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焕发生命的光彩

让数学焕发生命的光彩

ID:10107079

大小:3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25

让数学焕发生命的光彩_第1页
让数学焕发生命的光彩_第2页
让数学焕发生命的光彩_第3页
让数学焕发生命的光彩_第4页
资源描述:

《让数学焕发生命的光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师陶杯”征文让数学焕发生命的光彩――――谈小学数学教学“体验学习”的实践和体会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孔国伟《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情境中体验问题的生成,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词]问题生成体验再创造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

2、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

3、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的生成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能促使学生发展。问题并非是通过教师问,学生答,在满堂问的过程中把知识一一问出来,而应以问题意识为核心引导学生自己的体验,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中的问题应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然而在教学中,由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

4、入预先设置的圈内是一各较为普遍的现象,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及问题的必要性。因此就缺少探究热情。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帮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情境中,当学生体验到不得不提个“为什么”和“怎么办”时,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因此,问题情境应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起点和主线。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首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它的体积。学生兴趣盎然,经过大家思考讨论后,学生1说:把它捏成长方体,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学生2说:把它浸在盛水的长方体容

5、器中,测量上升部分水的体积。3说学生:用橡皮泥捏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称一称圆柱体的重量是它的几倍,圆柱的体积就是多少。正学生思维活跃时,我又展示了新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想办法求出我们学校门卫两侧的圆柱体水泥柱的体积吗?学生陷入了沉思:有没有一个专门计算圆柱体体积的统一方法呢?怎样才能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呢?学生由于体验了问题的生成过程,切实感到问题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

6、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7”,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47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

7、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

8、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三、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