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文献304不锈钢晶间腐蚀研究.docx

外文文献304不锈钢晶间腐蚀研究.docx

ID:58702597

大小:24.5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0-03

外文文献304不锈钢晶间腐蚀研究.docx_第1页
外文文献304不锈钢晶间腐蚀研究.docx_第2页
外文文献304不锈钢晶间腐蚀研究.docx_第3页
外文文献304不锈钢晶间腐蚀研究.docx_第4页
外文文献304不锈钢晶间腐蚀研究.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外文文献304不锈钢晶间腐蚀研究.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晶间腐蚀在石油石化行业的危害及防护帕德·马纳班每一个石油化工企业年度改革、更新和超过6/809的维修费用,都是由于腐蚀和废弃设备、管道及金属非金属结构更新维护造成的,腐蚀易引起恶性破坏事故,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经常会引起火灾和爆炸、伤害和灾难性的环境污染等的罪恶,并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腐蚀损坏,必须尽力设法避免。因为消除腐蚀是不可能的,成功的方法是控制腐蚀,或进入是为了防止腐蚀。因此,这些腐蚀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来控制。本文主要针对表面产生晶间腐蚀的危害的石油工业,并介绍了如何防止和减缓腐蚀采取的措施。1晶间腐蚀的定义晶间腐蚀是局部腐蚀的一种,是沿着金属晶粒间的分界面向内

2、部扩展的沿着或紧挨着金属的晶粒边界发生的腐蚀。晶间腐蚀(Intergranularcorrosion),又叫晶界腐蚀。现在对晶间腐蚀的科技名词定义如下:沿着或挨着晶粒边界发生的腐蚀。:海洋工程(1级主题);船舶腐蚀与防护(要求等级2的主题)。由于金属部件中这一媒介溶解率远远高于粮食本体的速度从局部腐蚀溶解。是金属强度、塑性和韧性大大降低危险的大量的腐蚀类型。所属主题:电力(一级学科);核能(要求等级2的话题)。沿着或挨着金属颗粒边界腐蚀。所属属主题:机械工程(1级主题);腐蚀与防护(二级学科);腐蚀类型(三级学科)。晶间腐蚀由微电池作用而引起局部破坏,这种局部破坏是从表面开始,沿晶

3、界向内发展,直至整个金属由于晶界破坏而完全丧失强度,这是一种危害很大的局部腐蚀。2晶间腐蚀发生的条件金属及其结构在其所处的环境中,许多因素往往和环境化学因素及电化学因素一起,参与和影响金属腐蚀过程。除化学因素及金属的冶金因素(成分、金相组织和结构等)外,影响金属腐蚀的环境因素还包括:应力、振动、冲刷、摩擦与磨损等力学、机械学因素;生物学因素等。这些因素与化学因素对腐蚀的影响,往往不是各个因素单独作用时所发生影响的简单加和,在多数情况下起着彼此相张的作用,因而,常常使腐蚀加速,造成更大的破坏性后果。而晶间腐蚀的发生因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如下:⑴内因:即金属或合金本身晶粒与晶界化学成分

4、差异、晶界结构、元素的固溶特点、沉淀析出过程、固态扩散等金属学问题,导致电化学不均匀性,使金属具有品间腐蚀倾向。⑵外因:在腐蚀介质中能显示晶粒与晶界的电化学不均匀性。3晶间腐蚀的机理 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晶间腐蚀进行了大量研究,所提出的贫化理论,特别是对奥氏体不锈钢的贫铬理论已得到证实,并将贫化理论应用到铝铜合金的贫铜及镍钼合金的贫钼等方面。前者在晶界上析出了CuAl2,后者在晶界上析出了Mo2C。⑴贫铬理论不锈钢具有耐腐蚀能力的必要条件是铬的质量分数必须大于10~12%。当温度升高时,碳在不锈钢晶粒内部的扩散速度大于铬的扩散速度。因为室温时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很小,约为0.0

5、2%~0.03%,而一般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含碳量均超过此值,故多余的碳就不断地向奥氏体晶粒边界扩散,并和铬化合,在晶间形成碳化铬的化合物,如(CrFe)23C6等。数据表明,铬沿晶界扩散的活化能力162~252KJ/mol,而铬由晶粒内扩散活化能约540KJ/mol,即:铬由晶粒内扩散速度比铬沿晶界扩散速度小,内部的铬来不及向晶界扩散,所以在晶间所形成的碳化铬所需的铬主要不是来自奥氏体晶粒内部,而是来自晶界附近,结果就使晶界附近的含铬量大为减少,当晶界的铬的质量分数低到小于12%时,就形成所谓的“贫铬区”,在腐蚀介质作用下,贫铬区就会失去耐腐蚀能力,而产生晶间腐蚀。使不锈钢产生晶间腐

6、蚀倾向的热处理叫做敏化热处理。奥氏体不锈钢的敏化热处理范围为450°C—850°C。当奥氏体不锈钢在这个温度范围较长时间加热(如焊接)或缓慢冷却,就产生了晶间腐蚀敏感性。铁素体不锈钢的敏化温度在900°C以上,而在700-800°C退火可以消除晶间腐蚀倾向。敏化处理对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影响,与加热温度、加热时间都有关系。将处理后的试样进行试验,把结果表示在以加热温度(T)和加热时间(T)为纵、横坐标的图上,发生晶间腐蚀的区域的边界称为TTS曲线(S表示晶间腐蚀敏感性)。⑵晶界杂质选择溶解理论当晶界上析出了σ相(FeCr金属间化合物),或是有杂质(如磷、硅)偏析,在强氧化性介质中便会发

7、生选择性溶解,从而造成晶间腐蚀。上述两种解释晶间腐蚀机理的理论各自适用于一定合金的组织状态和一定的介质,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但应该看到,最常见的晶间腐蚀多数是在弱氧化性或氧化性性介质中发生的,因而对绝大多数的腐蚀实例都可以用贫化理论来解释。对不锈钢尤其如此。引起常用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介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氧化性或弱氧化性介质,一类是强氧化性介质。前者是充气的海水,MgCl2溶液等,后者是浓HNO3和Na2Cr2O7溶液等,以前者较为普通,腐蚀亦较为严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