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齐华、潘小明、华应龙《圆的认识》的同课异构.doc

对张齐华、潘小明、华应龙《圆的认识》的同课异构.doc

ID:61998129

大小:3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4-09

对张齐华、潘小明、华应龙《圆的认识》的同课异构.doc_第1页
对张齐华、潘小明、华应龙《圆的认识》的同课异构.doc_第2页
对张齐华、潘小明、华应龙《圆的认识》的同课异构.doc_第3页
对张齐华、潘小明、华应龙《圆的认识》的同课异构.doc_第4页
对张齐华、潘小明、华应龙《圆的认识》的同课异构.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张齐华、潘小明、华应龙《圆的认识》的同课异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对张齐华、潘小明、华应龙《圆的认识》的同课异构所谓同课异构,即同课异教,也就是说不同的老师分别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执教同一节课。我将对华应龙老师、潘小明老师、张齐华老师分别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而谈,他们的课堂展示真可谓是异彩纷呈,各领风骚,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同课异课的多姿多彩,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记忆。“圆的认识”一课选自五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

2、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下面我将首先介绍这三位名师。华应龙,男,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1989年)。1984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在职自学取得中文大专(1989年)、本科文凭(1994年),后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1997年)。他是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学处主任,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20多年来,他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了时代气息,洋溢着

3、浓浓的师生情谊;新课程的春风吹绿了他的课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清新流动的生命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潘小明,男,1969年出生,江苏扬州江都市人,江苏省教授,硕士生导师,突贡专家,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现任江苏省泰州师专实训中心主任,兼任江苏省民盟泰州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主持江苏省“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以及多项省级科研课题,曾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为人真诚、朴实,热爱教育事业,深得学生爱戴。潘小明(1960年—)全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校长

4、,上海市数学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张齐华,男,1976年出生,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小学一级教师。曾多次获南通市和海门县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评比一等奖,连续三次在“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一等奖,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参与苏教版数学国标本教材的编写。曾获“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海门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永远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工作格言,也是他八年来不断探索、研究的潜规则。三位名师都呈现出自己不同的人生教学经历,那么他们的课有何特点呢?我就对《圆的认识》这一课,分别对华应龙老师

5、,潘小明老师,张齐华老师所凸显的特色进行谈谈。一、多样化数学活动,让生活数学化。现代教学中,让小学生参与数学操作活动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小学生参与数学操作活动,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过程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加工与整理,从中发现数学所特有的规律,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与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三位教师倡行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成长:华应龙老师,首先巧妙地设计了如何敲响课前五分钟前奏曲师:(热情地):孩子们,你们好!(挥手);师:(热情地):孩子们,你们好!(挥手);师:(风趣地):孩子们,你们认识我吗?;师:把你们的橡皮做

6、上记号,先给我,好吗?  (学生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但都很兴奋地在自己的橡皮上做记号,在座的老师老师们也都很不解,安静地等待着华老师揭晓答案。学生将做好记号的橡皮纷纷交给了华老师)接着精心创设了一个“神秘”的情境:“小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的寻宝活动,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你手头的白纸上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儿呢?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后动手在纸上画出来,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2个点、3个点、4个点、8个点、16个点、32个点,直到连成一个圆。这样,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巧妙渗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了

7、“圆”,形象、生动,同时也更好地切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情境引入环节我十分欣赏,这里下了很多伏笔。这个情境创设让学生觉得有学习圆的必要,而且学生能在情境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提出揭示本课所要认识的圆的必要知识,主动地说出了圆心、半径等,从而引入课堂学习。 潘小明老师,在课的开始,老师先出示了一幅钟面的图片,然后问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看到一个钟表。”有的说:“我看到了一个圆。”然后老师说:“啊,你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事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