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ppt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ppt

ID:61990192

大小:68.5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21-04-09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ppt_第1页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ppt_第2页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ppt_第3页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ppt_第4页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二章品德的形成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第二节国外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第三节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第四节品德不良的矫正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的概念(一)道德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道德与法律不同。(二)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为德行、品行、操行等。品德就个人道德面貌而言,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三)道德与品德的辨析联系: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

2、品德;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第二、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条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受到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区别:第一、道德是信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信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第二、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第三、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

3、心理活动的规律;第四、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什么是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不同于品德内容。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二)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的观点1.三位一体的心理品德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位一体。2.四要素理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要素3.品德心理结构的系统学说林崇德认为:品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1)品德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2)品德的

4、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特征系统;3)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品德结构中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2.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3.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连续性4.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阶段性5.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多样性第二节国外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一、认知发展论的品德理论(一)杜威的道德发展阶段观杜威在《伦理学》中把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行为受有

5、道德结果的生物和社会性冲动的激发;2.第二阶段:个体几乎不加批评地接受其所在团体的标准;3.第三阶段:行为受个体对一个目的对已是否为善进行思维和判断的指导,不再不加思考地接受其所在团体的标准。(二)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上的。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道德发展具有一条总规律: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1.自我中心主义(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的

6、基本观点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能自发形成其道德观念。道德判断是一个根据道德原则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进行的判断,即道德评价。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2.道德认知发展阶段P336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第一级: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第二级: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第三级:后习俗

7、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3.对柯尔伯格理论的评价P338二、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一)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品德理论1.儿童品德的形成是操作行为本身强化的结果。善的东西,就是产生正强化的东西,即正强化物;恶的东西,就是产生负强化的东西,即负强化物。2.重视外部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道德教育就是通过环境的控制和改变而实现对道德行为的控制和改变。3.从外部环境和强化效应来解释道德行为的。(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儿童品德的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

8、,也同强化、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关。1.主要观点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2.经典实验1)模仿学习实验:用道德判断故事测量5-11岁学生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结果:没有明确的年龄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