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学反思.doc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doc

ID:62930732

大小:51.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1-06-30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doc_第1页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doc_第2页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doc_第3页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doc_第4页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  1、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课。整堂课以“感受生活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亲力亲为,亲手实践,重视实干、实效、实在、实际。  2、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导入来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再以学生天天都能接触的实物入手,称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3、整个教学活动还突出学生的亲手实践。从1克到1000克的逐一认识,都是有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

2、、称一称,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学知识,而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刻的了解。  4、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有层次性、过渡性的题目,由简到难,增加对比度,并和学过的知识融汇贯通,达到传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认识)、巩固旧知(长度单位)的目的。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而省编义务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让是学生在学习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本学期再来学习“克的认识”。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

3、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省编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为基本内容,并借鉴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内容。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

4、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之一——审视这节

5、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

6、与深入。  (二)、反思之二——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伊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

7、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三)、反思之三——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

8、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会将问题的解决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只关注到同学的个子的高与低,这些都是我本来没有想到的。课堂上,终于有学生在教师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四)、反思之四——教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