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教学实录.docx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docx

ID:61853662

大小:22.76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24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劝学》教案教学实录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小编给大家提供劝学教案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和参考!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投影显示: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生1:很形象,生动。生2:意味深长。师:说得很好。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生3:用了比喻修辞。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

2、大百科全书。师:非常正确。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生4:说理性散文。师:好。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板书:学习重点:1、理解思想内容。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大家先齐读课文。注意节奏。比如:学/不可以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齐读课文。)师:这篇

3、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师:有什么好处呢?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师:同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意思呢?(一分钟考虑,找一个中等学生回答。)生6:学习很重要。生7: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师:这两位同学谈的都对,如果把他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师:再

4、考虑,课文有几个分论点?生:(齐答)三个。一是学习的意义,一是学习的作用,一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教师同时板书: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师: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课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这些分论点的。找同学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习的意义”。(生大声背诵。)师:大家说她背的好不好?生:(很高兴地)好!师:字正腔圆,声音洪亮。熟读成诵对我们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背诵名篇的习惯。下面我们看这段都用了哪些比喻?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的?生9:青,冰,轮,木,金等五个比喻。师:这五个比喻是不是从同一个方面论证的?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生9:青和冰的比喻之间用了分

5、号,它们两个之间是并列关系,说的是一个方面。师:(鼓励地)好,那你看看讲的是什么问题?生9:青和冰经过一定的变化都比原来有了提高。生10: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之后,比原来有了提高,有了发展。师:说的非常正确。那么,它比喻学习中的哪个问题呢?生6: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师:讲中要害。(板书:提高自己)轮、木、金的比喻又说明什么问题呢?注意它们前后的变化。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师:(高兴地)很好,这个同学由前一个推论的得出马上就能联系到这个推论的得出,触类旁通,很不错。对,这三个比喻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轮、

6、木、金──改变自己)下面结论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大家齐读。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师: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改造获得的。表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同学们齐背第三自然段,看看学习有什么作用呢?“吾尝终日而思矣”预备起──(生齐背,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背诵。)师:看来同学们都下了一番功夫。背得不错。不过个别同学明显地信心不足,课下还要下功夫。同学们看,这段文字句子形式有何特点?生12:结构差不多相同,(有点犹豫),两两相对。老师,你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他生皆笑了。)师:你看,有理有

7、据,答得很好,大家鼓励一下。(生齐鼓掌。)我们句子形式着手,看看,此段用了几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论证了同一个观点?(给一分钟时间。)生6:五个比喻。“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谈的是同一个问题──“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3:我觉得第一个比喻好象与其它四个不太相同。和它对称的句子不是比喻句。师:这个同学观察得很细致。其它四个比喻两两相对,只有这个与众不同。这个比喻是和前句话联系紧密的。生5:是比喻证明第一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