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周尖子生中考压轴题.doc

第10周尖子生中考压轴题.doc

ID:58839270

大小:1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24

第10周尖子生中考压轴题.doc_第1页
第10周尖子生中考压轴题.doc_第2页
第10周尖子生中考压轴题.doc_第3页
第10周尖子生中考压轴题.doc_第4页
第10周尖子生中考压轴题.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10周尖子生中考压轴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4由比例线段产生的函数关系问题第1题:如图,在梯形中,点是的中点,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梯形是等腰梯形;(2)动点、分别在线段和上运动,且保持不变.设求与的函数关系式;ADCBPMQ60°(3)在(2)中,当取最小值时,判断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第2题:如图,在△ABC中,∠C=90°,BC=3,AB=5.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B→C→A→B的方向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沿C→A→B方向的运动,到达点B后立即原速返回,若P、Q两点同时运动,相遇后同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ι秒.(1)当ι= 7 时,点P与点Q相遇;(2)在点P从点B到点C的运动过程中,

2、当ι为何值时,△PCQ为等腰三角形?(3)在点Q从点B返回点A的运动过程中,设△PCQ的面积为s平方单位.①求s与ι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②当s最大时,过点P作直线交AB于点D,将△ABC中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求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4由比例线段产生的函数关系问题答案1已知如图,在梯形中,点是的中点,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梯形是等腰梯形;(2)动点、分别在线段和上运动,且保持不变.设求与的函数关系式;ADCBPMQ60°(3)在(2)中,当取最小值时,判断的形状,并说明理由.【思路分析1】本题重点还是在考察几何方面。第一问纯静态问题,自不

3、必说,只要证两边的三角形全等就可以了。第二问和例1一样是双动点问题,所以就需要研究在P,Q运动过程中什么东西是不变的。题目给定∠MPQ=60°,这个度数的意义在哪里?其实就是将静态的那个等边三角形与动态条件联系了起来.因为最终求两条线段的关系,所以我们很自然想到要通过相似三角形找比例关系.怎么证相似三角形呢?当然是利用角度咯.于是就有了思路.【解析】(1)证明:∵是等边三角形∴∵是中点∴∵∴∴∴∴梯形是等腰梯形.(2)解:在等边中,∴(这个角度传递非常重要,大家要仔细揣摩)∴∴∴∵∴∴∴(设元以后得出比例关系,轻松化成二次函数的样子)【思路分析2】第三问的条件又回归了当动点静

4、止时的问题。由第二问所得的二次函数,很轻易就可以求出当X取对称轴的值时Y有最小值。接下来就变成了“给定PC=2,求△PQC形状”的问题了。由已知的BC=4,自然看出P是中点,于是问题轻松求解。(3)解:为直角三角形∵∴当取最小值时,∴是的中点,而∴∴此类动点问题,关键就在于当动点移动中出现特殊条件,例如某边相等,某角固定时,将动态问题化为静态问题去求解。如果没有特殊条件,那么就需要研究在动点移动中哪些条件是保持不变的。第2题:如图,在△ABC中,∠C=90°,BC=3,AB=5.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B→C→A→B的方向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沿C→

5、A→B方向的运动,到达点B后立即原速返回,若P、Q两点同时运动,相遇后同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ι秒.(1)当ι= 7 时,点P与点Q相遇;(2)在点P从点B到点C的运动过程中,当ι为何值时,△PCQ为等腰三角形?(3)在点Q从点B返回点A的运动过程中,设△PCQ的面积为s平方单位.①求s与ι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②当s最大时,过点P作直线交AB于点D,将△ABC中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求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解:(1)在直角△ABC中,AC==4,则Q从C到B经过的路程是9,需要的时间是4.5秒.此时P运动的路程是4.5,P和Q之间的距离是:3+

6、4+5﹣4.5=7.5.根据题意得:(t﹣4.5)+2(t﹣4.5)=7.5,解得:t=7.(2)Q从C到A的时间是2秒,P从A到C的时间是3秒.则当0≤t≤2时,若△PCQ为等腰三角形,则一定有:PC=CQ,即3﹣t=2t,解得:t=1.当2<t≤3时,若△PCQ为等腰三角形,则一定有PQ=CQ(如图1).则Q在PC的中垂线上,作QH⊥AC,则QH=PC.△AQH∽△ABC,在直角△AQH中,AQ=2t﹣4,则QH=AQ=.∵PC=BC﹣BP=3﹣t,∴(2t﹣4)=解得:t=;(3)在点Q从点B返回点A的运动过程中,P一定在AC上,则PC=t﹣3,BQ=2t﹣9,即AQ=

7、5﹣(2t﹣9)=14﹣2t.同(2)可得:△PCQ中,PC边上的高是:(14﹣2t),故s=(2t﹣9)×(14﹣2t)=(﹣t2+10t﹣2).故当t=5时,s有最大值,此时,P在AC的中点.(如图2).∵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PD一定是AC的中垂线.点A点C重合,AD交QP于点O,分别过点O、Q作PC的垂线交PC于点E、F。则AP=AC=2,PD=BC=,则S△APD=AP•PD=×2×=.AQ=14﹣2t=14﹣2×5=4.则PC边上的高是:AQ=×4=.∵∠COF=∠CD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