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适宜技术--耳穴PPT课件.ppt

最新中医适宜技术--耳穴PPT课件.ppt

ID:62090263

大小:4.63 MB

页数:100页

时间:2021-04-15

上传者:U-140648
最新中医适宜技术--耳穴PPT课件.ppt_第1页
最新中医适宜技术--耳穴PPT课件.ppt_第2页
最新中医适宜技术--耳穴PPT课件.ppt_第3页
最新中医适宜技术--耳穴PPT课件.ppt_第4页
最新中医适宜技术--耳穴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中医适宜技术--耳穴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中医适宜技术--耳穴 【概述】耳针,是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30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一、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为耳针法诊治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 三.耳穴的分布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与头脑、面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垂和对耳屏;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舟;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艇;与胸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轮脚周围;与耳鼻咽喉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屏四周。 四、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了方便《国标》按耳的解剖将每个部位划分成若干个区,共计91个穴位。耳廓分区及耳穴定位见下图: 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1、耳轮分区为了便于取穴,将耳轮分为12区。耳轮脚为耳轮1区。耳轮脚切迹到对耳轮下脚上缘之间的耳轮分为3等份,自下而上依次为耳轮2区、3区、4区;对耳轮下脚上缘到对耳轮上脚前缘之间的耳轮为耳轮5区;对耳轮上脚前缘到耳尖之间的耳轮为耳轮6区;耳尖到耳轮结节上缘为耳轮7区;耳轮结节上缘到耳轮结节下缘为耳轮8区。耳轮结节下缘到轮垂切迹之间的耳轮分为4等份,自上而下依次为耳轮9区、10区、11区和l2区。 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2、耳舟分区为了便于取穴,将耳舟分为6等份,自上而下依次为耳舟1区、2区、3区、4区、5区、6区。 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3、对耳轮分区为了便于取穴,将对耳轮分为13区。对耳轮上脚分为上、中、下3等份,下1/3为对耳轮5区,中l/3为对耳轮4区;再将上1/3分为上、下2等份,下l/2为对耳轮3区,再将上1/2分为前后2等分,后1/2为对耳轮2区,前l/2为对耳轮l区。对耳轮下脚分为前、中、后3等份,中、前2/3为对耳轮6区,后1/3为对耳轮7区。 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将对耳轮体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至轮屏切迹分为5等份,再沿对耳轮耳甲缘将对耳轮体分为前1/4和后3/4两部分,前上2/5为对耳轮8区,后上2/5为对耳轮9区,前中2/5为对耳轮10区,后中2/5为对耳轮11区,前下l/5为对耳轮12区,后下l/5为对耳轮13区。 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4.三角窝分区将三角窝由耳轮内缘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前、中、后3等份,中1/3为三角窝3区;再将前1/3分为上、中、下3等份,上1/3为三角窝1区,中、下2/3为三角窝2区;再将后1/3分为上、下2等份,上1/2为三角窝4区,下1/2为三角窝5区。 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5.耳屏分区将耳屏分成4区。耳屏外侧面分为上、下2等份,上部为耳屏1区,下部为耳屏2区;将耳屏内侧面分为上、下2等份,上部为耳屏3区,下部为耳屏4区。 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7、耳甲分区为了便于取穴,将耳甲用标志点、线分为18个区。在耳轮的内缘上,设耳轮脚切迹至对耳轮下脚间中、上1/3交界处为A点;在耳甲内,由耳轮脚消失处向后作一水平线与对耳轮耳甲缘相交,设交点为D点;设耳轮脚消失处至D点连线中、后1/3交界处为B点;设外耳道口后缘上1/4与下3/4交界处为C点;从A点向B点作一条与对耳轮耳甲艇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从B点向C点作一条与耳轮脚下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将BC线前段与耳轮脚下缘间分成3等份,前1/3为耳甲l区,中1/3为耳甲2区,后1/3为耳甲3区。 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ABC线前方,耳轮脚消失处为耳甲4区。将AB线前段与耳轮脚上缘及部分耳轮内缘间分成3等份,后1/3为5区,中1/3为6区,前l/3为7区。将对耳轮下脚下缘前、中l/3交界处与A点连线,该线前方的耳甲艇部为耳甲8区。将AB线前段与对耳轮下脚下缘间耳甲8区以后的部分,分为前、后2等份,前1/2为耳甲9区,后l/2为耳甲10区。在AB线后段上方的耳甲艇部,将耳甲10区后缘与BD线之间分成上、下2等份,上1/2为耳甲11区,下1/2为耳甲12区。由轮屏切迹至B点作连线,该线后方、BD线下方的耳甲腔部为耳甲13区。 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以耳甲腔中央为圆心,圆心与BC线间距离的l/2为半径作圆,该圆形区域为耳甲15区。过15区最高点及最低点分别向外耳门后壁作两条切线,切线间为耳甲16区。15、16区周围为耳甲14区。将外耳门的最低点与对耳屏耳甲缘中点相连,再将该线以下的耳甲腔部分为上、下2等份,上1/2为耳甲17区,下1/2为耳甲18区。 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8、耳垂分区为了便于取穴,将耳垂分为9区。在耳垂上线至耳垂下线最低点之间划两条等距离平行线,于上平行线上引两条垂直等份线,将耳垂分为9个区,上部由前到后依次为耳垂1区、2区、3区;中部由前到后依次为耳垂4区、5区、6区;下部由前到后依次为耳垂7区、8区、9区。 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郭上的一定部位出现各种阳性反应,如相关部位的耳穴电阻值下降、痛阈值降低、皮肤色泽、形态改变等。耳郭上耳穴部位的阳性反应,既是辅助诊断的依据,也是治疗疾病的刺激点,因而探查阳性反应点是正确使用耳穴诊治的重要操作内容。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望诊法(用肉眼或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直接观察耳郭皮肤有无变色变形等征象,但应排除色素痣、冻疮及随生理变化而出现的反应等假阳性)压痛法(用弹簧探棒等在与疾病相应的部位由周围向中心,以均匀的压力仔细探查,当患者出现皱眉、眨眼、呼痛、躲闪等反应,且与周围有明显差异者,可作为诊治时参考)手指抚摩法(医生以食指紧贴耳背,拇指指腹轻抚耳郭前面,比较有无隆起、增厚、结节、及其大小、硬度等情况) 耳针的选穴原则1.按病选穴2.辨证选穴3.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4.经验选穴 颈椎病主穴:颈椎区(双侧) 配穴兼有肩部疼痛者加肩-锁骨(选患侧);兼有肘以下至手指疼痛、麻木者加肘-腕-指(选患侧);兼有后头部、头顶部疼痛、麻木及或伴有眩晕者加枕-颞-额。(选双侧)。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主穴:臀-坐骨神经-交感(患侧)。 配穴先针刺主穴,针毕后让患者做弯腰及患肢的向前抬腿(膝部勿弯)、后伸动作,反复做数分钟,一般即有明显好转,再根据遗留相对较重的症状随症配穴:腰痛者加腰骶椎区(患侧);仍向下肢膝以下放射痛者加膝-踝-趾(患侧)。 急性腰扭伤选穴:腰骶椎区(双侧)。 肩周炎主穴:肩-锁骨(患侧)。配穴:肩痛牵及肘部者加肘-肩(患侧);颈项部肌肉僵硬者加颈椎区。 假性近视肝、肾、目2、眼、新眼等 失眠心、肝、肾、神门、枕等 针具选择1、毫针:采用0.25×15mm或25mm(32#,0.5或1寸)、0.30×15mm或25mm(30#,0.5或1寸)的毫针。2、王不留行籽 操作方法1、针刺法:利用毫针从某一穴点刺入,沿着皮下与皮下软骨之间通达另一穴点;或从某一穴区的一端刺入,沿着皮下与皮下软骨之间通贯该穴区的全程。2、压籽法:将材料粘附在0.5×0.5cm大小的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耳穴上,并给予适当按压,使耳郭有发热、胀痛感(即“得气”)。一般每次贴压一侧耳穴,两耳轮流,3天1换,也可两耳同时贴压。在耳穴贴压期间,应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每次每穴1~2min。使用此法时,应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 注意事项1.严密消毒,防止感染。2.耳郭有湿疹、溃疡、冻疮等,不宜用耳穴治疗。3.耳针变可能发生晕针,应注意预防并及时处理。4.耳郭针刺较痛,应向病人说明,取得病人配合。 注意事项5.使用电针、毫针,一般隔天1次;埋籽法可隔5—7天1次。急性病,可两侧耳穴同用;慢性病,每次用一侧耳郭,两耳交替针刺。同一耳穴,无论用何种方法刺激,治疗次数均以5—10次为宜。 第一章解表药 【含义】发散表邪治疗表证解表药又叫发表药。表邪:即在表的邪气,外感六淫之邪。 【功效】发汗——解表 【主治】〔外感〕表证(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 【配伍】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应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助阳、养阴、补血药配伍,以扶正祛邪。 【使用注意】1.中病即止,不宜发汗太过,以免耗伤气阴(大汗亡阳,多汗伤阴)。2.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3.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血汗同源)患者慎用。 §1发散风寒药本类药物多属辛温,发汗力强,以发散风寒〔发汗、发汗解表、发表散寒、解表散寒、散风寒、辛温解表〕为主要作用,又称“辛温解表药”。主治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麻黄《神农本草经》桂枝《名医别录》 鉴别用药 紫苏《名医别录》 功效主治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发汗解表散寒之力不及麻黄、桂枝,较为缓和。因其外散风寒,内行气滞,故对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肠胃型感冒)较为适宜。2.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脘胀满,恶心呕吐。3.〔行气〕安胎——气滞之胎动不安。此外,紫苏能解鱼蟹毒,用于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 药用部位苏叶:叶。长于发散风寒;苏梗:茎。偏于行气宽中、安胎。 生姜《名医别录》 功效主治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本品发汗力弱,①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②多作为辅助药用。2.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宜。3.温肺止咳——肺寒咳嗽。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解毒作用。 附药生姜皮生姜汁1.生姜皮:为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2.生姜汁:用生姜捣汁入药。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汁冲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沥,冲服或鼻饲给药,治中风卒然昏厥者。 香薷《名医别录》 功效主治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外散表寒,内化湿浊,为祛暑解表之要药。多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暑湿之阴暑证,如香薷散(《和剂局方》)。因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2.利水消肿——水肿而有表证者。力弱,少用。 使用注意①特点:发汗、利水,功似麻黄,主要用于夏天,故有“夏月麻黄”之称。②本品有特殊香气,热饮易呕,故宜凉服。 荆芥《神农本草经》防风 鉴别用药 理解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①润:是针对“燥”而言,防风并无“滋润”作用;②润剂:是指防风“性质平和,微温不燥”而言。 羌活《药性论》 功效主治1.解表散寒止痛——风寒感冒。①解表散寒力强,又能祛风胜湿,止痛,对于外感风寒夹湿的表证尤为适宜;②本品长于散太阳经之风寒而止痛,对于风寒感冒兼太阳头痛(后头痛)者较为适宜。2.祛风胜湿〔止痛〕——风寒湿痹。本品其性上行,对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 使用注意①参考:本品治疗风寒感冒时,必须兼有头痛、身痛才考虑使用;治疗风湿痹痛,无论有无表证均可运用。②本品辛香燥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白芷《神农本草经》 功效主治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力较温和。2.祛风止痛——本品辛散温通,长于止痛,且入足阳明胃经,故善治头面诸疾而止痛。用于头痛、牙痛,尤以阳明经头痛〔前额头痛、眉棱骨痛〕、牙龈肿痛为多用。3.通鼻窍〔止痛〕——为治鼻渊之要药。用治鼻渊〔鼻窦炎〕,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 4.燥湿止带——本品辛温香燥,善除阳明经湿邪而止带,用于寒湿带下。也可用于湿热带下。5.消肿排脓——为外科常用药物,对于疮痈肿毒,无论破溃与否皆宜。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细辛《神农本草经》 功效主治1.解表散寒——本品既散在表之风寒,又除在里之寒邪(能祛表里之寒),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之证,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2.祛风止痛——本品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可用于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3.通鼻窍〔止痛〕——为治鼻渊之要药。用治鼻渊〔鼻窦炎〕,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常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同用。4.温肺化饮——肺寒咳喘。 使用注意①本品散寒力大,发汗力弱,在解表剂中一般不作主药。②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③本品原用其根(现用带根全草),因其根细味辛而得名。④不宜与藜芦同用。 藁本Gaoben《神农本草经》 功效主治1.祛风散寒止痛——风寒感冒,头痛。本品辛温升散,善达巅顶,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尤善治巅顶头痛,故有“藁本治头痛于巅顶之上”之说。2.祛风胜湿——风湿痹痛。 苍耳子《神农本草经》辛夷 鉴别运用 古人因辛夷花开最早,形似毛笔尖,名“迎春花”、“木笔花”。 §2发散风热药本类药物多属辛凉,辛以发散〔疏散、宣散〕风热为主要作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发散风寒药缓和,又称“辛凉解表药”。主要适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薄荷《新修本草》牛蒡子《名医别录》蝉蜕 鉴别用药 牛蒡子:简称“牛子”。古称“恶实”,盖以果实有多刺钩之故。有称“大力子”(牛的力大),“鼠粘子”(形似老鼠屎)。 蝉蜕:又名“蝉壳、蝉退、蝉衣、虫退、虫衣”。 桑叶《神农本草经》菊花 鉴别用药 桑叶:以霜降后采集者为佳,名“冬桑叶、霜桑叶”。 菊花:黄菊花:又名“杭菊花”(主产于杭州),长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又名“甘菊花、滁菊花”(味甘,主产于安徽滁县),长于平肝、清肝;野菊花:系野生者,长于清热解毒。 蔓荆子《神农本草经》 功效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本品轻浮上行,解表之力较弱,长于疏散头面之风热而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昏头痛,目赤肿痛。 柴胡《神农本草经》 功效主治1.解表退热——本品善于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用于表证(无论风热、风寒表证)发热及少阳寒热往来之证。如小柴胡汤(《伤寒论》)。2.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证。如逍遥散(《和剂局方》)。3.升举阳气〔升阳举陷〕——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升麻《神农本草经》 功效主治1.解表——外感表证。力弱,一般表证少用,或作辅药。2.透疹——麻疹不透。如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3.清热解毒——多种热毒证。本品善清解阳明热毒,故胃火炽盛成毒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肿喉痛以及皮肤疮毒等尤为多用。4.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使用注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葛根《神农本草经》 功效主治1.解肌退热——表证发热,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选用本品。本品既能辛散发表以退热,又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故对表证兼有项背强痛者尤宜。近年来,用治(60g)颈椎病、高血压病等出现项背强痛者,其效理想,有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2.透疹——麻疹不透。如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 3.生津止渴——热病口渴,消渴证。4.升阳止泻——本品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主治脾虚泄泻。通过配伍,也可于湿热泻痢,如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使用注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淡豆豉Dandouchi《名医别录》 运用1.解表——本品为大豆与发散药经发酵加工而成,则有宣散之性,性质平和,解表力弱,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2.宣发郁热,除烦——本品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而除烦,用治热病烦闷,常与栀子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本品与麻黄、苏叶同制,其性偏温;与桑叶、青蒿同制,其性偏凉,湖北地区所用者多为温性。 【学习要点】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主治及每节药物的特点。2.功效比较: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薄荷与牛蒡子3.综合比较:麻黄:发汗解表,力强,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解表,力缓,风寒表实、表虚证皆宜;紫苏:发表、行气,外感风寒,内有气滞之证;荆芥、防风:祛风解表,寒、热表证皆宜; 香薷:发表、化湿,外感风寒,内有湿阻之证;生姜:力弱,风寒感冒之轻证;细辛:祛表里之寒,风寒感冒及阳虚外感之证;柴胡:善于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用于表证(无论风热、风寒表证)发热及少阳寒热往来之证。葛根:解肌退热,长于疗颈背强痛,对表证兼有项背强痛者尤宜。 4.品种:菊花:黄菊花:又名“杭菊花”(主产于杭州),长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又名“甘菊花、滁菊花”(味甘,主产于安徽滁县),长于平肝、清肝;野菊花:系野生者,长于清热解毒。5.特殊用法:香薷——冷服;薄荷——后下;辛夷——包煎。 6.处方用名:辛夷——迎春花、木笔花牛蒡子——牛子7.炮制:麻黄——发汗生用,平喘炙用。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