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学情、课堂入手确定阅读教学内容.doc

从文本、学情、课堂入手确定阅读教学内容.doc

ID:61964969

大小:11.7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6

从文本、学情、课堂入手确定阅读教学内容.doc_第1页
从文本、学情、课堂入手确定阅读教学内容.doc_第2页
从文本、学情、课堂入手确定阅读教学内容.doc_第3页
从文本、学情、课堂入手确定阅读教学内容.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文本、学情、课堂入手确定阅读教学内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文本、学情、课堂入手确定阅读教学内容——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那树》为例李涛【专题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专题号】G351【复印期号】2012年03期【原文出处】《福建教育》(福州)2011年12B期第44~45,55页【作者简介】李涛,厦门市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    如果说课程指的是“应该教什么”,教材指的是“拿什么教”,那么,教学内容指的则是“实际想教什么”。笔者认为,教师研究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应从“文本”“学情”“课堂”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那树》

2、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一、解读文本,根据文本的体式、类型、特点,明确“可以教”的内容    确定教学内容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一篇篇课文中“教什么”“学什么”,或者利用一篇篇课文来“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选文的体式、类型和特点。    《那树》是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的散文。初读文本,可感知写的是一棵树的命运,显性线索是时间: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三个不同时期,三幅不同画面。从详略来看,越是接近现时,就写得越详细。关于大树遭伐倒,大致

3、写了四件事:一是醉汉驾车撞树,二是电锯锯倒树身,三是清道妇讲蚂蚁国的故事,四是挖树根、平路面。上述信息,是对文本的外在、表层感知加以连贯得出的,可看做解读的第一层次。    细细品读,去揣摩作者潜在的“意脉”,可在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来。作者表情达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赋予大树以灵性,假定大树是有感觉、知觉,有灵魂、性情的,引发大树的自省,以此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电锯

4、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大树的品性、情怀和它内心的矛盾冲突,都可以从拟人化的语句中品读出来,作者对于大树的深情也就蕴含于此了。第二种方式是引用故事发生地的人的传说。文中多处写到“据说”,特别是引述清道妇讲述蚂蚁国的故事,借以抒发了作者很多深刻感想——大树与蚂蚁之间是有情有义的。“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蚂蚁国则“来参加树的葬礼”,多么有人情味!反观人类,却是漠然:“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

5、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引用“传说”,事情本身奇特,抒发感想也更尽情。    再读文本,梳理作者的“意脉”,或可认为,本文写的正是文明进程与自然的冲突。早期的大树,“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为人遮阴,引来鸟叫和孩子们的歌声,还为情侣制造浪漫的氛围,多么富有诗意!可是,城市发展的脚步却更迅猛:“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大树“妨碍”了交通,“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最后,难逃被伐的命运。全文就像一首交响曲,开头舒缓、悠扬,中间紧张、

6、激越,结尾低沉、哀婉,发人深省。作者并非要否定现代文明,而是在引起读者的注意: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如何在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保留住生活的诗意?    通过这样一番解读,我们对于《那树》的文本价值或可有更深的体悟。从体式上看,这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重点应落实在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上,按照孙绍振先生的说法,就是看作者“意脉”的流动和变化。从类型上看,本文可以处置为“例文”。作为例文的《那树》,可以例证散文读写的许多知识,比如,可以作为学习构思立意的例文,可以作为学习如何抒情的例文,也可以作为学习散文

7、语言的例文等。当然,教师也可以把它当做写作的“样本”;或者,有的教师考虑到这是九年级下册的课文,只是把它作为帮助学生梳理散文读写知识的“用件”,这都可以。无论哪种处置,前提和基础都是教师对文本的到位解读。    二、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选择“需要教”的内容    每一位教师面对的都是一个特定的学生群体,确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这个群体已有的学习经验,即学情。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一是“以教师之心度学生之腹”。钱梦龙老师在谈到备课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

8、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这体现了一种教学观,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来“配合”教师,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教师在阅读《那树》一文时,对于文本的结构及主要内容比较好理解,但对于“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文本的内涵(比如主题)是什么”,则需要反复研读、推敲,才能理解和感受到。这些地方,也正是学生阅读时感到困难的地方。对此,我们在选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