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鲁班和橹板》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鲁班和橹板》教案.docx

ID:61875700

大小:70.4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3-25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鲁班和橹板》教案.docx_第1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鲁班和橹板》教案.docx_第2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鲁班和橹板》教案.docx_第3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鲁班和橹板》教案.docx_第4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鲁班和橹板》教案.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鲁班和橹板》教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鲁班和橹板》教案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学习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第四自然段。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26.鲁班和橹板看竹篙撑吃力盯想鸭子蹼、拨水轻快(有什么办法)圆形找削橹板扁形省力快作业安排和设计:课内:抄写生字、口述故事。课外:朗读课文。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1.板书:鲁班介绍鲁班。2.继续板书:和橹板(领读,指插图):那人是艄公,手上握的就是橹板。1.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自由

2、读课文。2.再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看哪写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3.重点指导理解:吃力、对岸、盯着、扑通、安。4.认读要求只识不写的字词。5.各自试读课文。力岸已经盯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生字词的意思。3.写字。第二课时1.指名认读字词。2.朗读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1)鲁班造的橹板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好处?结合插图指名口述本自然段的内容。(2)他怎么想到造橹板的?a.指名读第一、二段。讨论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b.指名读第三、第四自然段,想想:鲁班怎么想到橹板的样式的?哪几个词告诉我们他看得很认真?2.师范

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结:橹板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3.练习概括各自然段所写的内容。轻轻读课文,想想: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坐船—想—看鸭子拨水—做橹板—后人称呼)4,练习口述《鲁班和橹板》的故事。1.朗读课文。2.口述故事。3.学习生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第三课时出示卡片,指名认读。1.理解“吃力“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个句子、告诉我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2.指名做“盯”的动作。用简笔画画出河两岸,要求指出“对岸”。“老艄公拿去安在船尾”,把“安”换个说法,怎么说?演示动作。指名学生说说各字的记法。着重指导“安”的写法。1.鲁班怎么发明橹板的?2.讲

4、述故事《锯子是怎样发明的》抄写生字。(二)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2、指导学习第1-3自然段。教学教程:1、你听爷爷奶奶讲过鲁班的故事吗?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3、认读生字:鲁、板。1、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2、认读文中18个生字。3、认读出现的生字词。4、用手势告诉教师有几处自然段。1、学习第1自然段。(1)自由读。(2)提出不理解的地方?(3)再读读。(4)巩固识字。2、学习第2自然段。(1)指名读。(2)指导读好问句。(3)做动作理解“盯”,“默默”。(4)巩固识字。3、学习第3自然段。(1)自由读。

5、(2)出示课件:(3)巩固识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2、指导书写生字。教学过程:鲁班看到艄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就想,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驾驶起来感到省力呢?接着课文的第3自然段写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这和鲁班找到好办法有什么关系呢?1、学习第4自然段。(1)自由读,想想截的是什么?(2)再读读,画一画鲁班制作的工具。(3)课件出示,学生观察“鲁板”,说一说样子。(4)齐读这自然段的最后一句。(5)巩固识字。2、学习第3自然段。(1)齐读。(2)说说你读了这个故事后的启示。1、自学生字的写法。2、交流并质疑。3、示范、指导。4

6、、描红、临写。学生学会了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问题。内容仅供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