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水画的风骨范文.docx

论山水画的风骨范文.docx

ID:61893954

大小:69.4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25

论山水画的风骨范文.docx_第1页
论山水画的风骨范文.docx_第2页
论山水画的风骨范文.docx_第3页
论山水画的风骨范文.docx_第4页
论山水画的风骨范文.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山水画的风骨范文.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山水画的风骨范文刘勰在《文心雕龙》论风骨一文中云:《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竟气骏爽,则文风清焉。由此,风骨一词,便被准确地下了一个定义:风骨是指写文章时应具有感化人、说服人、教育人和文辞上必须具有整饰准确的文学框架和骨力,以及作者个人气质的表达能力。风骨一词虽是指文章,但山水画中也需要风骨。山水画历来都以六法来作为品评标准的,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又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为要旨。如果以

2、传统的方式去理解,气韵生动主要是指画必须具备生动的气息和神韵。骨法用笔主要是指用笔时要有法度和骨力。而实际上,这种品评的方式是有缺陷的,我们可以拿五代巨然《萧翼赚兰亭图》、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清代王翚《秋山红树图》来作一比较:巨然《萧翼赚兰亭图》虽讲的是萧翼奉王命前往辨才和尚那里窃得王羲之兰亭真迹的故实,却以大片的山水主体,表现了深山藏古寺的人文境界,作品通过山石的虚比树木的实,碎石矾头的繁比大块山体的简,以及山中沉郁苍茫的整体经营,使画面生动变化中求平和,皴法厚润不汙,虚而不白,使人读画时产生神秘崇敬、向往之联想,画面具有浩然气息,堂正气象,催人向上。王蒙《青卞

3、隐居图》描绘的是吴兴县西北卞山碧岩胜地的景色。作者通过密树深溪自下而上地表达着崇山峻岭,在笔意繁密处透出山坳草堂的居隐,皴法在董巨基础上发展了解索式,作品苍茫变幻、疏野险峻、笔渴墨润,纵横离奇、莫辨端倪。使人看画时产生苍茫润泽的感觉,画面具有野逸气息,闲云萧木、如归山林。王翚《秋山红树图》描绘的是秋天山郊红黄遍地,烟瀑参差,庙宇农庄遥相对应的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其技法从王蒙处来,山后苍茫,树木茂密,树种繁杂,峰峦陡峭,远近分明,苍翠中变化颇多、笔墨繁冗,使人读画时产生浑然迷离,气象万千的感觉,画面具有草木丰腴之美,颇近生活。应该说,从这三幅作品的表现力来说,都具备了气

4、韵生动,骨法用笔的要求,都能使人从中得到不同的美的感觉。但是,很显然这三幅作品的境界是不同的,品味是有高下的,而这种高下,是无法用“气韵还不够生动,用笔缺少骨法”去断定的,我们如果用“这幅作品具有高古典雅的风骨,那幅作品仅具有奇巧甜俗的风骨”,或“这幅作品具有强烈的风骨,那幅作品缺少风骨”,这样的评断,便自然分出其高下了。风骨从文学含义上转到美学上来,似乎与气韵、骨法有相似之处,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们之不同:1.风的含义在文学上是需要有感化、教人的功用,虽然其有“怊怅述情”的作用。而气韵生动则主要是指画面的美学要求了,在以往的气韵生动的注脚中,没有看到关于感

5、化、教人的提法。尽管一幅好的作品也同样感人,也主要是其风的文学含量在美术学作用中的反映,而并非只是气韵生动在审美层面上的体现。反过来讲、一幅作品具备了风的文学含量,就好比诗歌中的“弦外之响”,它的气韵自然也会生动。2.骨的含义在文学上则体现着文辞的构架,骨力和作者的个性张扬,而骨法用笔主要是指以书入画,用笔要有力度。前者是蕴涵了很多内容和意义的,后者偏重技巧。因此,我们在品画或作画时,除了以六法去评价和要求外,还应以风骨去体量。既然风骨是文学的用词,将它转到美术学(或画学)上来的前提必须是美术作品具有文学含量,美术创作者必须具有文学修养。中国山水画始于晋唐,盛于宋元,

6、衰于明清,其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有关,晋唐时期,文人崇尚博大、自然,始知以山川入画图可以寄性情,王维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也,至宋代,山水画受理学影响,格物究理,逐步形成了完备的法度程式,并承继了文人对意境的追求。到了元代,文人画的介入,张扬个性,追求性灵,不求形似,逸笔草草,解放了山水画在法度中的笔墨束缚,开了一代新风。明清以降,一方面有许多追求个性,追求生活的画家,使山水画坛不时闪光,另一方面有过于追求逸笔草草或过于拟古的画家,使山水画坛整体步入了教条和旧的程式化中而愈显衰微。这同样与明清文化趋于市井,热衷俚俗的境界追求有关。山水画在中国画史上始

7、终占有主导地位,这除了它有丰富的表现技法外,更重要的是它具备了传统文化理念和哲学思想,古代山水画家特别是古代文人的山水画家,在画山水画时,并不一味地、直观地去表现什么山、什么水,而是到真山真水中去体验生活,有感而作。因此,作品往往不拘于形物,而是“中得心源”,画“胸中山水”抒“心中逸气”,这种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特点,注定了山水画中人文精神的张扬,苏东坡:“作画论形似、见与儿童邻。”便是佐证。一旦文化理念进入山水画审美中,山水画便自然成为了一种文学语言的移情别恋。而驾驭这一语言的人,则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否则便只能是工匠而已。既然山水画具有文学含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