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doc

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doc

ID:58723615

大小:33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0-24

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写编制说明《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起草小组二〇二〇年八月二十一日《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2019年12月5日,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申请地方标准的立项,根据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达的2019年度江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批准了《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制定。2.起草单位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3.主要起草人(以表格形式将内容明确)姓名性别职务/职称工作单位任务分工李信申男助理研究员江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标准制定曾荣男助理研究员江

2、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技术研发华菊玲女研究员江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标准制定黄小梅女讲师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技术研发陈建女助理研究员江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技术研发黄瑞荣男研究员江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标准制定黄建华男副研究员江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试验示范王希女高级农艺师江西省植保植检站检测应用二、制定(修订)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青枯病是我省薯类、芝麻、花生、烟草及茄科蔬菜等许多作物上的重要病害。发病田块一般减产20%~30%左右,严重的可减产50-70%,甚至更高。带菌种苗是青枯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块茎是引起贮藏烂窖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快速、高效、灵敏的检测技术

3、对于控制青枯病的蔓延、及时防控和安全贮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LAMP是一种可于特定恒温条件下实现对靶标序列高效扩增的技术。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基因组比对,选择C1基因序列作为检测靶标,与lpxC基因靶标的检测结果相比,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0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不断优化,建立了稳定的反应条件和简单易行的反应程序;多批次对不同作物来源疑似株进行检测表明,本规程建立的LAMP技术检测灵敏度达1pg。因此,本检测技术规程,能够快速准确地从带菌植物组织中直接检测青枯菌,高效、特异、简单,无需复杂仪器,肉眼可直接观察检测结果,尤其适合基层和现场检测。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为作物青枯病的早期诊断和

4、带菌种苗、块茎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降低作物青枯病造成的损失,对作物青枯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将该技术编制成地方标准,指导我省作物青枯病的快速检测。三、主要起草过程1.开展前期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薯类产业体系防控岗位专家项目等的资助下,针对田间开展作物青枯病LAMP快速检测的问题,开展了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的靶标选择、引物设计、反应体系优化、室内及田间检测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2.成立标准编写小组成立了《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规程》标准编写小组,由李信申为组长,曾荣、华菊玲、黄小梅、陈建、黄瑞荣、黄建华、王希为组员,共同编制该技术规程。

5、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进行了多次试验,制定标准研制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对标准的起草及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写标准草稿。3.多方请教在该规程的制作过程中,虚心向作物青枯病研究方面的专家请教,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冯洁研究员、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丁伟教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郑雪芳副研究员等。在实践基础上,经历反复验证和修改,完成初稿。四、制定(修订)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本标准遵循“针对性、先进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的原则,严格按照GB/T1.1-2020规则要求进行编写。本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充分查阅

6、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符合现行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要求。五、主要条款的说明1、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的确定本标准编写小组为解决作物青枯病LAMP检测技术问题,前期以马铃薯、甘薯、芝麻、花生、烟草及茄科蔬菜等作物病株为材料,开展了LAMP检测技术的靶标选择、引物设计、反应体系优化、室内及田间检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C1基因序列作为检测靶标,25μL体系中最优反应组分配比为:2.5μL10×ThermoPolbuffer[20mMTris-HCl(PH8.8),10mMKCl,10mM(NH4)2SO4,2mMMgSO4,0.1%TritonX-100),3.5μL10mMdNTP,

7、1.5μL100mMMgSO4,5µL5×LAMP引物混合物,1µL样本悬浮液或上清液,1μLBstDNA聚合酶2.0(8000U/mL),4μL5M甜菜碱,1µL12.5mMMncl2,1µL0.6μM钙黄绿素,去离子水补足至25µL。最优反应条件为:60℃反应60min,80℃5min使酶热变性失活终止反应。此检测方法最低检测极限为1pg,比普通PCR的100倍;可在1h内完成,不依赖昂贵复杂的仪器,结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