主角,新建筑则谦虚地退到一边甘当配角(图4-62)。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TheBarcelonaMuseumofContemporary)建筑设计为长方形,在前面形成了一个新的广场,一条人行道穿过建筑,将广场和后庭院连接起来。在这个博物馆中,迈耶使用了线性展览空间,一道长长的横墙贯穿建筑,由此组织各种空间。建筑形式像一个巨大的白色浮雕,到了晚上,又成了灯火通明的发光体。地中海强烈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和迈耶的白色风格相得宜彰(图4-63)。法兰克福人种学博物馆(TheEthnologyMuseuminFrankfurt)迈耶在这个博物馆建筑中,将源于德国城市建筑和宜人街道的精美尺度大大发展了。他用立方体建筑和连接路线相组合。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古树,建筑成了一系列座落在林间空地上的方盒子。迈耶精心设计了参观路线,使得在上层的参观者可以欣赏公园景色,而下层的参观者可以享受宁静的内院。呈几何形式扩展的博物馆和原先的法兰克福工艺博物馆组合在一起,被迈耶巧妙地融入了自然环境之中(图4-64)。建筑思想和历史评价迈耶属于第三代建筑师,年轻时对柯布西耶和阿尔托产生过强烈的兴趣,恪守白色现代风格和现代建筑的五点精神,即支撑构件、屋顶花园、底层自由平面、水平横窗和自由立面。他的基本思想和第一代大师一脉相承,只是技术发展使他有更大发挥。除了传统语汇之外,迈耶对建筑所持的态度是形态学的,不是功能主义或符号学的,因为他的造型不是一步步推出来的。他自己也承认,任何作品均由其中所包含的空间.zyzl.. ..元素与系统组合的可能造型而来,建筑造型不是作为功能和科技问题的解决,而是必须为人所体会的可能的结果。迈耶偏爱白色,认为白色是一切色彩中最奇妙的颜色,适于表现光影、虚实和形体之间的丰富层次,是纯净和完美的象征。他对几何形的运用十分娴熟,方与圆、直与曲、实与虚对比组合表现了一种浪漫的巴洛克式现代主义风格。迈耶从不拒绝历史提供的灵感。他试图用纯建筑语言来阐释作品的永恒性和连续性。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也正因为这样,迈耶的作品才能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又能在建筑潮流的风风雨雨中保持他独特的气质和魅力。第十一节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张鎛张鎛先生从事建筑生涯60多年,作为新中国第二代建筑师,他兢兢业业,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地贡献着。1990年被授予建筑大师称号。生平简介1911年4月12日,张鎛出生在广州督府官邸。他的父亲张鸣岐,17岁中举,30岁前即由岑保举为广西官吏,由道台升为巡抚,官至两广总督,是清末的封疆大吏,可谓少年得志,官运亨通。然而辛亥革命爆发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是不会因个人而改变的。革命成功后,张鸣岐携家流亡日本,归国后又以清末遗老身份定居天津日本租界和上海英租界。张鎛从小受家庭影响很大,尤其是父亲的教诲: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梁思成与张鎛有世交,梁思成向张鎛介绍了建筑学的一些知识和特点,使张鎛奠定了择业方向。1930年,张鎛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由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张鎛又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1934年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东北大学的学习中,张鎛幸得梁思成、陈植、童寯三位老师的辅导,产生了对建筑的热爱。这三位老师均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他们的基本功十分扎实,注重构图原理和比例尺度,并也如此严格地要求他们的学生。日本关东军炮击北大营,少帅张学良受蒋介石之令不准抵抗,而东北三省一夜之间沦陷。张鎛于次年进入中大继续学业。的同班同学共11人,他们是张玉泉、吴若瑾、于均祥、朱栋、王虹、家德、费康、唐璞、林宣、曾子泉和张鎛。待毕业之际,只有张鎛一人被天津基泰这样的大事务所录用,其他同学有的去广西大学作军事工程,有的到兵工厂,有的则改业经商。世事艰难,他们这一代经历的最多,背负的也最多。1934年至1951年,张鎛始终在基泰工程司的总所和分所工作,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院、上海聚光诚银行、成都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医院、九龙加多利高级公寓等作品。1951年3月,张鎛由香港回到北京,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他主持参与了多项重点工程,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1955年,张鎛在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任总建筑师兼第一设计室主任,在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作至今。作品赏析新侨饭店,北京崇文门,1952年新侨饭店建于崇文门内西侧,与同仁医院相对。新侨方案的原方案.zyzl.. ..由张玉泉主持技术设计,体型上是西高东低,不会和崇文门城楼相抵触(当时城楼和城墙尚在)。当时张玉泉的工作已经进行到施工图报竣阶段,然而没能通过都委会兼施工图的审批。张鎛接手方案设计时,高层基础已提前施工,只能在原有柱网、进深的基础上作文章。新侨饭店的用地为51×130米的矩形,张鎛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布局手法,在东、北、西三面按周边式布置客房,中间部位留为园林和办公。新侨饭店建筑面积21400平方米,标准层面积为35.61m2/间,比较经济。在使用过程中,虽然用户对厨房和客房卫生间部分提出了批评,但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适用和经济,谁也不可以违背这两个规律。友谊宾馆,北京西颐路,1953年友谊宾馆的建设是分期进行的,张鎛参加了一期工程、友谊宾馆礼堂、俱乐部、餐厅的设计。和新侨饭店相比,友谊宾馆的标准较多,单价多出70元/m2。在造型上主楼顶部加重檐屋顶,采用削割瓦绿剪边和五脊六兽。吻兽及小兽改为和平鸽状,取其形像辽宋的鸱尾。两翼连接体起了伸缩缝的作用。体型短小低矮的建筑则以单檐卷棚小亭,通过单层花架联成一体,产生了丰富的层次和对比(图4-65)。民族文化宫,北京复兴门,1958年早在1951年就有过兴建民族文化宫建筑组群的提议,说明党中央十分关心来京公干、探亲、访问的少数民族兄弟。民族文化宫内容复杂,包括:礼堂、餐厅、图书馆、展览馆、陈列馆、招待所、后勤部分。1959年的国庆十大工程中,民族文化宫用地较小、面积最少,内容较丰富,是具有独特风格的“生日献礼”之一。在造型上,张鎛选取了重台、高塔来突出建筑轮廓线,大台阶退让开红线,使民族宫可以从容地笑迎天下客。张鎛借传统衣,饰现代人的做法,在当时遭至革命派的批判。但是,由于张鎛的方案在经济、用地、建筑面积和高度限制上都十分适用,因而还是被一致通过,列入十大工程之一(图4-66)。建筑思想及评价作为一名人民建筑师,张鎛总是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建筑师的成长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难能可贵的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从挫折中总结经验。例如,在多项饭店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张鎛积极听取其他专家以及使用者的意见,在日后的设计中及时调整改进。闻过则喜才是一个虚心的建筑师的成长的法宝。在这一点上,张鎛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不断总结,举一反三,才能逐渐进步。张鎛是一名务实的建筑师。他的方案往往快而考虑周齐,尤其是在总体规划、全局控制和经济方面,体现了他“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的作风。在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中,工程项目之大、困难之多是有目共睹的。周恩来总理也认真听取不同意见,亲临指点,张鎛全力以赴,加上机、电、管理部门的倾力协助和群策群力,终于在天安门广场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十七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仅用10个月时间就完成设计和建设施工,投入使用。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天安门广场的性质、规模、尺度是符合时势要求的,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zyzl.. ..置(图4-67)。张鎛先生是中国第二代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一个,他不凡的经历和不寻常的修养给我们以启示:机遇只降临有准备的人。张鎛一生为祖国为人民交上了一份份圆满的答卷。张开济张开济先生为祖国、为人民辛勤耕耘,建树颇多,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中国建筑界留下一笔宝贵财富。1990年,张开济被评选为建筑大师。生平简介1912年,张开济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1935年,他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后,张开济先后在上海、南京墓泰工程司任助理建筑师,继而又转入新华兴业公司建筑部和上海鹏程工程司。1941年,张开济和学长费康、张玉泉合作开办上海大地建筑事务所。1942年则开办了上海、南京伟成建筑事务所。多年的实践便张开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解放后,张开济在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任总建筑师。同时,张开济还兼任北京市土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会副理事长,和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勤奋工作的一生。作品赏析北京天文馆,1956年北京天文馆位于北京西郊动物园之南,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座天文馆,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座天文馆。天文馆面积约4500平方米,包括天象厅、展览厅、多功能厅、天文台和气象台等。主体建筑天象厅为圆形穹顶的观众厅,直径达25米,顶部最高处离地40米。这个圆顶不仅是天文馆建筑的特有标志,也象征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张开济在雕刻、绘画和装饰上用心良苦,以期体现民族精神。如在大门正中设一幅古代象征东西南北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浮雕,两侧墙面则为“日月阴阳”,在内厅顶部有夸父追日的油画,四周环绕的是十二生肖的浮雕。在结构和设备方面是中国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共同合作设计(图4-68)。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58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是国庆十大工程之一。博物馆建筑面积为65152平方米,南北长149米,东西向313米。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由中部的门厅、礼堂等公用部分联系。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上与人民大会堂相对,所以在平面上,张开济采用了内部式布置,而立面上则运用大空廊作为主题。通过这个空廊,天安门广场的空间被引进来,使其和前院空间交融在一起。博物馆的空廊和人民大会堂的实廊遥相对应,相得益彰。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形象上、气质上都如同两个兄弟,一唱一和,交相辉映,构成了天安门广场上庄严丰富的天际轮廊线(图4-69)。“四部一会”办公楼,1955年该办公楼是建国后首批建造的大规模政府办公楼工程之一,位于北.zyzl.. ..京阜城门外三里河。总面积8.5万平方米,主楼6层,中部9层,周边式布置。造型上采用重檐歇山大屋顶,民族风格浓郁,建筑群体庄重典雅(图4-70)。建筑思想及评价张开济先生从事建筑设计活动五十余载,在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观。张开济立足于中国国情,立足于社会,以高度社会责任感来对待建筑设计工作。他认为,中国目前仍处发展阶段,经济上较发达国家落后,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建筑则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这是矛盾之一。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而建筑则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又表现了中国建筑上的文化优势。作为建筑师,就应该扬长避短,尽量解决好方方面面的矛盾,拿出好的设计作品来。张开济主张,建筑设计要特别重视经济问题,但是又不要把适用、美观和经济对立起来。张开济对住宅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不断地探索,试图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入手解决人民的需求。他提出的“改进多层、控制高层、利用天井、内迁厨厕、加大进深、压缩面宽、节约用地、节省投资”的建议,对北京的住宅建设起了指导性作用。身为一名中国建筑师的老前辈,张开济提倡尊重传统、尊重环境、保护古建。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环境的一部分,不能唯我独尊、旁若无人,而要“和平共处”。张开济先生把改善社会、造福人民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他的奋斗目标是为人民创造优美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只有将社会责任视为重于个人名利之上的建筑师,才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恪守职业道德的真正的建筑师。张开济先生的谦虚好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座真正的丰碑,是青年建筑师的榜样。戴念慈戴念慈先生一生辛勤耕耘,勤奋创作。在他40多年的建筑创作活动中,他对继承、创新的执着追求、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不仅赢得了同行的爱戴和尊敬,也给我国的现代建筑百花园里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生平简介1920年4月,戴念慈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陈野镇。知识分子的家庭熏陶,对戴念慈的一生起了重大的作用。1942年,戴念慈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作为由中国建筑师在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第一批现代建筑师,戴念慈几乎“本能”地要当一名“中国的”建筑师。在校学习期间,这一点就很明显。虽然他对西洋古典建筑和西洋现代建筑都有很深的功底和研究,他总是以“中国式”为第一选择。解放后,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推荐,戴念慈于1950年1月担任了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修建办事处设计室主任。1955年,戴念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同人民、同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根据工作需要,戴念慈先后担任过中央财经委员会总建筑处设计公司室主任、建筑工程部中央设计院主任工程师、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建筑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zyzl.. ..副部长等职务。作品赏析北京展览馆,1953年北京展览馆,原称“苏联展览馆”,是中苏合作建设项目。戴念慈作为中方设计负责人参加了该项设计,前苏联著名建筑师安德列夫进行了初步设计工作。在这次合作项目中,戴念慈只能尊重原设计,而不能自由发挥。但由于他的谦虚谨慎,不仅圆满完成了合作任务,同时也学到了前苏联的技术。这座综合性的展览馆座落于北京西直门外,建筑面积约23000平方米。建筑由大厅、剧场、电影厅、餐厅、露天展览馆组成。它的造型非常独特:36根柱廊形成一个环绕的半圆形广场,广场中央是巨大的喷水池;展览厅的中央是一个巍然的尖塔,塔尖上有一个闪亮的红星。这种典型的俄罗斯传统已经被北京人民接受,并成为展览、集会、娱乐的受欢迎的场所。中国美术馆,,1958年50年代末,北京兴建十大建筑,准备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清华大学提供的美术馆的方案开始没有被接受,美术家们希望美术馆能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当时主持十大建筑的万里同志召集了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等单位进行二轮设计。由于美术馆选址在故宫、景山附近,戴念慈多次到景山上观察研究,把大部分屋顶做成平顶,仅在中部使用了传统形式,再用连廊、庭院将建筑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个设计方案即反映了新中国美术馆丰富多彩的内涵,又给人以典雅大气的印象。在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周总理及专家所提意见又做了局部修改后,中国美术馆终于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美术的个性。阙里宾舍,曲阜,1981年阙里宾舍的选址是该滨馆建筑最不同寻常的因素:它毗邻孔庙、孔府、正处于两座建筑群的中间部位。戴念慈知难而上,终于又完成了一个出色的作品。“阙里宾舍”是一座小型宾馆,建筑面积为13,000平方米,客房300套。由于环境因素的制约,建筑群只有两层高,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的布置,用院落和回廊将空间组织起来。在造型和色彩上,戴念慈充分考虑了周围古建的因素:青砖灰瓦坡顶,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屋脊,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明暗、虚实对比关系。灰砖墙用紫红色灰浆勾缝,使得普通的灰砖出现了一种近人的暖灰色调。在室内设计上,处处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色彩。尤其是会议厅前墙上的壁画,以《周礼》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题,表达了孔子的学说和古文化的精华。大门廊上的横匾选首《论语》首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令人领略设计者匠心之所在。而最有特色的,仍属宾馆的“阙里”二字。春秋时期,把街道称为里。孔子当年居住过的一条街道,因街上有两个石阙,故名阙里。“阙里宾舍”之名古朴高雅,聚集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建筑整体呈现出来的古风新意,真可谓天成之作(图4-71、4-72)。建筑思想及评价.zyzl.. ..戴念慈早年接受的是现代建筑教育,深受美国建筑大师莱特的影响。到了50年代,在前苏联所提倡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影响下,戴念慈开始认真钻研中国新建筑的发展道路。从北京展览馆到北京饭店西楼,从中国美术馆到斯里兰卡达拉奈克国际会堂,从阙里宾舍到辽沈战役纪念碑,虽然各项工程构思不同、性质不同、手法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戴念慈严谨细致的作风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有人误认为他是复古派的代表人物,这只是肤浅的认识罢了。戴念慈接手的多项重要工程,由于环境的特殊要求,必须做出特殊的让步。在这种情况下,新建筑本身是退而求其次,而整体效果才是为后人造福的一笔杰作。尽管戴念慈可以很方便地把传统的东西拿过来直接加以运用,但是他坚决反对完全照搬,而是加以革新。他反对建筑的单调枯燥和矫揉造作,追求结构简单而艺术效果丰富,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这种创作思想,至今依然符合我国国情,对中国社会当代建筑的发展起着指导的作用。戴念慈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建筑师,更是一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他廉洁奉公,为人正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进行每一项设计。正因为这样,戴念慈淡泊名利,一心工作,为同行及后辈起着模范带头作用。虽然同行想推选他为设计大师,但他对此次评选有看法,坚决拒绝了在他人看来本是名利双收的事。“德才兼备”是戴念慈一生的写照。然而,就是这一点精神和一份功力,给后来人以榜样,以力量。佘畯南佘畯南先生是我国老一辈岭南建筑大师。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耕耘中,他向社会交上了一份份卓越的答卷。他从事教学、设计、科研种种繁忙活动,无不尽心尽力,因此也得到了我国首批建筑大师、特等劳动模范等殊荣。佘畯南先生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后人,无论是处事还是为人,都不愧为我们的导师。生平简介1915年,佘畯南出生在越南,童年曾就读于岭南大学附小、附中。那里景色幽美,艺术气息浓厚,是岭南艺术的发源地。音乐大师冼星海,西洋画家司徒乔都与岭南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样的熏陶中,佘畯南培养了对艺术的热爱。1939年,青年的佘畯南肆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两年后又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他的大学导师林炳贤教授,为他打开了通向现代主义建筑的大门。前辈老建筑家梁思成、赵深、杨廷宝等人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对佘畯南的创作道路指引了方向。1941年,佘畯南成为执业建筑师。有时还兼职唐山工学院讲师。1948年他的老师和他共持香港林炳贤佘畯南建筑师事务所。然而中国当时的情况是解放的前夕,由于长年战争等人为因素破坏,国家一片创伤。新中国建立后,佘畯南承担起重建家园的社会责任。他立根于广州,放眼于全国以至全世界,以累累硕果回报祖国和人民。作品赏析广州白天鹅宾馆,1982年白天鹅宾馆位于殖民主义年代建筑形式的沙面小岛上,南临白鹅潭,这是羊城八景之一“鹅潭夜月”所在。为了使建筑能和周围环境成为一.zyzl.. ..体,佘畯南先生做了精心设计。长达635米的高架桥把建筑、沙面和珠江联系在一起,东段跨过江面,西段穿过沙面的上空。再利用梯级联系不同的高差,使建筑和沙面的关系更加协调。在造型上,佘畯南采取了“腰鼓形”的建筑平面。这样一则可以比“板形”增加客房数,提高经济效益,二则可以在阳光下产生明暗对比,更为轻巧和与众不同。形象丰满的白色建筑跃然于碧波绿树之间,为白鹅潭又增一美景(图4-73)。在室内设计上,白天鹅宾馆也很有特色。任何游客都会为“故乡水”的主题庭院所吸引。金瓦亭子座落于石岩之顶,瀑布依级跌落,水声潺潺。7.2米高的玻璃吊顶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到户外美景。小桥、流水、亭阁、绿化等塑造了一个回归自然的意境,将传统园林手法引入中庭设计,达到了形、神合一的境界(图4-74)。该设计获1982年广州市优秀设计一等奖以及1993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等。汕头国际金融中心,1992年。汕头国际金融中心包括中国银行和金海湾大酒店。金融中心位于金海湾风景区,是特区中心地带。它北临主干线金砂路,西为外环路,东为新开马路,它的地位和建筑的性质决定了这里也将成为特区的重心。佘畯南从“造型”、“空间”入手,以方和圆象征了理性和自然,用阳光和空间带给人们动感和乐感。他把毗邻的龙湖乐园一并纳入了考虑因素,从城市生活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游憩、购物、工作这三项日常生活中的大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图4-75)。金海湾大酒家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高28层,集客房、健康中心、游泳池、高尔夫游乐场、网球场等设施于一身,是四星级酒店标准。塔楼平面为90度扇形,从裙房部分上升,到顶层则缩为54度,造就了一种直冲云霄的动感。在室内设计上,佘畯南采用了下沉式广场手法,中庭的聚焦之处是一个转动的天文仪,它意味着天体的运动,把静态的中庭变成了动态空间,将中国古代发明同今天的现时生活联系在一起。天文仪的选用正显示了建筑师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艺术修养,同时也反映了设计者的人生观:生存时空(图4-76)。建筑思想及评价作为一名建筑师,佘畯南考虑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有对人的考虑和对社会的责任。他认为,“建筑是为‘人’,‘人’是万物的尺度,建筑设计必须以‘人’为核心来思考一切事物;建筑的几何三度空间,必须与人结合为一体而为第四度空间,再与人有关的环境、生物和声光等建筑物理联系,组成物质的第五度空间。”他尤其强调的是建筑师的品质,因此他的作品中处处传达着建筑师的品德和创作出发点。这一点对于我国当前建筑界是很有警示作用的。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某些建筑师拜在名与利之下,可以不顾职业道德,这样下去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在建筑实践上,佘畯南先生对自己要求甚严。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先有构思,后有形象的。有人认为艺术全凭天才,只勤奋未必能补拙。此话虽有一定的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便不适用了。建筑设计是一门工程艺术,天才虽重要,但选择正确方案的才华最重要。每一项貌似简单的.zyzl.. ..任务都会包括各方各面的矛盾,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还是在不停地变化,所以,学会取舍,再逐个突破是佘畯南先生所强调的大前提。而做到这一步,则需要勤思考和朽构思。佘畯南先生是这么提倡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建筑创作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劳动,它需要建筑师之间以及和其他设计人员保持良好的合作精神。由于他的谦虚谨慎,佘畯南既能和建设者打成一片,使建筑构思得以实行;又能和决策者推心置腹,进行学术切磋。也正应了中国的古话:“天时、地利、人和”,做出成功的作品来也不足为怪。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佘畯南先生和其他老一代建筑家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青年一代的楷模。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有继往开来,中国的希望才在我们手上。唐璞唐璞先生是当今中国建筑界的一位老前辈,从事建筑活动六十余载,在理论与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他对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生平简介1908年唐璞出生在山东省青州府北城。虽然他从小就对绘画很感兴趣,但是父母却希望他成为技术人才。唐璞走上建筑之路,是源于少年时代从电影中了解到什么是建筑师。1930年,唐璞慕名来到沈阳,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在东北大学的一年中,唐璞从师梁思成、陈植、童寯三位,学院派的严格训练为他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9·18”事件,东北大学被迫解散。第二年,唐璞转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继续学习。两个学校各有所长,风格各异,唐璞吸取众家之长,为他后来建筑风格的多变性奠定了基础。在中央大学,唐璞不仅可以发挥他的艺术天赋,而且在技术上也得到了相关专业的扎实的基底。1934年唐璞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时,正值国家灾难沉重之际。当时国家政治混乱,经济困难,建筑业发展不景气。唐璞进入南京市工务局设计科,后又转入巩县兵工厂建筑科。虽然这段时期内项目不大,但唐璞从经济角度出发,在结构材料上进行革新,设计出很多合理、合用的作品。1941年,唐璞开办了自己的事务所“天工建筑师事务所”。他不仅负责建筑设计,还兼顾结构和给排水,主持了工厂(包括厂房、办公楼、职工宿舍等)、中学、幼儿园、小住宅等设计任务。1950年唐璞在国营西南建筑公司设计院任职,二年后在重庆建筑工程学校任教。1954年后,唐璞在西南工业建筑设计院任副总建筑师。同样因为他对于建筑、结构、水电都十分精通,所以他总负责各工种的协调工作以及图纸的审核。在60年代的的浩劫中,唐璞没有消沉,而是利用空余时间努力钻研建筑理论方面的问题,阅读了大量哲学、心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书籍,并结合到自己的创作体验中去,为日后的论文作好铺垫。70年代末起,唐璞先生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书至今。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总结教授与后人,像蜡烛一样,“点燃了.zyzl.. ..自己,照亮了他人”,表现出老一辈建筑家的风范。作品赏析南京新街口喷水池设计方案,1934年该设计为一大型喷水池建筑,构思中心是以喷水建筑代替一般的街心花园。喷水塔高40米,向下喷水高度达27米,向上喷水高度达14米,喷水范围可达直径65米。唐璞将主体建筑设计成中国塔式建筑,把它和现代喷水池概念结合起来,这在当时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举措。这种大型喷水空间既符合现代城市在尺度上的要求,又能改善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图4-77)。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行政办公楼,1951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为重庆建筑大学),行政办公楼包括办公室、会议室、资料室、图书馆等设施,主体高三层,座落在绿树成荫的校园中。在设计手法上,唐璞成功地将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他运用红砖、歇山顶来表现地方特色和民族形式,而在立面的比例,尺度上采用了学院派手法。由于唐璞的精心推敲,建筑造型显得和谐统一。1994年国际建筑评估组成员GORYS-PALEAMO曾对该办公楼建筑表示欣赏(图4-78)。建筑思想及评价唐璞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中国流行的是西洋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建筑,现代主义思潮只是刚在中国登陆。唐璞对艺术的敏锐性使他学生时代的作品带上了这几种风格。然而,由于西方思维的强烈冲击,使中国民族情绪调动起来,在国内出现了传统建筑复兴的萌芽。唐璞的南京中山陵方案就受此影响。30年代中期,中国的建筑界已从中西之争转向了新旧之争。在此期间,唐璞设计的一系列别墅方案,全部采用了西方新建筑形式,有的甚至带有构成主义色彩。在50年代初国内提倡民族形式的大环境下,唐璞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行政办公楼向人们证实,传统的大屋顶可以做得既朴素又简洁,而且美观。改革开放后,唐璞的建筑思想更加活跃。他对待每一种新思潮,不是盲目跟从,而是认真研究,取其精髓,再消化吸收。因此,他的设计风格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唐璞的创新精神还表现在技术领域。在泸州化工厂的厂房设计上,他采用了预制构件和标准化法,大大提高了效率,这在国内是首创。虽然国际上已经出现过这种做法,但是由于当时国内消息封闭,根本无从得知。唐璞完全是结合生产实际需要进行大胆地创新的。唐璞不仅在建筑技术方面,如材料、音响、工业化蜂窝组合体等方面进行探索,他还对交叉学科在建筑上的应用十分敏感,提出了很多具有超前意识的建议。从业60多年,正是由于唐璞先生不断创新、勇于革新的精神,赢得人们的敬爱和尊重。第五章未来与发展第一节建筑的多元化发展一、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建筑以空间形式供人使用,这是建筑最基本的所在。然而在更高层次的意义上,建筑则体现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建筑是人建的,又表现人自身。它既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特征,也制约了人和社会的活动。.zyzl.. ..建筑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凝聚,是社会视觉的表象。所以,建筑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时代和社会的复杂和矛盾影响了对建筑的需求。建筑是一个社会范畴,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在处理各种矛盾的时候,建筑师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建筑发展的趋势是:直到现代建筑为止,所有的矛盾全部被掩盖到古典形式的外壳下。现代主义运动针对这一点提出了功能要素的重要性,要用形式来追随功能。但不幸的是,现代建筑演变的结果又违背了它的初衷。各地纷纷效仿“标准的”国际式风格建筑,忽视了建筑的不同地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的气候环境、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等,最后将各种矛盾又用统一的方盒子套住。“后现代”建筑理论家文丘里站出来大声疾呼:“我爱建筑的复杂和矛盾。我不爱杂乱无章、随心所欲、水平低劣的建筑,也不爱过分繁琐、华而不实或称作表现主义的作品。我说的这一复杂和矛盾的建筑是包括与艺术有内在关系的丰富多采的现代生活为基础的。除建筑外,任何领域都承认矛盾的存在。在数学、诗歌和绘画中都有它们各自的矛盾。..我欢迎这些复杂问题并揭示其矛盾。我把复杂与矛盾结合起来,目的是要使功能真实有效和充满活力。”二、建筑的时空性建筑是以物质的方式存在的,建筑艺术是空间的艺术。我们对建筑的感受、理解和使用,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不认清这一点,我们很难对很多建筑做出适当的评论。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建筑是一个实体,它包容着我们所需要的空间。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墙体之中,而是生活在墙体所包容的空间之中。就好比水罐,它占有一定体积,是一个实体,但我们用的是它空空的内腹。建筑也是一样。建筑与建筑之间,构成了一个虚的室外空间。虽然没有墙壁和屋顶把这个空间都围合起来,但是空间同样可以有标志感和归属感。人就是生活在建筑组成的形形色色的空间中。空间是建筑的本质,没有空间的概念,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建筑。其次,建筑凝滞了时间因素。从开始建造起,建筑就体现了时代的技术和审美。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就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空间。而我们感受建筑,也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对建筑的欣赏和理解,必须通过多视点的审美观察,比如中国古代的“步移景异”的说法就反映了这一点。所以,我们通常称建筑的时空是“四维时空”。这在建筑的演变上表现得更明显。今天的文物就是昨天的建筑。在建筑的功能、形象、尺度、色彩、质地等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动。现代建筑从第一代大师的摇旗呐喊到后现代主义者的各自为政,所有经历的风风雨雨,都体现了时代对建筑的要求。从这种意义上讲,建筑师应该是一个预言家。只有站在时代的前沿,敏锐地把握发展的动向,不断地进行探索,他才能有力地推动历史的进程。如果他孤立、静止地去设计建筑,那么他的作品会变成教条的产物,而他如果不是盲目地追随他人,就是最终为时代所遗弃。三、人与环境人离不开生存的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不仅是很拥挤的和狭小的,而且在目前宇宙探索的结果来看,是唯一的。所以环境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的一分子,人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要求。我们不仅创造了环境,而且.zyzl.. ..还不由自主地去改进它、美化它。拿“衣食住行”中的“住”来说,我们需要的空间不仅要有四壁、屋顶、地板、门窗等,还需要有不同的色彩和质地的材料、不同款式的家具、不同形式的装饰等。这是我们和动物建巢的本能最不同的地方。人凭自己的感官去感知、记忆、思维和判断,然后付诸行动,以此完成对外界的改造,创建自己生活的物质环境。建筑原本是人类为躲避自然灾害给自己创造的小环境,它作为人类改造环境的一大类产物,又构成了将人和自然联系起来的重要因素。所以,人类对环境的意识,必将反映到建筑上。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领域,它满足了人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社会的、生活的、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和文艺的)。正是建筑实用和艺术上的双重性,使建筑既不同于其他的一般工业产品,又不同于雕塑、音乐等纯艺术。人类可以通过建筑,轻而易举地破坏环境;也可以通过建筑,想方设法地为环境增添色彩。建筑师的责任是无可推卸的。四、社会与建筑建筑不仅仅为人的物质和精神活动需要提供的空间环境,而且对社会起着映射和反馈作用。社会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但它在人的感知上却是抽象的。纵观历史,除了文字、影像等记录外,更容易说明一个社会的形象的,这就是社会层次的建筑。城市是建筑群体的组织,是形成城市的社会形态的表象化。在春秋战国的《考工记》一书中,就有先“营国”的体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的经、纬是指干道;祖、社指宗祠和神庙;朝是皇帝朝政之处;市是民间商业和公共活动场所;夫是面积单位。这种形制,正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特征。建筑的形象表现出它的物质构成形态的目的性,即物质功能和精神决定了建筑的形象。就建筑的社会层次而言,它的形象表达了人和社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表现出建筑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建筑的形式,不再被孤立地认为是建筑师的个人意志的产物。因为建筑师的思想,建筑师的知识,都是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他们的作品会受到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的影响。一旦建筑形式出现新的发展,也会推动社会和意识形态上的变化。这一点从现代建筑运动中可以得到证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玛利亚教堂上的大穹窿,反映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人类要求解放,要求社会进步,要求从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当英法等国从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变革到工业化时代的时候,复古主义没有了出路,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建筑形式。伦敦的水晶宫就是最好的例证。此外,建筑和社会观念形态、伦理道德息息相关,后者的改变必然要在建筑上有所体现。如哥特式教堂体现的是严格的宗教统治,而L·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却要表达和上帝的对话。建筑的社会特性决定了建筑师的社会性。如果建筑师想脱离社会功能的需要,脱离社会文化形态,那是荒谬的和不切实际的。建筑师应该发挥建筑的社会性的特点,做出更优秀的作品来为社会服务。第二节民族和地域一、民族形式什么是建筑的民族性?当我们走上万里长城,看到江山的巍峨,就会想到抵御外敌,保我山河的历史;当我们登上天安门城楼,看到广阔.zyzl.. ..的广场,就会想到当年的万人阅兵和今天的建设成就。作为一个炎黄子,我们会感到骄傲和自豪。这就是建筑的民族性的意义。同样的建筑,对不同民族的人来说,代表的意义也大不相同。每个民族有她自己的文化。建筑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的民族属性经常带有社会观念的特征,所以也会显示出它的思想性、阶级性和审美观念。这样,建筑作为民族文化,它的形式只是一种手段,它所代表的内涵才是真正的目的。民族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建筑的民族形式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特征的物化象征。斗栱、四合院、故宫等形象都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和古老文明。有人担心民族形式会“束缚”现代建筑创作的手脚,似乎民族形式和国外的先进经验是非此即彼,水火难容的。其实,上海龙华塔、大雁塔、苏州虎丘塔等,都是吸收外来文化,都是结合中国古代传统的楼阁建筑的产物,都是中外文化融合的范例。古代匠人尚可做到,今天的建筑师有什么理由退缩呢?二、地域的意义由于地理、气候、历史等种种原因,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感。从我国的民居来看,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江南水乡、陕西窑洞等都各不相同:有的凝重,有的轻盈;有的雄健,有的挺秀..地域是指地方风格,它偏重于自然原因。自然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建筑形象。如北欧的多积雪天气形成了当地的尖屋顶,而炎热的西双版纳就要做成易通风的干栏式。到了技术发展的今天,钢筋混凝土结构赋予建筑良好的抗压性能,而空调设备也可做到四季如春。从这种意义上讲,建筑的地域特征原来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自然形成的,时代进步了,当今的建筑就应主要反映时代精神,用新结构和新材料去构成新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信息的交流,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逐渐淡化了。这是因为人类控制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各地文化的交融面越来越广泛,造成世界的同一化。尤其是国际式建筑的泛滥,更加强了这一趋势。然而还有一个因素是,随着时间的积累,一定的建筑形式构成了社会或地区的精神象征。当海外游子看到古典大屋顶,立即会回想起家乡的老屋。这就是地域性在精神方面的作用。现在,有识之士疾呼要保留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很多建筑师开始向历史学习,向传统学习,寻找建筑的个性,使建筑能在环境中生根。人们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现代化”或贴上一些拼凑的历史符号,而是要多样的,包括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等因素的演变与组合。因而,建筑发展到今天,多元化已是必然的趋势。第三节建筑的未来一、历史建筑的界限谈到建筑的历史性,我们必将遇到给历史建筑下定义的问题。从原始社会的“洞窟”开始,人为构成的人的生活空间的对象,都被称为是历史建筑。棘手的是,多久以前的建筑才算历史建筑呢?北京周口店是无可争议的,但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呢?王府井的新东安市场呢?还有那些被推倒的城墙呢?所以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这个界限问题。历史在哲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和现代联系起来,在时间的长.zyzl.. ..河中行进。它的界限是由社会形态体系决定的。像数学那样,用固定的单位去划分是没有太多意义的。人类社会从漫长的原始社会进化到封建社会,用了上千年时间。然而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只用了区区一百多年。这种非线性的增长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动态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建筑应当是前人遗留下来的建筑中,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或历史价值的建筑及环境。这样,如何判定某建筑的价值就成了留给我们今天的建筑师的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进行一种科学的预测:建筑在历史上的地位、价值的变迁。不进行这项工作,往往在城市建设中导致很多无法挽回的遗憾。比如北京旧城墙的拆毁,不仅是北京的遗憾、中国的遗憾,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遗憾。二、时代性建筑的时代性也包含了建筑的阶段性和局限性。每一个建筑都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烙印。在人们只有砖石的年代,是无法想象“水晶宫”的模样的;而只用昨天的工艺,也做不成卢佛宫前“金字塔”的严丝合缝。从历史上讲,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建筑师。你无法比较,密斯和米开朗琪罗究竟在艺术上谁更伟大。然而,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却站在不同的历史转折点上,风格是如此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密斯做的不是简洁的玻璃盒子,而是圣彼得大教堂式的古典建筑,那么密斯和米开朗琪罗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在同一个高度上被后人比较。在现代社会中,时代的节奏正在加快。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形成后,上千年里都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变革。而到了本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仿佛乘上了加速列车,它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快。当年包豪斯的包括建筑在内的许多工业美术品的形式,正是由于机械工业的发展而形成的。同样,今天我们进入了电子时代、自动化时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智能建筑形式的出现。而且随着信息交流的日益便利,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缩短了人们空间上和心理上的距离。原来我们对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了解,大部分是通过期刊杂志、电视电影等媒介进行的,而且选择范围小;而今天只要在计算机上点几下鼠标,便可轻松的在因特网上随时查询各种最新信息。这种新趋势对于建筑业来说,更容易消除同一时代内的技术上的差异,使建筑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不仅建筑师的哲学修养、艺术手法和社会经济观对建筑设计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而且公众的心理也影响着建筑的发展。当人们欣赏1808年的巴黎凯旋门时,却会对1913年建的纽约渥尔华斯摩天楼不那么感兴趣了,虽然在后者建造时他们曾发出了由衷的欢呼。对于时代建筑,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评价它的时候,不能以当代的眼光来看,而是回到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定义。三、现代与未来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快。那么,工业化程度是否越高越好?在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有人就看到了问题,提出了警告。1968年,罗马俱乐部成立,专门研究世界发展战略问题。在1970年的一次报告上,米多斯(D.Medows)认为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超出了资源和能源可以承.zyzl.. ..担的限度,人类就会遭到劫难。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的大量高速发展,已经引起资源、能源紧张,造成生态危机、环境危机。因此,应该立即刹车,不让工业再发展。这就是著名的“零”增长建议。《增长的极限》一书迅速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全球引起了震动。很快,西方发达国家爆发了石油危机,用事实向人们表示出世界能源问题的严重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东地区发现并开采出大量的石油。充裕的来源和西方石油公司的操纵,使油价长期保持了较低的价格,为战后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然而,这一次的石油冲击如同釜底抽薪,震动了整个西方“石油文明”。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一面积极研究开发新能源,一面努力减少能耗。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高科技低能耗的新兴产业,逐渐渡过了石油危机。然而,对于工业文明的反思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罗马俱乐部继续抨击高消费的工业革命,而美国学者杰·里夫金和霍华德则进一步将物理上的能量定律,运用到社会历史研究领域。他们指出,科技越提高,生产越发展,无效能量值就越高,那么,发展的结果就是灭亡。工业文明的弊病一经提出,纷纷引起了西方很多人的忧虑。甚至有人开始怀念工业社会前的种种好处来。然而,社会的进程一般是不会倒退的。尤其是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的今天,谁会愿意放弃汽车带来的便利与舒适,去忍受驴车上的颠簸呢?现在的世界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如果说本世纪50年代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标志着信息社会的开始,那么21世纪初,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将完成向信息社会的过渡。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工业城市将很快成为历史,就像纽约的南街海港(SouthstreetSeaport)和悉尼的诺克司区(RocksDistrict)那样,成为开放的博物馆,而我们的生活则将日益依赖于信息技术。我们的社会将不再由能源来驱动,而是由基于信息技术的媒介来驱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传播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城市形成的经济因素和现代城市的发展。总体趋势是强调个性、多元化发展。追求大同的国际式建筑文化是现代建筑大师梦寐以求的理想,柯布西耶甚至认为为了国际性必须废除地方性,提出要用“异口同声”的情感模式来创造新的民俗。这种文化观念的出现,除了和当时提倡工业化、标准化有关,“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种思潮导致了国际式建筑文化的广泛流传和国际式建筑的泛滥。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价值,西方的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因此,建筑师开始重新思考民族文化和地域性的问题,“文化共生”的观念得到普遍赞赏。随着多元化文化价值观的确立,首先在世界范围内打破了单一的审美模式,功能不再是无视一切的主宰,而是带有浓厚民族色彩、地方特性的主角。不同的审美取向有着不同的时空取向。与现代主义单一的历史价值观相比,当代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历史价值观的多元化并存。80年代初,人们指责约翰逊设计的美国电讯电话大楼为“爷爷时代的钟搂”时,他理直气壮地争辩道:“我们必须回顾、重新评价过去被我们摒弃的东西。”今天我们依然会有这样的同感:用今天的眼光来判断,我们往往会重新发展那些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甚至老摩登时代的许多建筑.zyzl.. ..的价值。当今的流派中后现代借鉴传统,强调城市文脉、注重古典装饰,从中寻找后工业时代人们失落的情感,在建筑中恢复时间的流逝和历史性主题。解构主义虽然不反对将传统作为一系列忘却的记忆,但是他们却不赞同后现代所要求的怀旧情绪,认为这样会导致“陈腐的审美”。他们借用历史构件,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使之分裂、激化,在熟悉的文脉中寻找不熟悉的题材。我们在这里并非要判定孰黑孰白,而是要说明任何一种取向都有它存在的原因和历史背景。正如解释学美学之父伽达默尔所说,“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不是一个客体,而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在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1977年英国出版了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的《后期现代建筑的语言》(TheLanguageofPost-ModernArchitecture)。这是一本对现代建筑的宣战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建筑的弊病,认为是现代主义所强调的“纯净”导致了建筑语言的贫瘠,使建筑受到了“功能主义”的束缚。1955年建成的圣路易斯城帕鲁衣特·伊戈(Pruitt-Igoe)住宅区是日裔美籍建筑师山崎实设计的,住宅区内有完善的公共福利设施、群众活动场所和绿化,充分体现了柯布西耶所提倡的城市空间三大要素“、空气、绿化”,曾获得AIA嘉奖。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事与愿违,犯罪率的上升、居民的陌生感、昂贵的维修费使的有关当局决定炸毁数栋住宅区内的高层板楼。这一事件给现代主义建筑师深刻的打击,他们对原有的体系产生了怀疑,纷纷寻找新的道路。目前为止,常见的流派有:野性主义(Brutalism)、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形式王义(Formalism)、隐喻主义(AllusionismorMetaphor)、高技派(High-Tech)、银色派(Silvers)、后期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历史主义(Historism)、建筑电讯派(Archigram)、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新方言派(Neo-Vernacular)、新传统派(Neo-Traditionalist)、新自由派(Neo-Liberty)、新理性主义派(Neo-Rationalism)等等。多样化的技术观是当今建筑界理论纷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后现代倾向于文本主义,带有技术悲观主义的特征,利用高科技却追求一种“废墟”场景。他们注重历史和文化,技术是实现他们的目的的手段。而晚期现代派则表现出技术乐观主义,坚信科技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未来。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他们极力运用当代的高科技成就,高科技本身就是他们表现的目的和主题。他们摒弃了从内到外的手法和以功能为单一表现内容的艺术教条,发展了以结构形式、建筑设备、动线流程、材料质感为表现内容的美学手法。晚期现代主义坚信,科技可以避免人们所批评的现代建筑缺乏表现力,力求用最尖端的技术去塑造新颖的建筑形象。技术观的取向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文化观、历史观的取向相互关联的。总体来说,这是对古典理性的反叛,是古典理性的失落。现代建筑大师的个人英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局面是百花齐放。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不断进步,自我发展。.zyz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