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手机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ID:10067715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23

手机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_第1页
手机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_第2页
手机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_第3页
手机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_第4页
资源描述:

《手机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手机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摘要】手机的便捷、小巧、无线等功能为手机的私密性奠定了基础。手机交往的私密性是手机的一个重要特征。手机带给人们生活习惯、情感表达、信息流动、人际交往范围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关键词】手机媒体人际交往影响【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200-01“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介’。”手机媒体的

2、出现打破并重塑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以前人们靠书信传递消息,每天定时写日记记录生活的点滴,习惯于与朋友见面交谈,闲坐喝茶,随着手机媒体的出现这些保持许久的习惯渐渐被打破,重新塑造。一生活习惯的改变4手机媒体是个性化信息的载体,它指的不仅仅是手机短信、语音通话,还包括手机上网后的一些有个性化的传播功能软件,如手机QQ、手机微博、手机微信、手机飞信等。手机媒体尚未出现时人们习惯每天记日记,若干年之后翻出来是一种回忆,日记不可能时刻都在写,一些转瞬即逝的事情根本无法记录。手机的出现使人们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日记模式,改为日志。手机媒体上

3、传的内容如果选择点对面的传播模式,那么手机用户的所有好友会在同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你的最新状态、生活状况以及心情状态。二情感表达的改变“网络沟通脱离了限定的场合,不用顾忌自己给对方留下的声音、表情、动作,对双方而言都更为轻松自在。”中国人情感的表达往往很含蓄,不像西方人那样对待情感直接明了,直面的表达感情在中国是很难见到的,手机媒体给受众提供了隐秘的空间,使人们可以非面对面的交流情感,转化成文字的感情往往比直面的情感表达更容易说出口。手机媒体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磨砂玻璃似的隔板,不会隔离声音却模糊了周围环境。人的感官有一

4、种很奇怪的现象――此消彼长,就如盲人的听觉往往比正常人强大,没有双手的人为了生存往往双脚的活动能力强于有双臂的人,与此相类似交往环境的模糊强化了感情色彩,通过手机媒体你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传播亲密感给他人既是通过言语直接地,也是通过诸如拥抱、目光接触、声调、抚摸、时间分享等行为,非直接地文字和语言有时很难准确的表达人们的情感。”三信息流动方向的改变4手机媒体不是一个单纯的点与点之间的传播途径,它也可以进行点对面的传播,手机媒体定向功能中的“向”指的是传播者赋予接受权限的一类人而不是指单一的接收者。“每个手机用户

5、都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手机发送或接收信息,不仅可以进行人际传播,还可以进行群体传播。”四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展手机媒体作为一种传播途径,已经逐步取代了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在笔者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的调查中显示,48.4%的学生主要通过手机与他人交往,35%的学生通过网络与他人交往,16.6%的学生通过面对面与他人交往。调查显示,53%的学生认为手机媒体拓展了他们的交友范围,11.3%的学生认为手机媒体缩小了他们的交友范围,35.7%的学生认为无差别或者感觉不到。通过调查报告显示,大二、大三是学生较为活

6、跃的时期,他们的交友面较为广泛,与朋友交往较频繁,大一仍处于懵懂时期,主要生活还是适应大学的环境,交友范围多限制在宿舍和同班同系有接触的同学之间。五结束语421世纪的科技进步神速,手机媒体作为新兴媒介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最近出现的手机微信、手机微博中的新的交友模式也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新渠道。手机媒体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但是无论手机媒体的作用有多大、影响范围有多广,它都只是一个工具、一个交往渠道,我们应该学会掌控这种工具而不是受它的控制、让它掌控我们的生活。由于科技还在不断地发展,手机也在不停地更新换代,新鲜事物不断出现,

7、对于手机媒体的研究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参考文献[1]郑彤彤.用户创新的网络效应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3)[2]陈浩天.城镇化布局下的村际治理:论域潜变与构架前瞻[J].湖北社会科学,2014(3)[3]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戴维・哈维“空间压缩思想”的当代阐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陈浩天.能力本位的参与式案例教学:缘起、过程、检视――基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认知考察[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支庭荣.集合传播权与谦抑性原则――

8、解析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两个舆论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责任编辑:肖薇〕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